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贯彻"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的解题思想,其本质作用都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日常教学中应教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模式和方法,形成必要的解题技能,使其掌握一定的探索数学问题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解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活动之一.在解题教学中,教师经常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解题方法,试图通过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但往往事与愿违,教师的好意学生不但不领情,反而常常听到一些学生的抱怨:"这么多种方法,我都不知道该用哪一种,方法越多反而解题思路越混乱."学生的抱怨值得反思:为什么教师提供多种解法反而造成茫然的感觉?在解题的教学中,是否仅仅是为了"多解"而"多解"?  相似文献   

3.
中职语文教学对促进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教育的主要特色,企业与社会需要"实用性"人才,学生呼唤"学有所用"。为了促进中职学生的就业,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学"罩门"与学生解题"罩门"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节,集中了学生的易错点.这需要老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弱处展开集中突破."罩门"并不仅仅存在于武侠电影中,它在我们教学与解题中是客观存在的.在列方程式解应用题教学中,我会针对学生解答环节的"罩门"进行强化训练.并告诫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需要遵循‘审'、‘引'、‘找'、‘解'、‘检'这五个步骤,要找到自己解题步骤的薄弱点,集中解决问题."一、列方程解应用题之行程问题转化为工程问题中的"罩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类型是比较多的,我教学中一直遵循"一通百通"的教学原则,教育学生要把握解题的基  相似文献   

5.
中职数学教学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多少数学知识,而应将教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摆在数学教学的首要位置。解题后反思是一种良好而且极为重要的学习习惯,如何反思?值得探讨。文章主要探讨中职数学解题后反思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数学解题能力是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许多学生解题的失误率较高,并且效率较低,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路不清晰,对知识的应用不够准确.对此,教师要结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将数形结合思想全面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以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为认识、思考、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夯实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数形结合思想在中职数学解题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重点阐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措施,旨在促进中职学生数学解题水平,并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举例阐述了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在数学解题上采用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深入的方法,对中职学生在数学解题反思方法上进行引导,逐步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解题反思能力,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职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职高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面对越来越多的职高学生不知道语文课学什么,教师不知道该怎样上语文课的尴尬局面,本文从"有用"、"有神"、"有趣""有闲"这四个中职语文课堂的关键因素入手,提出语文课堂应该回归本真,为中职学生的"学以致用"和"精神濡养"而教,从而让学生从容面对"生活",让学生真切获得"精神",使中职语文课堂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9.
函数、奇函数等知识,既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如何把握这些重点内容的教学并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笔者认为既要开展"开口动脑记公式、悟其结构巧解题"[1]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学;又要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解题分析过程中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郭邦福 《文教资料》2011,(25):143-144
中职学校的当今社会地位、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家长、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引发了中职教育者对自身教育过程的重新思考。有效教学这一基本的教学要求,被放置到更高的位置,成为改善中职教育现状,使中职教育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的重要保证。本文阐述了"有效教学"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卫 《考试周刊》2013,(59):127-128
本文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C语言编程设计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C语言教学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C语言编程过程中与已经很熟悉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步骤相联系,利用应用题解题步骤读、划、思、写、检等分别在编程过程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容易掌握C语言的编程步骤。  相似文献   

12.
陈金飞 《考试周刊》2009,(47):89-90
一、案例背景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13.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猜猜看"、"比比看"、"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解题方法及解题后的反思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谭晓明  高志康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114+116-114,116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情境—互动"的教学实践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适用于中职学生专业课的教学。本文以《汽车电气》中"单继电器起动系"为课题,选用一起"中巴车自行起动"为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阐述案例教学系。教师在这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一、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新课程实施已经有几年多了,但对学生数学解题教学评价方式显然滞后于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仍然使用的是用解题结果的正确性来评价学生解题是否成功的唯一方法,从而造成了过分关注学生解题的结果,忽视了对学生解题过程的评价;造成学生解题方法单一,呆板,缺乏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本篇文章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简要的叙述了中职学校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经验论述了中职学校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具体的形成过程,发展模式,运行状态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及其模式在中职学校的实现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另外还指出中职学校在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过程中所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等等。从现今的实际状况来分析,中职学校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重视对学生传授完整性的学科理论,从而导致理论脱离实践,另外中职学校还存在教学基础薄弱,学生的创新能力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书本教学中的教学理论吸收理解能力弱等现象。而当进社会缺少的是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中职学校应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强,能将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生产,经营,服务型的技术型,实用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此看来,现今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性人才,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对"理实践一体"模式的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适合现今中职学校的教学,能促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种能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实际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中职教学效果,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论引入到中职教学改革中,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工作中学习"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一、数学课堂放手的必要性分析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停的讲授典型例题,忽略学生的感受,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很多教师"顾虑重重":放手让学生思考觉得思考得不到位;放手让学生解题觉得解题步骤不规范等;放手让学生讨论担心讨论的话题发生偏远等等,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包办式"、"填鸭式"、"注入式"的满堂灌,这种教学往往重视结果的形成而忽视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学生动手参与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张爱琴 《考试周刊》2011,(33):59-60
方法教学是分析数学问题的形式结构、暴露探究思维过程的教学。思维的发散性,是指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去思考问题的思维形式。教学中从不同角度寻求解题的切入点;从不同知识点、不同知识层次寻找解题的入口;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为追求目标;以渗透数学思想为教学的出发点;从条件、结论的等价命题考查问题;在演示"碰壁"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相似文献   

20.
物理解题错误是学生与物理事实、物理情景交流中的一种误解或者错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因势利导,使学生思考问题,经历碰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经历思维的碰撞,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物理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物理活动经验。本文从分析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入手,阐述了利用解题"错误"这一课程资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