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实际就如何创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理念,从课程设计应服从和服务于文化素质教育目标,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实质性整合、坚持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创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理念是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写作主体运用语言符号创制文章的一种主体性精神活动。写作需要规律的指导 ,更需要作者的创造 ,它具有共性 ,又具有个性 ,共性与个性在写作中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大学要有精神,大学精神包括共性精神和个性精神。一所大学不仅要追求共性精神,更要培育、塑造其个性精神,这是大学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大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文章还就宁大精神的形成因素、内涵和塑造途径开展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术研究与现代高等教育的良性互动是教育学术体制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近代中国依托国立大学成立的教育研究机构体现了现代大学寻求教育学术研究与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近代中国国立大学教育研究机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机构因所属大学类型、创办者的研究意识等原因,既反映出其共性特征,又呈现了各自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学术精神和传统。另一方面,近代中国国立大学教育研究机构普遍存在自主性缺失的问题,且经费短缺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各项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全面考察和分析近代中国国立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成败得失,可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双重属性。基于"高等教育"的共性,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都应当具有"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个性,高职院校应当突出"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高职精神属于大学精神的范畴,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职业精神、技术精神是高职精神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不失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高职院校才可保证其不失"高等教育性";不失"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才可保证其不失"职业技术教育性"。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培育大学精神,需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适应与超越等方面的关系。提炼与弘扬校训,建设优良的校风,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和资源培育大学精神,把大学精神的培育渗透到大学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学在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分析技术和教育的关系,并对大学教育和远程教育从共性与个性和长处与短处方面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学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关系,并从中得出关于大学在远程教育发展中作用的结论。我们还对非教育性质的机构所提供的远程教育进行了分析,并作为得出大学在远程教育发展中作用的结论的前提,进一步本文分析了大学发挥其在远程教育发中作用的条件,以此作为落实大学在远程教育中作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教育离不开知识,却不能只传授知识。从根本上讲,教育是关乎人的精神世界的事业,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塑造是教育之本。对研究型大学而言,精神的塑造尤其重要:发扬光大大学精神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治本之策,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大学精神有着变化与不变的内涵,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当前,特别要强调充分尊重教育对象,贯彻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让教师在高水平研究与高质量教学的良性循环中,发扬光大大学精神;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通往学习自由与创新创业之路。  相似文献   

9.
高职文化建设需要高职大学精神引领和凝聚,否则高职文化建设就成为简单拼凑和堆砌而显得肤浅,进而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大学精神不同于学术性大学精神,有其独特的精神。高职大学精神应以"追求技术与服务卓越"为核心,以实践精神、服务精神和技术创新精神构成其内涵。因而高职文化应以实践文化、服务文化和技术创新文化为共性,结合普遍性的大学文化和高职院校的个性文化构成合理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各领域进行的选秀运动,已波及大学,严重冲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破坏了大学的学术氛围。我们需要重塑大学精神。重塑大学精神要坚持理念先行,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处理好服务社会与守护大学品格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主要探索大学文化精神实质,从五个方面阐述大学文化精神的内容,将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文化精神相结合,寻求个性以及共性,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加强大学文化精神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是以学生管理的角度审视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历史传统与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精神植根于大学历史传统,但是,对本土教育传统的妄自菲薄、对舶来品的本能性的排异,导致了中国大学精神的无根化;而民族危机、文化危机与国家意志、市场压力等种种因素进一步导致中国大学与历史传统的断裂.应当从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巩固大学的功能定位;坚持独立性与生态性的辩证统一,坚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坚持世界性与本土性的辩证统一,认真梳理中外大学历史传统;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汲取时代精神等四个方面入手塑造中国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我国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党校、团校等教育机构承担社区教育功能的现状,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教育机构承担社区教育功能的背景、形式、成效和问题等方面存在的共性或差异性,旨在剖析不同类型教育机构承担社区教育的优势,以期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相似文献   

14.
侯长林、周鸿在<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中撰文指出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作者首先澄清了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应当具备四个层面的内容,缺一不可:1.应该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一般大学所应具有的大学精神;2.应该是高职院校的特殊类型所要求的大学精神;3.高职院校所处的区域精神;4.包括具体学校自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精神.这四个层面的大学精神,是由共性到个性层层递进的.  相似文献   

15.
大学素质教育中若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追求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二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有很强的互补性,统一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上;三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二者应当而且可以相互沟通并融合的,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大学应当提升文化自觉,努力构建以和谐文化为内涵的大学理念,促进精神与物质、科学与人文、通与专、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规范性"顺从"教育受到质疑,但它与创造性"个性"教育应该是辩证统一的.要改造"顺从"教育,关键是要增强其有效性,在人本理念与和谐教育理念指导下,实现其与"个性"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对当代情感教育的内容建构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情感教育的内容建构要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协调发展、正确认识人是其社会性和自然性的辩证统一、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情感需要。由此建构的情感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身的情感和谐及与环境之间的情感和谐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育的知识主要是以课程知识形态呈现的,并习惯地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每一类知识都有自身的特点,如何选择与传授则有着与之相应的标准、要求和原则.就大学教育及其传授方式而言,尽管主要是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共性规律,但是,它们各自有其个性特征.因此,我们在把握共性规律的同时,必须按照它们本身固有的个性要求对之进行阐释与传授.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与大学教育、中学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客观面对学生准备程度的水平高低与个性差异,坚持科学、公平考核高校招生所要求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素质,是高考科目设置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