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承志的经历和展示《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的情感经历,研究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对于重返知青叙事、理解张承志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坤 《邢台学院学报》2015,(2):116-118,122
迄今为止,研究者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了对张承志与"伤痕——反思"文学思潮关系的思考:研究张承志的"理想主义"给予主体反思的审美可能性,但对张承志在"顺时应势"中的"自我找寻"阐释得不够有力;研究张承志的"自然书写"带给主体反思的启示,但大都聚焦于"人的自然化",研究空间还尚需拓展深化;提炼张承志"知青反思"的审美独特性,探寻张承志对于文学思潮的超越性,但是研究的比较视野还不够自觉。  相似文献   

3.
“后知青文学”的新写实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知青文学”和“后知青文学”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几年间,数以百万计的知识青年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产生了当代文学史上的“知青文学”一脉。这一文学思潮的开初时具有震聋发聩意义的是卢新华的《伤痕》,此后产生了如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王安忆的《广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早期创作的知青小说中,主体“我”和“草原——母亲”情感的确立是在艰苦和漫长的探寻中完成的,其间的变化呈现出作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结束多年,而在文学界及思想界,它的影响却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正是由于当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使新时期文学中出现了独特的一景——知青文学。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包括知青在内的整整几代人的目光。"上山下乡"运动到今年已过去近半个世纪,而知青文学也历经了从幼稚到成熟,从单纯到深刻的蜕变,但贯穿其中、始终如一的是作品中难以挣脱的"知青情结"。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浅析知青文学在不同时期的流程,并从中揭示出贯穿其中的"知青情结"。  相似文献   

6.
叶虎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1):108-110
本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切入,将新时期“知青小说”大致分为“伤痕”,“怀念”,“青春无梅”,“自审”和“忏悔”等五大模式,作指出各模式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认为后两种模式与前三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对知青自身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即由政治批判,怀念追忆,颂扬主体精神走向反思自身弱点和忏悔自己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这一区别反映了知青小说由浅到深的思想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知青小说”作为“文革”时期“上山下乡”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记载了知青们那一时期的心灵苦闷、所思所感,较之最初群体的的声讨、控诉,史铁生、朱小平这二位在其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桑树坪纪事》却从插队知青的视角写出他们对所插队的陕北的清平湾与桑树坪独有的一份情怀,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平凡人生价值与人性的探讨使其成为知青反思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文革"初年商洛市受到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再锻炼社会思潮的影响,商洛"老三届"毕业生的知青运动发展到了高潮.知青运动在商洛市虽未能解决体制性的就业问题,但仍然磨练了一代人.通过考察"文革"前后商洛市的知青运动,力求还原商洛市知青的原貌,给予商洛市知青运动客观、公正地评价,对后人观照"文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奕霏 《文教资料》2012,(33):82-8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知青为题材的小说数不胜数。作家们往往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因而其写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主观色彩与时代政治色彩。而作为新生代作家的韩东,凭借其幼年时期对于历史的记忆,跳出了这种强烈感情的抒发和国家主义的宏大叙事,以一种更为客观、冷静的姿态,深入日常生活中来叙说这段往事,从而呈现出了一种“零度情感”。  相似文献   

10.
知青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知青”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曾创造了丰富的知青文化。知青文化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和市场价值,因而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知青文化的旅游开发应坚持适度发展、整合开发、真实客观、规模效益原则,在开发战略上应合理定位、加大宣传、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