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看见蓝站在一棵树的影子里,一边舔着手里的雪糕,一边满怀兴致地打量着周围。就算这只是一所熟悉的校园,就算这些树、这些人、这些楼我们每天都看到无数次,她还是满怀兴致地望着,眼睛明亮得像映射了阳光。  相似文献   

2.
壮志在我胸     
拍拍身上的灰尘 振作疲惫的精神 远方也许尽是坎坷路 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 早就习惯一个人 少人关心少人问 就算无人为我付青春 至少我还保留一份真 莫笑我是多情种 莫以成败论英雄 人的遭遇本不同 但有豪情壮志在我胸  相似文献   

3.
何谓语文?语文就是倾听。古今中外的仁者、信者、忠者、智者、勇者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美言、美语、美声、美调。我们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提升我们“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史怀哲《我的呼吁》);在倾听中,扬起我们“我为什么活着”(罗素《我为什么活着》)的风帆。  相似文献   

4.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  相似文献   

5.
三种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探求,对人类受苦难的不可克制的怜悯,虽然简单但却强烈,势不可挡,已经支配着我的生活。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将我随意地吹向各处,越过深深的苦海,到达了绝望的边缘。  相似文献   

6.
暑假一过。我就是高二的人了,对高考已经有了一定觉悟,非常自觉地把休闲时间压缩到之前的三分之一。可就算是这样,还是明显跟不上我妈她老人家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李莎莎 《考试周刊》2012,(64):21-22
《活着》是余华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篇力作。小说通过时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命运的描述。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存处境的荒诞.以及人在此颓败不堪的处境中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从而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生死百年》和《活着》都是写中国历史与在这历史中人的命运的小说。在两部小说中都写到了同样的历史与同样的人物命运。这种命运就是——死亡。而两部小说在对于"死亡"叙写的时都是围绕着三种关系的对立与纠缠,即人与历史、人与人、人与自身。围绕此三种关系,在具体的表现上两部小说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但不论是相同或是不同,在两部小说中都体现出了"死亡"背后种种复杂莫测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9.
我们通常以为,只有杀人、放火、抢劫、奸淫、偷盗、贪污等才是罪。而说假话、说脏话、发怒、傲慢等,就算不上是罪了,在我们的标准里,这些至多只是小毛病。有一句一度很流行的话甚至说:“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  相似文献   

10.
[碧落,你以后会不会想我?] “既然你不挽留.那我们吃完这顿饭,就算是分手了啊。”说着,宋光吟翻开菜单.装作点菜.悄悄瞄了几眼坐在对面的梁碧落。  相似文献   

11.
余华在1985年后一直是处于最前沿的先锋小说家,但在《活着》发表后他的先锋性即遭到颠覆,他由反传统化的“逆子”而归顺为颂扬传统的“孝子”。其实,走着这样一条道路的不是余华一人而是整个先锋派。所以说,《活着》只是一个开端,它的发表是先锋派走向回归的庄严的仪式。  相似文献   

12.
活着     
不止一次地听说过这样的消息.某某学校发生了跳楼事件,某某女生因与所谓的男友产生矛盾,选择了极端,从楼上坠落……珍惜生命.也许是个太古老的话题,可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遗憾地发现,还是有正值芳龄的人轻易舍弃含苞待放的生命,还是有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把死亡当成解脱。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活着,生命是如此地充满了愉悦。” 这是张晓风的名篇《我喜欢》中的第一句话,如初阳照雪,心间便有一股清凉缓缓流淌,不禁为生命而动容,不禁深深地感谢自己活着……  相似文献   

14.
“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正是对一位受人尊敬的军需处长的真实写照。甚至连自称是“不流一点泪,不动一点情”的我都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震撼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课标·教材·学情】 高中课标强调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6.
<正>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相似文献   

17.
有段时间我觉得很空虚,像走在一张陈旧的纸的焦黄边缘。摇摇欲坠。其实我知道,就算掉下去也毫发无损,膨软的气体会托着我慢悠悠地下落,下落。但我决不能忍受那种漫无止境的冗长的坠落过程,于是我固执地想要抓住些什么。  相似文献   

18.
王强  罗媛 《考试周刊》2011,(2):37-38
在《活着》中,余华极其冷峻、真实地写出了人在边缘状态“活着”的生存状况。他用冷静的、令人颤栗的叙述,用生动的故事形式将这一主题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的高度。本文通过分析《活着》所要表达的生存状态,去探寻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9.
活着     
邓卉卉 《良师》2010,(5):28-28
村子里有位受人尊敬的勇士,一天他出去打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家人都明白,他肯定是死了。只有他最小的儿子,每天都会问:“爸爸在哪儿?我的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相似文献   

20.
讨价还价     
杨红 《小读者》2011,(2):23-23
某人看中了一双手套,老板要35块,他说30块就要了。老板不依,非要35,讲了几个来回不肯让步。邪人想想就算了,给了张50块的,老板很麻利地找了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