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新课标”提倡阅读教学的“个性解读”,但是,现行教育制度不允许我们离开中考、高考谈教学。与个性化阅读密切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多样化理解;而另一方面,学生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考试答案的标准化。教学过程中个性解读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与检测评价中的标准化和精确量化,让一线语文教师陷入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2.
当前阅读教学出现“泛语文”甚至“去语文”的倾向,教师照本宣科式的分析替代了学生用心的体味;空洞的讲解替代了有效的阅读体验。急功近利的填鸭式阅读教学,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解读答案。学生没有深入文本去涵咏感悟,更谈不上快乐体验。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板块中的重点、难点和痛点,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然而在高考的应试环境下,阅读体验受到了唯一标准答案的束缚和捆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采取“快、准、狠”的方式直接参照教辅资料的答案——即“标准答案”向学生照本宣科,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能力。因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阅读教学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理念,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的阅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分析式教学,学生并没有充分的阅读权。现代教学非常关注阅读教学,新课改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改变为教师为主体的传统阅读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阅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所以,我认为文本解读是实施有效语文教学的基础。它能体现一位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文学功底。只有准确地解读文本,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可能给学生以正确、高屋见瓴的引领,才可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理解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建构新的模型.我们认为阅读教学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的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构成的系统,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以阅读(文本)为前提,通过关于阅读(文本)的对话来掌握(文本)阅读的教学对话过程.用这一模型指导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牢记这一模型的精髓:语文意识和教学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开放、多元、立体的多重对话。对话教学论的提出,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思维视野,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成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指南。探寻课堂“有效对话”,宜通过潜心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学》2006,(9):27-3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传统项目,也是必修项目。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浅阅读”和对文字阅读兴趣不浓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师。本期,我们针对这两个问题,选遍了一些对策和案例。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要“关注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说什么都对,说什么都行,这种“过度解读”歪曲了多元解读的真正意义,使多元解读成了随意解读,  相似文献   

10.
刘贞惠 《考试周刊》2010,(15):57-5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在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谈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是现代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统一在这个核心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应是对话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学生、文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构成了动态的交互系统。王富仁教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那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教师的主体性呢?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还停留在为考试而被动地接受教师或教参上对文章的解读,这种状态无疑与时代呼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符。创新是个大概念,必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切实起到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创新,就是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思维与方法,变教师是主体为学生是主体,变“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恰当点拨,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经常听到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盼着下课。”也经常听到老师们的抱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其原因何在?我常常思考,这不是语文学科的问题,而是语文教育问题。语文教育异化成了语文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意识,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解读。《九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激发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才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还语文课堂活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教学的改革首先是阅读教学的创新。传统阅读模式是就目前还普遍存在着的“灌注式”教学形式而言的,它总体上趋于封闭保守。其阅读容量少,教师的主宰意识强,课堂组织单调等特点,使阅读教学处于“少、慢、差、费”的低谷状态;同时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较大的功利性一一为应试而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或既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陈阳 《广西教育》2013,(30):71-71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只有立足文本,才能“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对文本高质量的解读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郑楠 《现代教育》2013,(8):79-79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学参考书作为唯一的对文本解读的标准。这极大地抹杀了学生个性,损害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堂好的阅读教学课,应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遵循并且实践课程标准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主要途径。但是,从目前低段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到,存在部分语文教师不知道如何应用有效教学策略,实现阅读教学效果优化的现象。基于此,笔者从自身低段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一系列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与其他语文教师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不同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体现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一、明确教学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教学的“奴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一些体现自我意识的主题活动。阅读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不能局限于某个题目或某个答案正确与否,而要看学生主体意识在阅读中“动”起来没有,观察学生阅读时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还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种“泛语文”甚至是“去语文”“非语文”的倾向仍弥漫在阅读教学之中。究其原因,这种阅读教学进行天马行空式的分析讨论,与文本渐行渐远,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有效阅读理解,最终还是教师替代学生阅读,学生接受教师的解读结果。  相似文献   

20.
吕日辉 《考试周刊》2010,(49):33-34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已是大势所趋,这和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替代学生的阅读感受把结论硬塞给学生相比,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从目前的教学实践看,阅读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当我们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的时候,很多教师慢慢忘记了最根本的一点——个性化阅读也是"阅读",即同样是对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