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监督报道对社会的各种丑态和劣行公开揭露,进行曝光,是深受百姓欢迎、社会效果强烈的一种新闻形式。在邪恶面前,敢讲真话,敢揭露实情,敢主持正义,这需要强烈的责任感与正义感,需要有勇气和锐气。但是,舆论监督又是一件担风险的事,一不小心,麻烦便惹上身,它常常弄得记者、编辑自己好尴尬,有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那么,如何避免新闻官司,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度,对一名新闻工作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批评报道已越来越受到各新闻媒体的重视,因这些栏目敢讲真话,关注民生,惩恶扬善,坚持真理而为受众所青睐。但应当看到,当进行批评报道时,记者与被批评者往往处于对立面,这种矛盾激化时,容易产生消极的后果。因此,记者在进行批评报道时,既要有扶正祛邪的正义感,又要讲求科学、合适的批评方法与技巧,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转化,达到批评报道价值的最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1998,(5)
不辱记者使命,“敢下五洋捉鳖”。8月11日,长江干堤家矶险段出现管涌,《人民日报》记者王忠家(左一)和湖北电视台摄像记者苗炜、熊风赶到现场,在齐腰深水中拍摄图像。编者按’98之夏,洪魔肆虐。长江、嫩江、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严重威胁着沿江数千...  相似文献   

4.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早成共识;并因此使记者在群众中享有颇高的威望。而记者还有另外一面,则尚少提及———那就是:记者还堪称“无枪之将”。如果记者的这一面得以宣扬,既能加强记者自身的激励,又可进一步光大记者的形象。为“无枪之将”提供佐证的,莫过于最近的阿富汗战争了,因为那里同时进行了一场“新闻战”。阿富汗战争,已经被称为“新型战争”、“反恐怖战争”、“第四代战争”、“灰色战争”、“不对称战争”、“不对等战争”……令世人目眩。而同时进行的“新闻战”,则也不乏激烈壮观,其样式不仅带有自己的特色,而且…  相似文献   

5.
刚刚看到了某都市报3月19日的一篇报道,题为“县委招待所暗娼出没,主管称无人敢查保证安全”.这篇报道被多家报纸转载,在各大新闻网站上也转载了。记者报道的是,河南省鹿邑县的县委招待所明目张胆地容留暗娼。记者暗访之后,向当地相关部门作了通报,引起公安等部门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6.
河北电视台“新闻广角”栏目因为定位于对社会问题的评说,因此,不免对社会不良现象鞭挞多一些。由于“新闻广角”记者敢碰硬,对基层某些违法违纪现象坚决曝光,通过舆论督促使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的利益受到了保护。因此“新闻广角”节目深受观众的欢迎。不少当事群众千里迢迢给记者送来锦旗,称颂“新闻广角”记者为“道义的卫士”。  相似文献   

7.
宋双峰  王绣宇 《新闻界》2004,(5):69-70,72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人——总统可以不见记者,但他必须每天都与记者唇枪舌战;总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不能在记者面前说错半个字。这个人,就是有“白宫之嘴”之称的白宫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8.
于为苍 《新闻界》2005,(1):110-111
消息中的细节是指那些来源于新闻事实中的具有新闻典型意义的细小情节,记者常常通过对细小情节的特写性描绘,使新闻对象栩栩如生,逼真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最佳的新闻写作包括一整套技巧,它们使事实、概念、思想、感情的发布变得平易流畅,水到渠成。”消息写作使用目击式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消息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凸显消息的主题内涵,同时也折射记者的新闻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记者在国外知名的不多,赵浩生先生是一位。1920年出生,至今仍在写新闻的记者更少,赵浩生先生算一位。敢以“八十年来家国”述说个人人生回忆的记者绝无仅有,赵浩生先生算是唯一。让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位记者。赵浩生,1920年11月29日出生于豫、鄂、皖交界的河南省息县,抗战胜利后进入重庆《中央日报》社任记者,采访过国、共双方最重要的高级领导人和一系列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移居美国后,任耶鲁大学教授,同时面向全球中文报纸开辟《海外观察》专栏,作为自由专栏记者采写以海峡两岸重要人物及事件为主的“中国新闻”。中美邦交正常化后,赵…  相似文献   

10.
做记者的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难题:一件很有报道价值的事件,获知时已是“昨日黄花”,报之无据,不报又不甘心。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记者不得不忍痛割爱,但高明的记者往往会剑走偏锋,略施小计,使“咸鱼翻身”。  相似文献   

