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食品的风味是由食品的香味和滋味表现出来,常见水果、蔬菜、乳制品和肉的香味是由特定的化学物种散发出来的,食物的甜、苦、酸、咸、辣和涩等滋味也是由特定的化学物种决定的.从化学角度分析了食品的香味与滋味的化学物种组成及化学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2.
食品不仅是维系人们生存的必需品,同时也是与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息息相关的消费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种各样的食品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菜篮子”和“饭桌子”,但在这一派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一些不易被消费者觉察的食品污染。为正确认识食品中存在的亚硝酸盐、甲醛,为食品安全监察提供科学依据,有必要对食品中亚硝酸盐、甲醛生成的途径、性质来源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3.
2008年9月,一个化学名词"三聚氰(qíng)胺(àn)"悄然闯进人们的生活。先是在婴幼儿奶粉中发现了它的存在,一个月后人们又在鸡蛋里又找到了它的身影,而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它是一种化工原料,多用于生产装饰材料,存在于张家的书柜或李家的衣橱,无色无味、不能增稠不能加香,不是食品添加剂,它为何会混入食品中呢?随着调查深入,真相渐渐水落石出,人们看到了荒唐表象背后的利益驱动,更感慨科技这柄利剑的锋芒:这把剑如果没有被善心把持,它可能刺伤的是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4.
化学思维能力是在对化学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基础上,间接地概括地认知物质及其组成、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以及运用的化学知识经验来构思、拟定化学实践计划、方案的能力.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深入的、多角度的、反复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把当前的观察表象相互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加工,通过对表象的分解、组合等思维过程,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也需要强调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如何归纳、演绎,形成正确的概念,同时要引导如何学会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化学思想方法呢?化学思想方法是对化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是反映化学学科规律和特点的哲学思想。教师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体现在"对化学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基础上,概括性地认识物质及其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相互之间转化和运用获得的化学知识经验来构思、拟订化学实践计划、方案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化学思维能力是在对化学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基础上,间接地概括地认知物质及其组成、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以及运用的化学知识经验来构思、拟定化学实践计划、方案的能力.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深入的、多角度的、反复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把当前的观察表象相互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加工,通过对表象的分解、组合等思维过程,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也需要强调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如何归纳、演绎,形成正确的概念,同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更加注重化学与生活的的联系,大力提倡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突出了化学课程的生活化,体现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近年来,该背景下的化学命题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一些生活化的考题逐年增多,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依据近年的化学试题对有关食品包装袋中的化学考题做一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酶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催化剂。一切生物的全部新陈代谢都是在各种各样酶的作用下进行的,任何生物都能产生多种酶并保存这些酶。从生物中提取出的具有酶的特性的制品,称为酶制剂,专用于食品加工的酶制剂称为食品酶制剂。食品加工是将原材料转变为可供人们直接食用的成品、半成品的过程,是通过化学变化或生物学变化来实现的。食品酶制剂的主要作用就是催化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反应,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营养均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也存在着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开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其次又论述了当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几点有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一个化学名词“三聚氰(qing)胺(an)”悄然闯进人们的生活。先是在婴幼儿奶粉中发现了它的存在,一个月后人们又在鸡蛋里又找到了它的身影,而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它是一种化工原料,多用于生产装饰材料,存在于张家的书柜或李家的衣橱,无色无味、不能增稠不能加香,不是食品添加剂,它为何会混入食品中呢?随着调查深入。真相渐渐水落石出,人们看到了荒唐表象背后的利益驱动,更感慨科技这柄利剑的锋芒:这把剑如果没有被善心把持,它可能剌伤的是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11.
<正> 现代食品理化检验,是研究如何把现代分析化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食品理论检验中,制定食品理化检验分析程序,为食品的物性和化学组成的分析,提供可靠的方法和手段。1 食品理论检验与分析化学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许敏 《新高考》2006,(7):112-112
食品是用营养丰富的动植物原料经过人工加工后的制成品,其种类繁多,主要有面包、糕点、糖果、罐头、饮料、蜜饯和调味品等。作为食品,应该含有人体所需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物质,易于消化吸收。且必须具有符合人们习惯和易于接受的色、香、味、型和组织状态,对人类无害。但食品往往由于受物理、化学和生物各种因素的作用,在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等方面发生量变,甚至质变,从而使食品质量降低甚至不能作为食品用,这就是食品的腐败变质,其中由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为普遍的因素。食品保鲜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微生物污染,防止食品的腐败变质。  相似文献   

13.
<正> 医学专家指出,蔬菜和其他食品中残留的农药在人体内蓄积后会出现肌肉麻木和咳嗽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致癌。孕妇食用这些食品危害更大,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会导致胎儿畸形。正当人们为有损健康食品苦恼之时,安全食品体系应运而生了。什么是安全食品体系?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以及无公害食品共同组成我国的安全食品体系的“金字塔”结构,有机食品处于金字塔的顶尖位置。下面分别作以介绍。1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又叫生态食品或生物  相似文献   

14.
植物食品中含有一个惊人的有机化合物系列。人们相信其大多数是经酶催反应合成的。此类化合物中某些化合物的性质和数量,恰好决定了具体食物的本质和特征,也决定了它们受消费者欢迎的程度。搞清负责希望发生和不希望发生反应的酶反应,是控制这些反应和增加合格程度的基础。本报告提供对食品特征及合格程度有贡献的酶反应的一般概念,然后,作为显著影响植物食品特征和合格程度的酶之一例,略为详细地讨论了多酚氧化酶。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是系统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而初中化学绪言课是启蒙学习的第一课。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在了解化学学科的性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后,重点放在认真观察实验l-4的现象,仔细分析这些现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和辨析三对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并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掌握化学的学习方法。下面就三对概念作简要分析、比较:l.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若没有变成别种物质,只是物质形态改变,并…  相似文献   

16.
化学与食品     
《学周刊C版》2016,(25):16-17
近年来“食品事件”层出不穷,引发我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这些食品添加剂与我们今天的化学产业密切相关,所以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我们要在化学课堂中揉进去,让学生用正确的理论、正确的方法去对待、去处理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晓霖 《天津教育》2023,(3):183-185
<正>在近几年的化学高考试题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化学学习深度和核心素养的考察,出现了一些标签缺失表象题,让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对物质组成、性质等进行推断。在该类题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标签缺失需要透过其表象,关注化学核心考查范围,联系自身的知识经验加以解析,通过表象解决题干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食品银行并不是银行,而是人们对一个公益组织的形象称呼。该组织主要收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免费送给贫困人群。因此,也被人们形容为第二次收获。当今世界,饥饿问题仍遍布全球。而同时,很多地方又食品过剩,造成浪费。比如,超市里快过期的食品,卖不掉的话就要扔掉;富裕家庭也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说,米饭、面包、肉类是酸性食品,而番茄、米醋、橙子是碱性食品,同学们一定会奇怪,然而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这是因为酸性食品不同于酸味食品,碱性食品不同于碱味食品。在营养化学中,食品按其所含微量元素成分可分为碱性、中性和酸性食品三大类。含钾、钠、钙、镁等微量元素成分较多的食品为碱性食品;含磷、氯、硫、  相似文献   

20.
郭艳 《考试》2005,(12)
食品防腐的问题,在近两年的中考化学命题中经常出现,用化学方法防止食品的变质腐败,常见的有三种方法:一是利用生石灰的吸水性而干燥食品,防止食品的腐败;二是利用铁粉生锈时,既吸收氧气,又吸收水分的性质而防止食品腐败;三是利用冲气的方法,防止食品受挤压变形或食品腐败。本文就以2005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为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