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父母要相信孩子,给孩子提供机会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才可能学着对自己负责。当他意识到这些事情都是他自己的责任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水到渠成了。"豆毛,这是今天的作业吗?"我从豆毛的书包里翻出一张看拼音写汉字的试卷,问他。他疑惑地看着我,神情就像困得睁不开眼睛的小考拉。他拼命地想了想,然后对我说:"好像今天要写完,也好像今天不用全写完。妈妈,要不你帮我问问老师吧。"  相似文献   

2.
回归童心     
<正>遇到朋友五岁的儿子时,他刚给爸爸"写"好一封信。"这真是一封特别的信!你能说给我听听吗?"我笑看着这封画了几条长短不一的波浪线的"信"。小家伙很认真地指着波浪线逐一解说起来:"爸爸,我很喜欢你,我陪你一起加班!""爸爸你也喜欢我,你陪我一起玩!""爸爸加班拿工资很辛苦!""爸爸你很帅!"……几条看似毫无章法的波浪线充盈着孩子对父亲浓浓的情意!孩子的信虽没有汉字,却丝毫不缺乏感受性和想象力。如果我们不是俯下  相似文献   

3.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不要急着插手,应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其实通常问不到几个问题,事情就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大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太快做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孩子…  相似文献   

4.
刘萍 《宁夏教育》2006,(1):69-69
1、使孩子软弱无能。父母溺爱孩子,任何事情都帮孩子去做的话,就会使孩子软弱无能。同时,通过帮孩子做事情,父母也向孩子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因为我对你不放心。如果孩子一直接受这样的生活观念,对他的心灵成长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反而会使孩子的自我价值观越来越弱.他也不可能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坚强。而且,这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非常弱,因为父母为他解决了一切阻碍他成功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老师:您好! 我女儿今年13岁,很不好沟通,鼓励她的话被认为是违心的话,批评的话则被认为伤她自尊.我现在对她真是束手无策了.请问我该怎么办? 家长:您好! 在孩子青春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很多家长由于不擅长沟通,经常与孩子发生冲突. 在与孩子沟通时,建议家长不要掩饰自己的真实心态,但要尊重孩子,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举个例子,当女儿做了一些让您很生气的事情时,您可以对孩子说:"虽然我很生气,但是,我知道你一定有原因,能不能跟我说说?"这样一来,孩子就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也有机会了解事情的真相.否则,极有可能会因为我们的片面看法"伤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6.
俞群 《幼儿教育》2000,(12):35-35
家长的问题:我的孩子已满四岁了,各方面的发展都不错,尤其是口语表达,反应很快,讲起来振振有词,有时连大人也说不过他。比如,我们平时老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别人有困难时我们要帮助他。有一天吃完饭,碗筷太多,我请他帮忙收拾一下,他没有动,却反问我:“妈妈,你不是说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吗?”问得我哑口无言。而在他需要你帮忙时,比如收玩具,他会说:“妈  相似文献   

7.
你的孩子原本可以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但是近来几天,他突然很反常地拒绝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你耐心地鼓励他:“妈妈相信你自己能够做到。”还是强势地命令他:“你是大孩子了,必须自己来做。”,他都很是不配合地摇摇头表示抗拒。为什么原本已经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了不愿意完成了呢?  相似文献   

8.
<正>整个11月我的心情都很糟糕。能够如此长久影响一个年近40岁人的心情的事情,似乎也只有孩子的事情了。尽管自己是教师,看了那么多孩子的成长,但当面对自己孩子时,我还是不够淡定,心情会随着他的成长起伏。我们家是三代同堂,爷爷、奶奶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而我们也一直乐得轻松。可是,随  相似文献   

9.
[教育故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的孩子从小身体不好,去医院成了家常便饭,但孩子怕打针,有一次他对我们说:"我不要打针,我要吃药."他爸爸说:"那你等会儿与医生商量商量,看可不可以不打针,我们听医生的."  相似文献   

10.
表扬过多避免让孩子受到自己期望的束缚。如果孩子总是听到说他“很独特”,那么当他没有耐心收拾房间时就会感觉很不好。如果老是听到说他“聪明极了”,那么当他学习成绩不好时就会感到非常失望。最好对具体的事情提出表扬,例如说“祝贺你算术得了满分”。提问过多质问很难使你的孩子讲心里话。例如总是问在学校怎么样或者课间休息时做些什么,你  相似文献   

11.
作为班主任,在和孩子们打交道时总是能发现一些令人深思的事情。比如学生刚入学不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班级按惯例一周一换座位。有一个孩子的坐垫系在椅子上拿不下来,他便在原地不走,我看到后,帮他解下来,问题解决了。可第二次轮换他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这次把椅子给他直接挪过去,并且告诉他,当你遇到同样问题同样方法没能解决时,你应该去寻找其它途径,不可以等待。  相似文献   

12.
昨天,我又惩罚了一个孩子。 他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用他爸爸的话说:"他就 佩服你。"对于其他老师,他甚至动手。事情的经过是这 样的: 不知为什么,他的单元考试只得了78分(我一向 不在乎分数,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但有时对波动比 较大的孩子,我还是要和他聊聊的)。我让班长去找他,  相似文献   

