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人潘克溥编《诗经说铃》犹如一部"诗义大全"。首次立论"诗教肇于唐虞之世";发明诗旨,强调诗教;从"诗无达诂"的思想出发,汇集了汉代《诗序》以来至清代嘉道年间前贤时修说《诗》的思想言论,分类胪列为"正说"、"辅说"、"汇说"、"异说"、"附说",在这些分类取舍之间透射出个人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3.
毛奇龄极力反对朱熹的"淫诗"说,在其《西河合集》、《经问》、《国风省篇》、《白鹭洲主客说诗》等著作中对"淫诗"及其相关的学说进行了反驳,勾勒了《诗经》被误解或曲解的大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于如何解读《诗经》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葛稳罡 《现代语文》2009,(11):21-22
唐人张继《枫桥夜泊》诗中的"江枫渔火"应为"江边渔父";原作的诗题应该就是唐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所署的《夜宿松江》;作者张继当时应该就泊船于松江,而非寒山寺前的"枫桥",也可以说此诗与今天的"枫桥"无关。  相似文献   

5.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注重抒写个性情感,强调独创,反对传统教条,他的诗话著作《随园诗话》以"性灵"为论诗内核,对诗分唐宋、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清代主潮诗学均进行了批评,主张诗歌抒写"性灵",诗歌形式应不拘一格,"兼综条贯",为"诗写性情"服务。袁枚的这些诗学思想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走出唐宋诗窠臼、走出复古摹拟做出了努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清初诗经研究学者姚际恒的《诗经通论》风格独特,他主张"独立说诗",从《诗经》的本文中探求诗的意旨,不依傍遵从经典。崔述、方玉润在精神上继承了其疑古作风,姚氏说诗的内容与方法为方玉润借鉴甚至引用多次,尤其是"以文学说诗";姚氏《诗经通论》中的古史考辨对民国时期的顾颉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引发了广大师生的热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兼具。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品"语言",鉴赏作品语言的形式美;思"意象",感悟作品语言的意境美;况"诗味",体悟作品思想的哲理美。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立体化解读,读者能够开掘出既"贴近"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叶燮在《原诗》中论及了诗歌发生问题。他关于这一问题的根本学说,可以概括为"我四物三"说。在这一根本学说之外,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诗无定法说这三个具体说法值得注意。"我四物三"说是叶燮诗歌发生论的"纲",而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和诗无定法说这三说则是"目",它们是对"我四物三"说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一"纲"三"目"比较圆满地实现了叶燮的理论目的。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理想)是"化",由此出现了中国传统译论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化境说";通过解读《林纾的翻译》,追溯"化境说"的理论渊源、诠释其本质内涵以及它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传神文笔足千秋",既可言《红楼梦》,也可言中国小说经典的艺术魅力;"不是情人不泪流",既可言《红楼梦》,也可言中国经典小说读者状态。中国小说读者中确有不少"水浒人"、"三国迷"、"西游人",乃至"黛党"、"钗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