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寒娜 《文教资料》2006,(22):73-75
绵延几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国俗文化的根基,它间接反映了上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向我们展现精彩纷呈的上古文化风貌。本文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探讨中国古代鬼神观念的起源、流变及由此而产生的鬼神文化。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鬼神观既是中国悠久的鬼神文化的产物,又是对传统鬼神观进行深刻变革的结果。孔子通过对鬼神的内涵及象征意义予以新的诠释,赋予鬼神以浓厚的人文色彩,从而把宗教意义上的鬼神转变到人文意义上来,并借助鬼神实现其政治主张和道德理想。孔子关于鬼神的独特见解,突显了化宗教文化为人文文化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3.
鬼神崇拜在中国古代有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三侠五义》大量描写鬼神崇拜提供了素材和文化支持。根据来源和职能,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的鬼神描写大致可分为天神、人鬼、地祗和灵物崇拜四大类。《三侠五义》所表现的鬼神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鬼神文化的复杂内涵,具有深层的文化意蕴,并非简单的“鬼神果报”所能完全概括。  相似文献   

4.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吴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促使多种民间宗教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里存在着一个逻辑自洽的"鬼神世界"。阴阳有别、鬼神驾旋风、鬼神喜凭附、鬼神需香火、鬼神延续生前性情等民俗信仰中的鬼神认知,是"自然属性"在鬼神世界的折射;阴界封神、神职分工、神界律令等"中国封神文化"的重要构成,则是"社会属性"在鬼神世界的折射。《聊斋志异》里世人与"鬼神世界"的沟通,本质上是对冷酷现实的恐惧与力图超脱,同时也体现出华夏民族"我命在我"的执着信念。  相似文献   

6.
“三教合流”是鲁迅对中国鬼神文化的本质特性及盛行根源的深刻总结;“三教合流”源于“诸教同源”,其源在“巫”,这是中国鬼神文化信仰的根柢。“三教合流”与国民劣根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泛神信仰为特征的“巫”文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鲁迅通过这一批判,全面、深入而彻底地清理了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鬼神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本清源铺平了道路,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回归正道,重拾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遗产架起了桥梁。  相似文献   

7.
泰山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交代之处”,自古便为历代帝王祭祀封禅之场所。然而汉魏以后,泰山逐步由官方祭祀天地的圣地转化为民间祭祀鬼神的胜地。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泰山自身的文化属性、两汉鬼神说盛行及道教的发展传播和相关文学作品的推动。泰山上官方的封禅祭祀活动及民间的鬼神文化是泰山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鬼神文化作为神秘主义的象征在民间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通过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鬼神文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窦娥冤》《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等文章进行研究,可提炼出中国鬼神文化中所蕴含的诗意的生命观、悲悯的良知观与带有强烈观察与力量的批判观,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灵感借鉴。  相似文献   

9.
自大型虚拟互动现实游戏成型后,战争、战略题材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上古文化源远流长,有无数流传于世的诸侯国之间史诗般的国力交锋记载,很多古籍中对上古战车的描述细致入微,种类、文化特征极为鲜明,这些都为现今游戏原型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上古战车的艺术文化、科技文化、战具用途方面,分析游戏原型概念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上古战争艺术的有机结合,研究在游戏中的上古战车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傩源自上古先民对鬼神的敬畏之心。是人类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的抗争,从而展示人类早期生命的价值。福建泰宁大源村至今留存着传承千年的“古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大源傩舞也在发生着流变。其流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舞蹈主体符号的流变、时间与空间依附关系的变迁、社会价值与功能的嬗变。探寻其流变轨迹可更好地了解泰宁傩舞的发展现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对“神”“鬼”文化的追踪溯源及对汉语言文字的解剖分析入手,探讨“神”、“鬼”等原始观念文化在汉语中的渗透和积淀。  相似文献   

12.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至明清,傩文化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也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问题是整个的科学领域里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不仅是独立起源的文明,而且是唯一的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明,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运用现代前沿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去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一个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4.
闽南古代宗教戏曲与鬼神信仰的密切因缘,导致其发生了某种衍变:在功能上,成为酬神酬鬼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娱神娱鬼兼娱人的审美性;在类别上,产生了打城戏这一独有剧种;在演出结构和文本结构上,形成了戏仪交错融合的形态;而在表演者的构成上,则往往直接由僧道表演。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一本被中国人读了两千多年的教科书,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在现代化建设中重铸民族精神的重任,必须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涵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乃至史书、野史笔记,透露了中国古人把异国人看作鬼兽的传统认知模式,对于海外人们“非人类性”——“兽性”的着意强调。中国古代关于海外世界的叙事描述,小说、正史、野闻之间互动互渗,迎合“华夏中心主义”的优越感,强化了华夏民族自我封闭的文化模式,一定程度上延展、催化了明清小说叙事中的神秘崇拜。  相似文献   

17.
以古文字为线索,结合古代文献、考古发现、民俗资料等对远古先民开垦荒地、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情况作了系统的研究,对远古农业从农田的开垦与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勾勒。  相似文献   

18.
巫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但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与中国古老的巫术文化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三国演义》描写到的巫术类型就有相术、占星、占卜、通天等。这些巫术描写,对于丰富小说的文化内涵、表现小说的宿命论思想、形成小说的显隐双线结构、增加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形成小说多方面的叙事艺术技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毋庸置疑,也宣扬传播了封建迷信与宿命论,损害了小说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对《三国演义》巫术描写的这种负面效应,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儒家文化以天人关系的自然宇宙观为肇始,延伸至天地人鬼神、天地君亲师等人伦关系,尤其是以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伦理规范,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唐宋时期是我国儒释道文化"三教合流"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茶文化兴起与发展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处于中华正统地位的儒家文化发生交融、互动、互构。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茶"这一自然之物在各类茶事交往活动中成为了"国饮",并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伦理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