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摩尔是个经历了多次不幸婚姻的底层女性形象。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尽管在很多批评家眼中,摩尔被冠以“荡妇”的标签,但笔者认为她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明反抗意识、勇于追求的女性。本文将从女主人公摩尔的人生经历出发,围绕她的自我观和婚姻观来探讨该小说所折射出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丁玲是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为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作出过自己独特的贡献。她说:“作为妇女,当然对妇女更了解,更熟悉她们的情况,她们的问题……所以女作家写妇女,也是很自然的事。”丁玲一大批小说就是描写妇女的生活、心灵与命运的。一女性文学是以女性的眼睛、女性的灵魂来审视人生,透视生活,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的文学。这种女性主体意识总是与一定的时代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交织、纠缠、联结在一起的。中国女性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则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林海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大都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为素材,书写北平和台湾的人与事,特别是她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女性身上,以女性的爱情、家庭、婚姻等生活为内容,讲述了女性命运的困苦与不幸,揭示封建伦理对她们鲜活生命的桎梏与戕害,行文中漫溢着女性的悲剧意识,表达她们要做“人”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乔治·爱略特和凯特·肖邦是19世纪英美著名女作家。在她们的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坊》和《觉醒》中,女主人公麦琪和爱德娜经历了一番“主体意识”的觉醒,但都以悲剧的死亡命运结束了和传统社会的抗争。两位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失落反映了爱略特和肖邦身为女性作家在19世纪作为创作主体的困惑和迷惘。悲剧潜质是时代在她们小说中留下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1992年底,人民文学出版社为香港女作家梁凤仪女士出版了十本小说。并称它为“财经小说”系列。但她的小说,都以女性人物作主人公,描写她们在香港社会中的遭际命运。至于有关“财经”的香港商界的观实种种,其实是小说中所描写和反映的香港社会生活的一隅。所以,在我认为,说梁凤仪的作品是“财经小说”并不贴切,这些作品实际是当代香港社会的女性小说。因此,我想从梁女士的这些作品出发,对当今香港的女性小说作一点研究和探讨。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十本书中,我着重地读了《花帜》。 我初读《花帜》时,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感到陌生,我想,一个天生丽  相似文献   

6.
庐隐是“五四”时代的产儿。她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学初期的坛上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特别是自叙传小说,更是显示了庐隐小说创作的成熟。这些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婚恋遭遇揭示了女性“争做真正的人”的可贵与艰难,展示女性觉醒后无路可走的迷惘和悲哀,探索觉醒的女性出路、人生意义和生命哲理。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变态的原因大多数可以归结为在对物欲或性欲追求过程中的一种人性扭曲。《金锁记》中的七巧是张爱玲小说女性变态形象的典型代表,她从常态走向变态,是她无止境的欲望的归宿。把七巧的变态推向高潮的是《半生缘》中的曼璐,她的变态,为一种精神上的欠缺所导致。同是悲剧性的女性变态形象,她们在被社会吃掉后,又不自觉地吃人,这个演变过程,展示了她们变态的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七巧到曼璐这种女性变态形象塑造的重大转变,透视了现代女性生存层面的精神危机感。  相似文献   

8.
《来去花莲港》是台湾新晋女作家方梓的小说处女作。作品以女性为主体,主要刻画了三位于不同时期移民至台湾花莲港开荒破土的艰难女性。在后殖民主义中心和男权话语中心的双重压迫下,她们作为“她者”和“属下”,历经命运的坎坷和文化左右的挣扎,用自己的生命在花莲地区扎根生长,完成了一部回归主体身份的美丽史诗。  相似文献   

9.
在世人心中,海明威小说中最令人无法忘怀的恐怕是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他的多数小说就是以硬汉为中心的“男人小说”,而《永别了,武器》则是一部典型的“男人小说”。然而在形形色色令人印象深刻的男性人物下面,则是极度抽象化了的女性人物,她们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更像是“女性参照物”。本文也是第一次将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命名为“女性参照物”,借此来丰富关于海明威女性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秀梅 《海外英语》2014,(14):194-195,198
简·奥斯汀的小说以独特的女性主义为特征,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她从一个同时代的女作家们尚未涉及的独特的女性视角来创作。奥斯汀的小说主要关注的是女人的生活和她们在社会中的不公平地位。尽管她最著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享誉在男性荣誉之下,我们仍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她所反映出的女性意识,这也可能是当时简·奥斯汀享有广泛读者的原因吧。甚至到了今天,她的知名度也在继续扩大。最重要的是,作为创作女性意识作品的先驱和榜样,简·奥斯汀影响了自她开始之后的许多女性作家。  相似文献   

