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当他们为自己的点滴进步欢欣时,教师应紧紧抓住激励因素,与他们一同高兴,真诚地赞赏学生“你真行”你做得真很好”——让每个学困生感受到你与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你是很在乎他们的,你是很赏识他们的,从而帮学困生找回自信,丢掉自卑的包袱。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当他们为自己的点滴进步欢欣时,教师应紧紧抓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通过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必须首先赢得学生的亲近、爱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足以让学生信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那么青年教师如何使学生信眼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爱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品质就是爱孩子,爱学生。爱孩子,就要把自己的整个心灵奉献给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去感…  相似文献   

4.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有一个切身的感受:要想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拥有“三颗心”,即爱心、童心和公平心。一、奉献真爱,叩开心灵之门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的确,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当你把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递给孩子时,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去年,我曾接过这样一个班:班级管理混乱,学生散漫成性,整个班级像一盘散沙。在深入彻底地了解班级情况之后,我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渐渐地一个个同学转变了,整个班级…  相似文献   

5.
师爱与施爱     
我是一个踏上工作岗位才几年的年轻教师,但经过这几年的工作使我认识到对学生充满爱是做一个优秀教师的前提。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6.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刘雄辉就是执著热爱学生的榜样。为了学生,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热爱学生的关键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刘老师一直教育学生“未做学问,先学做人”。上语文课时他对学生生动地讲了一则叫“财富、成功和高尚”的寓言故事。故事使学生体会到:高尚是灵魂,哪里有高尚,哪里就会有财富和成功。刘老师就这样寓道于教,在充满乐趣的寓言故事中,渗透着做人的深刻哲理,他深深懂得爱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其效果是…  相似文献   

7.
魏丽萍 《甘肃教育》2013,(23):24-24
一、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有爱心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从事班主任工作十几年里,我深深体会到“爱”真正的含义和师爱在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一个微小的“爱”的举止,传到孩子们心里.  相似文献   

8.
我常常思考着一个问题:拿什么来吸引你,我的学生。我没有闪亮的眸子、青春的容颜,但希望我的信念——做个有个性的老师,能构建属于我自己的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在提倡学生个性张扬的今天,时代要求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还必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体育教育的改革,对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尝试:一、敞开心扉“爱”学生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不管你是教哪门课的教师,还是哪一类型的教师,始终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要爱学生。热爱学生是…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班主任只有这样对待学生,才会取得育人的主动权。从班主任的职业道德上讲,关心和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每个教师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在班级管理中,我首先全面深入地熟悉教育对象,通过平时的观察与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掌握其思想脉搏。同时,还用满腔热情帮助他们,用师爱的甘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从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上讲,爱也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学生渴望能在充满爱的愉快的环境中成长。我们教师要为此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舒服、充满爱意的氛围,最终…  相似文献   

10.
有一种爱,需要无私的奉献,这种爱叫永恒,这种爱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的确,爱是一种情感交流,当你把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孩子时。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教育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而热爱学生正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班主任的工作复杂而艰巨。班主任必须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参与班级工作,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导师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你怎么能让这双眼睛充满智慧呢?一、用爱教育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先决条件高尔基说:"无论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真的爱他,照顾他,并担心他,无  相似文献   

12.
王丹 《河南教育》2010,(2):31-31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刘振华 《课外阅读》2011,(11):147-147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的爱,教师的理解宽容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也说过:“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老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拥抱、赞美他。”  相似文献   

14.
父母因离异或一方遭受不幸去世的孩子就成了单亲的孩子。无论孩子跟谁一起生活,都将失去完整的爱。这种爱常常营养不良甚至畸形:或不闻不问放任自由,或集宠一身过度溺爱,或要求严厉期望过高……致使孩子的心灵产生偏差。怎样管理好单亲家庭的孩子们,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让他们健康地成长,这是一个严峻的教育课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本期的“单亲孩子管理”专题,也许会给你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5.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些学生愿意、也善于同别人“分享”,而另一些学生不愿意、也不善于同别人“分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第一类学生从学校回到家里,妈妈问:“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他们可能这样回答:“李明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好学生,他上课遵守纪律,不打人,也不抢别人的东西,他还爱帮助人。”对同样的问题,第二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刘晓是我的好朋友,他爱跟我一起玩,他不打我,他还爱帮助我。”如果妈妈问孩子:“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个同学?”第一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我不喜欢大强,上课…  相似文献   

16.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这就是师爱的力量。无论是怎样的学生,只要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就应该把师爱洒向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改掉“小毛病”。自从我尝试着用师爱的方式处理班里“冒”出来的棘手问题后,我蓦然发现自己变了  相似文献   

17.
刘向正 《陕西教育》2011,(1):147-147
我们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他们像刚出土的小苗苗,需要教师用春雨般的爱去滋润,春阳般的爱去普照。这样才能和幼儿沟通,他们才会信任你。高尔基也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说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因此,我认为爱是和幼儿沟通的法宝。  相似文献   

18.
杨琳 《广西教育》2007,(12B):46-47
“爱”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老师对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关爱,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对学生的爱,既可以唤起他们积极上进的精神,又可使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有了这种共鸣,教育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是爱让孩子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是爱让孩子学会了爱与被爱。  相似文献   

19.
向群 《中小学管理》2005,(12):56-56
作为学生,你最敬爱的老师是谁?身为家长,哪位老师对你的孩子教育有方?同为教师,谁是你钦佩的同行?时下,成都某媒体主办了一次名为“2005年度超级教师”的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20.
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捷尔任斯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谁就无法教育他们。”“差生”更需要爱。所谓“差生”,是由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个性及性格差异诸因素的制约,使得一部分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道德观念、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如何转变“差生”呢?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差生经受了过多的挫折、失败和痛苦。他们不再需要批评、指责、埋怨,他们需要的是关心、理解和爱护。”因此,我们应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坚持“正面引导,鼓励为主”的原则,注意根据“差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实施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