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意识形态”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特拉西创立以来就争议不断,一直是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辩论的焦点。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近几十年关于意识形态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等问题进行梳理,强调全面、辩证认识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批判“意识形态中心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终结论"作为一种西方意识形态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章通过对"终结论"的检视和分析,吸收借鉴其"有害方面中的有益方面",以患为利,以曲为直,积极推动我国意识形态传播和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3.
着重剖析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指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实质就是要用西方价值观来取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并对如何消除意识形态终结论在我国的影响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二战以后,东西冷战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力量的消长和相互借鉴,全球化进程的强势推进,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提升,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断裂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崛起等诸多因素,共同催生了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西方学者在不同的时空境遇中一再表达了"意识形态终结"的主题.虽然各种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话语形式、主观动机、主要含义驳杂纷呈,但是其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观、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却是一脉相承的.抓住了这一理论共性,就能从根本上将西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终结论话语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终结思想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5.
二战以后,东西冷战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力量的消长和相互借鉴,全球化进程的强势推进,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提升,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断裂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崛起等诸多因素,共同催生了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西方学者在不同的时空境遇中一再表达了“意识形态终结”的主题。虽然各种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话语形式、主观动机、主要含义驳杂纷呈,但是其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观、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却是一脉相承的。抓住了这一理论共性,就能从根本上将西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终结论话语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终结思想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6.
阎丽红 《文教资料》2008,(34):64-66
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有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涵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阶级存在,民族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7.
唐寻 《华章》2009,(20)
现当代文学界的文学终结论有其西方理论的根源.理论家们判决文学艺术死刑的内在动因是:后生的精英血统、久居象牙塔的生活经历、与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利之间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正是这些原因,进一步证实了文学终结论的虚妄.但是,终结论也给文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杨雷 《华章》2010,(16)
福山的理论依据和论述方法都存在着很多令人难以信服的地方.所以,当西方社会陶醉在福山所营造的胜利气氛之中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冷战的终结并不是历史的终结,并不就是资本主义及其民主制度的必然胜利.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错误,这种错误的认知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历史唯心论、西方中心论、"资本主义优越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一系列理论,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还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强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渗透以及西方国家主导下的"游戏规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的伎俩,超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假象,是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与自然界的有机体类似,网络是一个文化有机体,它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基因"的表达.在当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这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脱离了网络社会发展的现实.事实上,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没有终结.在网络环境下,普遍的社会变迁是意识形态生长的动力,持续的技术创新是意识形态生长的手段,广泛的文化认同是意识形态生长的路径,泛区域的空间延伸是意识形态生长的趋势.遵循这一规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发展,应积极倡导"网络主权论",兼顾网络互动中的依存与发展、网络冲突中的防控与自卫.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欠缺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欠佳的主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实施“深学、深知、深究、真信、真情、真用——激发、诱发、开发、交流、交锋、交心——形动、心动、行动、共振、共享、共进”主体间性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一致而百虑"的思想出自《易传·系辞下》,其丰富的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揭示。从价值层面上看,"一致"具有价值本体意蕴,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为共同的利益;"百虑"体现为多个个体就各自对世界秩序的认识及其价值理想、情感而进行的共同思虑,它扬弃了个人对世界秩序认识的片面性以及以个人价值为本位的思想。"一致而百虑"为我们理解"群己之辩"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5.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6.
通过意识形态分析,重新解读了庞德英译《论语》中的"不忠实"现象。庞德翻译的《论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及庞德个人的意识形态:对新诗学的追求以改变维多利亚时代单调低沉的风格;对新的伦理道德的传播以求拯救日益没落的社会秩序等等。要对其译文做出公正、历史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将原作与译作进行对比,并做出忠实与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之处,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方式方法,营造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氛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论“以德治国”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新高度,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贯彻执行“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应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问题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开展此项研究,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制定符合新疆高校实际的教育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问题,必须界定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问题的含义及其涵盖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