11.
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最佳手段是采访,而采访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随团采访是记者采访中经常遇到和运用的方式之一。本人当记者这十多年,也跟过一些团。既品尝过跟团采访的成功与欢乐,也体味过随团采访的失败和愁苦。现在细细揣摸起来,觉着有必要把随团采访的个中体会记下,也算是就随团采访这一采访方式的一点探讨。 一、采访前要摸清团队的活动主题和日程,尽且量拿出大致的报道方案来。不要去打无准备之仗。到了现场再临时抱佛脚,那就晚了。 一般情况下,记者所跟随的团队,都是以开展某项(或几项)重要工作为主题,(如友好访问、…  相似文献   

12.
倪玉 《军事记者》2003,(4):63-63
“千言决不重说,千篇决不一律”,这是一位普通记者成才后谈的体会。品味着这铿锵有力的言语,笔者在情不自禁为这“两不”叫好的同时,也想问问我们身边的作者:“两不”你敢吗?  相似文献   

13.
曹艳 《记者摇篮》2005,(9):16-18
2005年5月10日新浪网转载了一组厦门摄影记者抓拍的骑车人暴风雨中遇马路陷阱栽跟头的照片。北京青年报随即发表了题为《一组照片引发网民热议记者职业伦理》的文章与之呼应。网民们就记者该不该拍摄并发表这组照片这一话题产生了激烈讨论,引发了记者在传达新闻责任和道德伦理之间应如何平衡的热议。  相似文献   

14.
樊成 《新闻爱好者》2001,(10):22-22
几个新闻记者-起采访同-领域的同-新闻事件,有的稿子能用,有的稿子不能用;有的稿子发表后能获得声震四方的回响,甚至连连获奖;有的稿子发表后反响平平,人们实难记起,原因何在?认真思考,反复琢磨,再三比较,终悟其理:是记者了解大局、研究大局、把握大局的能力高下之别使之然也! 大局意识,的确是做一个成功记者的第一要义。对此,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有着精辟的见解。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在建国五十周年前夕接受权威新闻期刊《中国记者》记者专仿,谈及他从事新闻工作50年最重要的经验时说:“最重要的其实说起来也是最简单的:…  相似文献   

15.
丛云 《青年记者》2004,(5):53-53
由于种种的原因,记者很难达到“畅所欲言”的境界。但体育新闻却是一个例外,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异类”,在眼下中国的传媒领域,“负面报道”做得最起劲最充分的就是体育传媒,最敢批评的也是体育传媒。在体育记者无所不在的目光注视下,中国体育界是最能感到舆论压力的,比如足协官员外出开会是坐飞机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新闻.是当今各媒体拼抢的主阵地之.也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个主要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除去媒体常没的新闻热线外,记者该如何挖掘社会新闻?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只要用心.把身子沉下去.社会新闻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隐性采 访借舆论监督之风大 行其道。隐性采访是 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 实身份、或公开记者 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 访意图,以更好地接 近被采访者,获取第 一手资料的一种特殊 的新闻采访形式。这 种以某种特殊身份从 事收集新闻,取得被 采访者的信任与之合 作,让对方毫无顾忌 地提供新闻事实的非 常做法,是因为舆论 监督要“揭短”、“亮 丑”,自然是被监察对 象不愿意、不高兴的 事。他们会千方百计 对付你,阻挠你,甚至 出现限制记者行动自 由,抢砸摄像机,殴打 记者等恶劣行径,这 就给舆论监督的第一 步──前期采访,获 取…  相似文献   

18.
普通读者看报纸,可能不会想那么多,比如哪条是教育新闻,哪条足时政新闻,哪条是社会新闻……而对于我们记者来说,新闻有着严格的分类,记者也因为跑的战线不同,有着“时政记者”、“产经记者”等各类头衔之称。  相似文献   

19.
张翔 《新闻前哨》2002,(12):18-19
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总是在一定领域中进行,不同的领域使人们具有不同的角色。那么,记者扮演何种角色?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个形象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了望者。”俄国大文豪高尔基也对记者说:“你们的责任,你们的使命,就是做最伟大的真理的向导。”可见记者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本文试对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角色定位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笔者认为,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角色定位具体说来有以下五种:一、精明的公关者采访对象是新闻信息资源的所有者,记者则是新闻信息资源的需求者。二者之…  相似文献   

20.
时下我们媒体一些记者,惯于向大众传达着让人烦闷的所谓的“新闻”,且大有发展之势,其表现形态种种,不妨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