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衔接主体主要是公文.档案资料主要来源于公文,公文是档案的前身,公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档案的质量.随着办公自动化的进一步深化,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文书工作由"笔杆子"逐步向"键盘子"转变,使得现代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呈现出与以前明显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公文写作的双主体性 公文,就是公务文书,是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经过一定的程序并依据一定的格式形成和使用的文书材料。公文的形成与私人文书有着重要的区别:公文具有法定主体,即公文的作者是社会组织,也就是指依法成立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组织,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而私人文书的作者常常是个人。公文的作者即公文写作主体具有明显的集体性特征,这是公文写作主体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的文学著作较少,后人评价"秦室不文",但是秦朝的公文相对丰富,从战国时期到统一六国之后,秦朝公文的体例发生了变化,呈明显的阶段性。本文对秦朝公文体例的变化情况作粗浅的陈述和分析,以资关注公文的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肖虹 《兰台世界》2012,(35):20-21
任何一个文本的传承都需要经历从主体创作到客体接受的过程,弹劾公文自然也不例外,重新审视宋代弹劾公文"创作——接受"的过程,似乎可以给我们更多关于宋人时代心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50多年来行政公文文种的增删变化,明确指出其"增"着眼于公文工作的需要与方便,其"删"源于文种功能重复及使用频率过低.概言之,实用与否是行政公文文种得以"递补"或"出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铭 《陕西档案》2001,(4):28-29
一、公文处理法规中办理主体称谓混杂现象例析 从理论上说,公文办理是一种由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行为过程.所谓办理客体,指该行为所作用的对象,即公文.所谓办理主体,指行为的施行者,并存在个体(指参与公文处理的撰写、审核、打印、收发、分发、承办、传阅、催办等人员)与集体(指收、发文机关及其办文部门)之分.本文仅就集体意义的公文办理主体,剖析公文法规中的称谓混杂现象.  相似文献   

7.
公文写作是主客体相辅相成的一个实践活动,写作主体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写作主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实践中由三个方面构成:机关单位主体、领导人员主体以及文秘写作人员主体。研究每个主体在写作活动中的角色、作用、影响正是本文的内容,目的是使每个角色清楚自己在公文写作活动中的责任,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提高公文写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的谦敬词语于古代公文撰写中极为常用.公文中的谦敬用语属于公文的事务性用语,它反映着公文的行文对象和工作程序.本文以<南齐书>为考察对象,撷取<南齐书>公文中常用的谦敬用语:"伏"、"谨"、"蒙"、"仰"、"窃",分析古代公文中的谦敬用语运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当前公文撰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北周最杰出的公文大家,庾信所撰表、启、移、教等公文现存百余篇。庾信之表体公文句式上骈散间行、音韵上和谐铿锵,华实相扶,遒逸相兼,有错综变化之美、无呆板拘泥之失。清文驰丽,绮而有质,"穷南北之胜"而显典正老成之风。  相似文献   

10.
顾震 《兰台世界》2009,(3):63-64
公文崇尚直白简约的表达手法,但曹操公文却别具一格,大量采用文学性的表达方式。本文对曹操公文中以比喻为主体的多种文拳陛表达方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依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选定期限内《国务院公报》刊载的国务院批复类公文进行统计,分析"批复"和"函"作为批复类公文的使用频率、文种选用、结构特点和语言要求,对"通知"能否作为批复类公文进行商榷,引导和推动对批复类公文处理规范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公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公务文书,因为它是有关国家管理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所以简称公文。公文包括主体性公文与辅助性公文。主体性公文,是由高层次机关或其领导人向下级行用的文书,它是行政机关在进行本质管理活动中要普遍、经常、大量使用的通用公文,是公文的基本形式、主体成分。辅助性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进行与本职任务相关的社会活动而借助相应的其它书面形式,是主体性公文的一种辅助与补充。在主体性公文中,有指挥类公文,如命令、指令、指示、布告、决定、决议、计划等;有报请类公文,如报告、请示等;有批转类公文,如批复、批转、转发等…  相似文献   

13.
从文件名称和结构、公文写作、公文办理和管理方面,将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与《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进行了比较,探究其中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公文崇尚直白简约的表达手法,但曹操公文却别具一格,大量采用文学性的表达方式.本文对曹操公文中以比喻为主体的多种文学性表达方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自"康德元年"起,伪满各省公署中的总务厅掌管机密事项及文书事项,系各省负责公文撰制与文书处理之中枢机构,总揽文牍,位殊权重。伪满中央政府先后颁行的《暂行公文程式令》、《公文程式令》、《关于训令及其他公文程式之件》以及地方公署实施的《锦州省文书处理规程》、《文书编纂保管规程》等公文法令,钩织了伪满各省级公署细密而殖民化的文书制度。各省使用的"省令"、"训令"、"批"等属下行文体,所用"呈"属上行文体、"公函"等属平行文体、"布告"属泛行文体,其公文文体功能复杂、体系繁密。而收受与分配、判行与发送等程序,则构成了伪满各省级公署公文处理的收发规则。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十七年"时期,是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期。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公文处理工作制度与相关政策,为公文处理工作提供了发展依据与制度保障。这一时期的公文处理工作制度,呈现出逐渐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但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也存在公文质量低、滥发乱发公文严重、公文旅程长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2年4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条例》第一次统一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规范标准,具有首创性特点;《条例》减少了党政机关公文的种类、简化了"会议纪要"的文种名称、精简了公文处理程序,体现出鲜明的简约性特点;《条例》对公文的格式要素进行了调整、规范公文格式要素的应用、进一步规范了行文规则、强调和重视公文拟制三个环节的程序规范,体现出鲜明的规范性特点;《条例》取消了公文主题词标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
文本要素分析及其格式规范构建是各类文体研究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工作。本文针对公文理论此方面研究滞后及其造成的公文处理、教学实践中诸多难题,紧紧抓住公文正文这个关键,在揭示公文文体的本质特性主要为意志心理的反映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以"主旨、依据、分旨"三大要素为核心概念,以"公文正文格式规范"为归宿的公文文本要素与格式理论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行政公文的"体式"概念重新进行思考,认为"体式"应包括"体"与"式"两个方面,其中"体"包括特定的公文语体、特别的物质载体、特殊的行文机体,"式"包括《格式》中的绝大部分规定及《办法》中的"公文格式"规定。  相似文献   

20.
新公文格式中指“送印机关”的“印发机关”项目,笔者认为应指公文起草承办部门,标注此可便于收文者有疑问时咨询.但有的公文主体部分已显示联系线索,其他一般公文收文者根据所知来文机关内部机构分工可判定其起草承办部门,因之不需设该项.现公文起草人一般用打印稿请领导签发,文印室基本不需再打字,校对、复核用时很少,不会造成公文付印与领导签发日期不同,因此公文上也不需标印发日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