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系农民、教育农民的方式,冬学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和乡村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提升了农民素质,强化了乡村治理和国家与民族认同,并在功能定位、动员方法以及教育形式上形成了一些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借鉴冬学历史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充分发展高水平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凝聚思想,激发乡村治理主体性;以教育增强农民行动能力,提升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同时贴近农民生活实际,改进教育实效,从而实现以农民教育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乡村经济和乡村教育都迎来发展的新格局,乡村教育的使命转向为在高质量发展中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乡村教育通过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乡村社会的多维需求,通过人才培养实现教育与个人、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发展,用“文字下乡”“文字上移”和“技术下乡”的转型升级推动乡村社会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在服务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乡村教育在价值定位、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客观问题与局限。因此,中国乡村教育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构建“两极三类四层次”的新型乡村教育体系,加强学校与社区的物质文化建设,组建高素质师资团队,开发区域性乡土课程,强化各项制度创新,进而,以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我国送法下乡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费孝通提出的乡村社会性质与乡村秩序维系论时期,20世纪末的法律至上论时期,苏力主张的法治本土资源论时期。如今农民的价值观念、行为逻辑和联结模式都发生了质变,不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发生了改变,费孝通笔下的经验传承社会也发生了变化,送法下乡已有现实需求。本研究通过对H镇K村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送法下乡面临村民尊法崇法的法治意识尚未形成、较多留守村民不识字、法律解决逻辑与村民纠纷调解方式不一致等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培养村民尊法崇法的法治意识,兴办乡村学校推行文字下乡,关注村民需求以彰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教育正规化政策的纠正,从课时安排、实用性课程设置以及学科课程内容等多个方面构建起与革命根据地乡村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仅有效推动了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普及,也第一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真正探寻出了乡村学校教育与农村社会实际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成为革命根据地普及教育、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和实施民众动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给中国乡村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中共在土改过程中通过访贫问苦、诉苦运动、挖苦根等一系列思想层面上的动员方法,以及划成分、斗地主、分果实等实践层面上的动员策略,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改革。农民动员不仅推动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而且对乡村权力的重构以及乡村社会权力支配体系的改变影响深远。农民动员策略对我们今天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乡村教育正经历着一场从“文字下乡”转向“文字上移”的变革,乡村学校发展举步维艰.乡村学校作为政治系统的子单元日渐边缘化,作为文化系统子单元与乡村文明断裂,作为教育系统子单元与城镇学校角逐中失利.乡村学校亟需寻求共生单元并建构出各子系统之间共生性的发展模式:与孕育乡村学校的乡村社会共生,与乡村学校竞争并存的城镇学校共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有效治理乡村社会并取得全国政权的历史。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社会的实践,体现了这样的一些特征: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念,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全面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动员手段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巨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社会的重要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中的乡村治理工作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占中国最大多数的农民的成功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因素.对农民进行社会动员主要是通过对农民启蒙和教育的方式进行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对农民进行启蒙和教育时注重和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因而使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同时,多种启蒙和教育形式的运用从各个方面影响并动员了广大的农民.因此,被广泛动员起来的农民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师“减负”政策的目标是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率。在乡村教师“减负”政策落实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工作时间的延长与缩短、教学工作与非教学工作的平衡、学校工作与社区事务的冲突。它们使得乡村教师“减负”工作难以落实,影响乡村教师队伍稳定。乡村教师减负工作可以从强化乡村教师专业培训、营造良好的校内外组织氛围、赋予乡村教师专业自主权、重视信息技术“赋能”入手,进而提高乡村教师的“抗压”能力,以变“减”为“增”的方式达到“减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在初期得以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是党拥有很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所享有的崇高威望与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努力是社会动员重要的政治和组织基础;对农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前途、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是统购统销政策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把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成"一个自由的光明新天地"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需要.为此,中国共产党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以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农民参与苏维埃民主政权建设、提高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改善农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这一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出现了阶层分化。新兴的农民阶层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带带来了新的不稳定性因素,影响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30年农村改革的升华,是我党和中央政府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改革、农村劳动力流动这些农民“首创”成果的基础上、在对“三农”问题重要性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做出的重大决策。中国30年农村改革是从自发到自觉、从部分到系统的渐进过程,在改革的历程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采取渐进式、分阶段、分重点的建设策略,通过长期建设,最终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权力呈现"悬浮"态势,一定程度上出现基层政府消极行政,国家政策和意志不能有效深达基层,基层政府动员能力和服务能力减弱,基层政府"失信"和化解社会矛盾不力,基层政府与农民间因利益链条断裂而导致自我协调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失效等问题。但从本质上而言,基层权力"悬浮"问题实则关乎着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基层治理结构和基层政府角色定位等几个核心理论命题。解决权力基层"悬浮"问题不是回缩,甚至否定税费改革,而应从其本质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出现了许多村级先进党组织。它们在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给予我们如下启示: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佳选择;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就要转变领导方式,解决好党的领导和民主管理的关系,就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工作积极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壮大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解决农民共同富裕问题;新农村建设如何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巩固党执政的物质基础,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小康社会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小康社会的基石,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农村经济的振兴,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政府应成为撑起农村职业教育的支点,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的载体最终还是农村,即使经过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市化,仍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但适应于农村建设的农村教育一直未得到良好发展。农村教育目标的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没有赋予农民在农村谋生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能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改革农村教育目标一元化倾向,建立新农村高等教育体系,开展“有教无类”的新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8.
如何整体解决“三农”问题,是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来实践向社会科学理论提出的新问题。这需要对当前农村社会结构进行科学研究,考察农村各种行动主体相互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和谐农村社会关系”为基点,有序地推进整体配套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学院的基本社会职能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这要求农村社区学院必须进行内部制度创新,即坚持以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需要为中心,以普及农村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和自考教育为先导,建立以成人、业余在职业培训为主的开放教育体系,形成大协作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