11.
段丽 《文教资料》2008,(20):20-21
女作家朱文颖在她的小说<高跟鞋>中描绘了两个独特的女性--安弟与王小蕊,本文结合其另一部小说<水姻缘>来分析这类女性的形象,揭示她们在与男性交往中的真实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多对女性世俗性生存进行还原式的描写,在这种描写中,渗透着她对女性悲剧性命运的清醒认识.她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洞幽烛微,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奏响了一曲曲人性的悲歌.女主人公们或是丧失了爱的本能做了婚姻的奴隶,或是为了金钱放弃亲情,或是失去理性产生了精神的变异与扭曲.她们共同构筑了一个苍凉的世界,其间蕴含着作家深层的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   

13.
女书:女性生存焦虑的集中表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书的写作抛开了传统中国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标准,她充满悲喜之情,聚散之迹,单刀直入的是生殖以及生离死别的主题,超出了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女性写作狭小的个人情感圈子,她们不写“闺怨”、“思妇”,不写女子不得金榜题名。她们走出男权文化的视野。大声疾呼的是“已是朝廷制错礼,世煞不由跟礼当”,这使得女书写作有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她的批判现实的意义和境界,大大超出了同时代主流社会中妇女写作。  相似文献   

14.
浅谈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明确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在她的笔下,女人就是女人,是男女性别角色中的女性。而不是神化的女人;女人叛不出男门,是因为谋生之外她们也谋爱;“性”天然地存在于女性的天性里。像饮食之于生命那么重要。根本不存在肯定它还是否定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广西青年女作家杨映川的小说在评论界引起相当的关注。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是都市女白领,即人们常说的女“白骨精”。小说的内容主要是情感故事。本文通过解读作品,分析这些女性形象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探寻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爱情观和伦理观,把握时代的脉动,并评价杨映川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家的生命在于作品”(丁玲语),而作品的艺术生命,却在于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现实生活。文学作品倘若没有绚烂的时代色彩,它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本文拟就丁玲解放前小说创作所反映的时代特点,谈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无一不是同时代的变革与斗争紧密相连的,其发展成熟的过程也是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的。丁玲解放前二十年的小说创作,就是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她的早期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描绘时代风云变化中的英雄形象,但仍然充满了时代的特点。丁玲在大革命失败后,把她最大的关注放在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身世和命运上。她选择了那些在“五四”时代曾与封建礼教拼搏过而活着的“子君”,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在二十年代后期,虽然不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女勇士》反映了几个华人女性向传统的中国男权社会所提出的挑战,表现了她们被压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女勇士”的形象寄托了“母亲”和“我”两代华裔女性的理想。但“女勇士”的形象在许多方面还是体现了男权社会的价值观,这既是小说中的矛盾与困惑,也反映了女权主义运动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欣赏小说不能离开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来探究一下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义。祥林嫂是安分守纪的。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曾经说过,历史上,所谓治世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谓的乱世是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祥林嫂的生活追求就是做一个安稳的奴隶。作品在第一次描写她时这样写道:“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在那个时代,她不会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封建礼教是恶的。作为一个传统女性,相夫教子、勤奋劳作是她的恪守之道。祥林嫂是那样热爱生活,她勤勤恳恳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由于她勤快能干,得到别人的夸赞,…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成长小说摆脱了长久以来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家”的种种遮蔽,还原出“家”在女性成长过程中深刻真实的本相。在这些小说中,“家”带给女主人公的感觉常常是破损压抑的,小说文本深入到女性微观的生命世界中,淋漓尽致地书写了在这种“不完全”家庭的阴影之下女性个体性格特征和性别意识生成的过程中细微的生命感觉,并以戏剧化的情节展示出家庭对于女性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徐小斌是一个具有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她一直潜心于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发掘,体察揣摩她们作为一个敏感孤洁的弱势群体所特有的隐秘伤痛。在她的一系列小说文本中,存在看一条清晰的解读线索;女性渴望爱而得不到爱所产生的恐惧、绝望、愤愁乃至仇恨,戕杀了她们美丽的心灵、正常的人格。最终,不堪承受生命之重的女性选择了轻,即逃离,逃离母亲、逃离男性、甚至逃离整个当下的现实生活场景。但逃离的归宿又是什么呢?是虚幻的“别处”,是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