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凯祥 《教师》2013,(18):31-31
1.创设问题情境,拨动情感心弦教师要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具体、有趣的发散性问题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营造出积极主动、积极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问题情境中,学会选择和判断;让学生在道德冲突中探寻和建构;让学生对善恶作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念,践行正确的道  相似文献   

2.
李振武 《文教资料》2008,(7):141-142
探究式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学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本身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that students do,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或带着教师、同学提出的历史问题去学习,搜集有关史料,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历史的真伪或论证不同的历史观点,形成独立的史学判断.下面就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应用前提、应用模式及原则,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背景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求史论结合、以史代论,用史实、史料说话;历史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因此史料来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在很多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缩短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形成的数学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冷静审视又不难发现,教师在情境的创设方面仍旧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一)目标意识淡薄,缺乏针对性说到底,情境创设是一种策略和手段,其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在情境创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干方百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训练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形成和发展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条件和机会给学生创设活动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活”与“动”两个概念的意义也是相互关联的 ,关键在“动”。在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情境教学 ,给学生留有主体活动的空间 ,为全体学生提供能参与的气氛 ,全方位有机地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演示实验 ,我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 ,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分组实验都让他们自行讨论 ,设计实验步骤 ,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去完成实验。如…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们以现行课标教材为依托,积极探索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基本策略,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里,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初步做法和认识。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引发、体验、投射、激励,促使品德主动化性内化。思想品德教学重要视情感的引发,开采情“源”,以“源”引情,以情催化,感动生情。教师要创设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气氛,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会同情、学会依恋、学会移情、学会自强、学会爱憎。教师要拓展情感投射的领域,重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向着积极、稳定的方向发展。如要善于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为学生情感投射提供广阔的领域,让他们亲自去实践,去体会,全验…  相似文献   

9.
黄刚 《考试周刊》2009,(17):212-213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常用的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有:直观情境创设法、生活情境创设法、故事情境创设法、悬疑情境创设法等。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要避免闯入误区,提高教学情境素材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史料的教学,就是师生围绕史料展开探究,通过认识史料,解读史料,形成历史意识。主要有三种模式:运用史料创设对话情境、运用史料搭建对话平台、运用史料补充对话细节。以史料为媒介进行对话,可以把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既有助于学生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也助于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式。根据近年来高考说明中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中也注重了对教科书中史料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周瑞峰 《考试周刊》2011,(83):174-174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精神,以素质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愉悦、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的情境中乐学史学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史学基础、认知能力和史学情感,从而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放大历史教学成效,全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让学生学习寻找史料,并且用史料来证明历史观点是当前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因此,史料实证已经成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史料的发现和证明不断推进的,因此,利用史料也能够推翻已有观念,得出新的历史结论。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学会使用史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形成不唯上、不唯教材的良好品质。根据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在高中史料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13.
邹丽华 《新疆教育》2013,(12):54-55
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但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心理、结合教学目标、把握时机和双向性。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生活化地理问题情境的原因
  问题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以特定情境问题为中心,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环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灌输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通过一定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可让学生在特定地理情境中,根据产生的疑问,结合已有知识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15.
傅振宏 《教师》2012,(28):30-30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下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问题情境是情境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情境,教师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营造适当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问题面前激发起求知的热情和探究的渴望,启发他们积极去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与实践的精神。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效果明显,能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在此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铎年 《学周刊C版》2023,(19):103-105
在初中历史教改中重点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史料探究能力。文章主要采用学情分析法和实验教学研究法,论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性,从加强创设史料情境、基于史料设计问题、开展观点论证活动、设计史料收集任务、重视归纳整理史料五个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策略,以供相关教育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史料运用能力是检验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的重要标尺。把"普通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观察、比较和研究的视角,可以发现两类教师群组在"史料运用"教学目标的叙写、史料的选择、基于史料的探究情境创设和史料运用的实际效果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建议普通教师通过高质量、有品质的史学阅读开阔学术视野,提升学科素养,同时加强史料的情境问题设计能力的磨砺,提高驾驭史料和情境创设能力,实现从普通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的过渡和转型。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初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丰富史料,在史料分析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情感教育,在情感升华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蔺全星 《文教资料》2011,(9):154-155
情境,是指根据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创设的多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情境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之下,以师生深入历史情境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以历史问题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建立在思维过程性、创新性、问题性和主体性的心理学基础之上。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并正确处理历史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几种关系,真正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从而让学生深入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使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20.
赵德轩 《天中学刊》1999,14(4):105-105
历史教师要想圆满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既要博览群书,掌握充足的历史资料,又不能被这些史料所束缚,要把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有机地融汇到教学实践中去。教给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观察周围问题的实质,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色的,也是中学历史课能力培养的核心。一、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相适应观点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所推动的。在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