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对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是法学教育肩负的重要的历史使命。(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法治工作队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的建设者,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决定》要求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需要以法学教育为基础,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新时代,如何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熟悉我国法律体系且能够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成为当代经济法学教育,乃至于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立足经济法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深刻把握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原则,探究如何创新经济法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以期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3.
培养社会治理人才是教育形成并释放社会政治功能的首要体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学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创新社会治理使法学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融入了深刻的社会内涵。法学教育一直饱受远离社会的诟病,新时期法治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都尚待改革创新。应该在资源整合的路径下,构建法治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打造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培养模式,回应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协同育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既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新要求,也是国家治理方式转变的法治保障.高校法学院加强与法检、律所、企业等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推进协同育人.根据协同育人理念缺乏、协同育人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提出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明确各方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推进协同育人改革实践,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学生实训活动、能源法特色课程、实务部门专家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以及构建“双师联合培养制度”等.  相似文献   

5.
协同育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既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新要求,也是国家治理方式转变的法治保障.高校法学院加强与法检、律所、企业等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推进协同育人.根据协同育人理念缺乏、协同育人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提出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明确各方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推进协同育人改革实践,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学生实训活动、能源法特色课程、实务部门专家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以及构建“双师联合培养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财经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人才,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懂流程、能创新的要求。本文介绍了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最后根据对现状的分析提出改革和探讨培养“应用型财经人才”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经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阐述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并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评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必须选择,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要建立机制,将创业教育纳入课堂,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而且要通过建立创业园区,组织创业俱乐部等形式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企业财务转型,促进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型,地方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地方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路径有:确立培养管理型财会人才的实验教学目标;建立"三层三级"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财会实验指导教师团队的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实验软件采购和开发体制机制。地方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创新的路径有:对传统实验进行开放创新设计;以参加竞赛促进财会实验教学体制机制创新;开展跨专业综合实训,拓展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渠道和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在实务中培养管理型财会人才;积极申报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和企业协同培育管理型财会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管理型会计人才成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是法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期,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应树立整合式创新理念,基于不同行业的需求优化法学课程体系、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以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对多元法治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大众化的法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社会对法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因此,改革传统的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引导法学教育从大众化到法律职业精英化发展刻不容缓。本文试从调整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法律人才培养标准、强化法律职业技能教育、改革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四方面对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展开研究,以期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加强高等教育创新,培养知识型人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知识经济对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和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急需加强教育创新,培养新世纪知识型人才,以适应人才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挑战。应从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管理体系、教育实践以及工作机制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新世纪知识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指明了方向,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则对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人才体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中国特色法学人才体系主要由法学教学与研究专门队伍和法治工作专门队伍构成。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人才队伍,要实现"五路大军"协调发展、四个层次共同推进。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具体可以通过科学定位中国特色法治人才体系的建设目标、优化法治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全面革新法治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法治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全面深化高等法学教育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等途径来实现法治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担负人才培养重责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已实施六年,其效率和满意度均需要提升。这一计划所确定的法律人才目标虽针砭时弊却需要在长期性、稳定性和前瞻性上进一步提升和固化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法治人才概念,以法治为基础,吸收法律人才基本素质,倡导培养具有法律之德性、法律之知性和法律之技性三位一体的法治人才,是对卓越计划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正和深化。卓越计划所推行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但需要更权威的顶层安排、更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更强力的行动推进。法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过程,需要法学院回归本质功能,并与实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构成法治人才培养的主体机制和培养环节,形成更有成效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面对司法考试政策的不断调整,法律实务人才培养有了新的方向和需求。为此,法学教育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改革法律实务人才考核内容和形式,与司法考试相协调,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更好地适应司法考试背景下现代化法治建设对法律实务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生物学、药学、医学、化学、工程学等优势交叉学科资源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重点,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引导,以培养生物新药研发、成果转化及创业、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从而构建学科交叉、研究与应用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体系,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原则·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人才可以分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和理论型创新人才。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秉持学术自由的理念,坚持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相容、知识宽度与知识深度相济的原则,切实进行导师制度、学分制度、考试制度、学期制度等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要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需求越来越紧迫和强烈。目前我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才培养数量显著增加,但与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人才质量差距仍然非常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与机制。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大力改革育人机制和环境,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符合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由于时间短、经验缺乏,如何进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值得深入总结与探讨。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在"法学+外语"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皆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在以下方面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创新与规律,"本色"与"特色"的关系,可否尝试"法学"学位的"本硕连读"以及"硕博连读",是否应该进行分层教学,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师资培育及其工作评价机制如何创新等,从而有效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德才兼备的涉外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为研究点,结合地方经济形式,紧紧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动力,力争培养创新工科人才,并加速成果转化、鼓励创业,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从而使以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为路径,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工科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积极探索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