13.
对的打钩     
王贞虎 《家长》2014,(12):1-1
正"为什么把这道题圈起来?"孩子又嘟起嘴,抱怨我将他作业上的错误标示出来。我义正辞严地说":当然要做记号啊,这样你才知道错在哪里,下次做类似题目时,就会提醒自己。"一直以来,每次在看孩子功课时,经常因为这件事而小有争执。我了解孩子很在意自己的表现,也常把握机会教育他:"做错一道题,不表示你学得不好。你是很棒的孩子,只是这道题做错而已。"我边说,边往下看,继续把他做错的题目圈出来。猛然想起,最近在网络上看到过的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的一堂"幸福"课,课程中提到"隧道  相似文献   

14.
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管"闲事":在午睡时,虽然自己也没睡着,但看见其他孩子没睡着,就会大声检举,结果将几个熟睡的孩子吵醒;在吃点心时,如果发现哪个孩子打不开包装袋,就会有好几个孩子跑过去,抢着拆,导致吵架;厕所里我班孩子和邻班孩子发生冲突,我班的其他孩子就会去帮……而每次发生此类事情时我都会对孩子们说:"管好自己,别管闲事。  相似文献   

15.
服务与咨询     
《家教世界》2008,(1):55-56
本刊连线A孩子经常说些骂人的话,该怎么管?问:孩子今年上幼儿园大班了,但是在我的同事们和他说话的时候,他经常说:"你神经啦"、"你这个猪"等等这样的话。我该如何阻止他呢?专家答:小孩子在刚刚学会说这些话时,大人虽然觉得不妥,但往往当作有趣的事情,甚至一边批评孩子,一边哈哈大笑。其实,这是对孩子一个不良的强化,使他觉得这样说很好玩,或者父母并不会真的很生气。父母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当他再说脏话时,大家都不去理他,慢慢他就会忘记或不再说了。  相似文献   

16.
正帮助孩子干这个干那个还不如帮助你的孩子培养更专注于他喜欢的事情的能力,而不是遇到一点点可能就随时会说"我不干了。"前一分钟,你的孩子还拿着画笔在专注地画一只猫,后一分钟,他就把笔扔到了地板上,一边哭一边说:"我画不出小猫的爪子。"显然,放弃而不是更努力地尝试,对于孩子,甚至成年人  相似文献   

17.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13,(28):5-5
不以孩子为敌,平等对待孩子,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并适时引导他们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才是成人理智的行为。不要总认为孩子就是无知的,要怎么对他就怎么对他。孩子也有自己的情感诉求和满足指数,当你为了自己的所谓进步而忽视了孩子的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时,孩子就会以你为敌。——摘自唐金龙的博客  相似文献   

18.
早上接待幼儿的时候,经常听到家长向我反映说,老师,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懒,让他帮我做一些他能够做的事情,简直比登天还难,要不然就是提交换条件,帮我做了什么事情,必须要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就不做。孩子这么小就这样,长大了还了得!你们老师替我好好说说他。家长把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推到了孩子的身上,似乎孩子这种行为的形成与自己平时的教育毫无关系。楠楠妈妈就向我讲了一件发生在她家的事情。有一次,楠楠妈妈在家里搞卫生,蹲在地上久了站不起来,就让5岁的儿子帮忙端一张凳子过来,可他就是不愿意,还振振有词地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于是妈妈说:“楠楠,如果你帮我的话,我请你去吃肯德基。”孩子马上就答应了。虽然孩子帮忙端来了凳子,可是从那次以后,每次让儿子做事他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条件,否则不干。其实许多做母亲的,当要求孩子做事的时候,经常会用利来诱导孩子,比如:你帮我,我请你吃肯德基,我给你买玩具等等,这样做会使孩子认为工作很辛苦,必须用食物或玩具作为补偿。因此,这样的做法是不会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的。那么我们家长该怎样去引导呢?首先要让孩子尽全力去工作,他就会很高兴地帮你去干活了。比如你想让孩子帮你一起做家务,一开始他可能不愿意,可能...  相似文献   

19.
张中平 《教育》2012,(34):62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对孩子总是很包容,就是做错了,也认为他还是个孩子。其实,这个观念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他的思维思想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你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进而会觉得你瞧不起他,矛盾容易出现,沟通会越来越艰难。而如果你积极地选择与孩子同步成长,那么你对问题的处理方式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修正,与孩子的沟通就会顺畅很多。  相似文献   

20.
作为班主任,在和孩子们打交道时总是能发现一些令人深思的事情.比如学生刚入学不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班级按惯例一周一换座位.有一个孩子的坐垫系在椅子上拿不下来,他便在原地不走,我看到后,帮他解下来,问题解决了.可第二次轮换他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这次把椅子给他直接挪过去,并且告诉他,当你遇到同样问题同样方法没能解决时,你应该去寻找其它途径,不可以等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