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兆荣 《文教资料》2010,(36):45-47
由于习语在结构、语义、修辞、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翻译出特定语境下习语的意义,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重视语义翻译以求达到语义等值,更要重视语用翻译使译文在译语读者心中获得与原文相同的效果,以达到语用等值。  相似文献   

2.
翻译涉及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语言和文化的相互转化,其最终目的是寻求意义、文化和功能等的相对等值。但受语境的影响,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词汇空缺现象,最终导致语用标记价值的产生。文中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阐述语境下词汇空缺现象及语用标记价值产生的过程,从而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申欣 《语文知识》2011,(3):96-97
“哥”、“姐”、“叔”、“爷”等亲属称谓词语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新的语义和色彩义,并在流行过程中产生了特定的语用效果。本文对亲属称谓词语在现代网络环境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分析,以便考察亲属称谓词语的新用法和语义语用上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预设是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作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和语段(utterance)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预设的研究是从语义关系的研究开始的,但由于预设具有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和语境依赖性的特点,许多语言学家将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现象而非语义现象进行研究.语用预设主要有两个特点:(1)语用预设与语境密不可分;(2)语用预设在语篇的衔接中起着重要作用,保证了语篇信息流的通畅.针对这些特点,作为译者,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过程中,应考虑到语用预设的复杂性,准确把握源语的前提信息,透彻理解原文,根据具体情况对源语语篇预设进行适当处理,用直译或意译法保留、转换、增添预设信息,从而避免翻译中的语用失效,力求达到英汉互译中的语用等值效果.  相似文献   

5.
英汉颜色词的非完全对应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对颜色的偏向爱好各不相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英汉颜色词的非完全对应关系不仅表现在颜色词的多义现象的参差交错,而且表现在同一词项的内涵和感情色彩的差异上,在多数情况下,英汉颜色的对应词只能体现意义的部分等值,不能概括全部意义,以语义分析为基础结合其语用特征和文化要素揭示英汉颜色间意义的非完全对应关系,对于英语教学、翻译及语言学研究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指示语反映一定语境下社会活动参与者的面貌,以及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本文探讨了英汉社会指示语的差异,并提出社会指示语的语用等值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社交指示语反映一定语境下社会活动参与者的面貌、相对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立足于英汉社交指示语的差异,通过大量例证分析,探讨了汉英翻译中三类社交指示语的语用等值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汉互泽中的词汇与语义空缺源于中英社会两种不同的文化、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针对不同情况 ,可采取音译加注法 ,直译等值法 ,直译加注法、意义等值法、形象转移法等多种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汉英互译中,除了这两种语言的各个语义符号有自身所指意义,在各自的语境中会产生特定的意义外,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体系,语言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为了达到最大程度的语义等值,我们经常不得不放弃词语,语法关系之间的表面对等。如果我们在翻译时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并适当加以处理,就有可能达到最大程度的语义等值,尽量忠实地表达原文意思。  相似文献   

10.
语用学中的话语行为、合作原则、会话含义、指示语、语境和关联等几个核心理在准确推断话语语用意义、推动翻译实践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语用等值是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翻译活动追求的最高目标。作者通过归纳习语的翻译方法说明了翻译中如何实现语用等值。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习惯直接决定了它们在表达否定意义时所使用的词汇手段、语法手段、修辞手段与语用手段的差异性。从英汉否定的意义与形式入手,探讨英汉否定句式的句法结构特点及互译策略,对从语义结构角度联系语境理解否定结构蕴涵的深层含义,避免误译、曲译,从而顺利地实现语际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于洁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3):97-100
英汉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它们在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时 ,存在三种对应情况 :英汉无差异现象 (形象相同、比喻意义相同 ) ,差异现象或一般差异 (形象相同或相似 ,比喻意义不同 ) ,迥异现象 (形象不同、比喻意义不同 )。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含意理论角度 ,论述习语语用效果等值的实质 ;提出确保语用效果对等的翻译是习语翻译的重要原则。并根据英语习语的以上三种对应情况探讨在英语习语翻译实践中实现语用效果对等行之有效的变通手段 ,以求在忠实传达英汉语用效果对等的同时 ,努力再现英语习语的风格和形式。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意义研究方法是从句法或逻辑-语义的角度去理解语言,解决的是语面意义,但这与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所要表示的真实意义(意图)并不完全等值,后者往往会超出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语面意义.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结合相应的语境,对超出of course语面意义的意义(言外之力)进行了考察,认为仅仅从语义层面上去把握话语的意义是难以捕捉到真实的交际信息,而缺少对of course之类含有丰富内涵词语从语用意义和语用作用方面所应有的了解,势必会影响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作为表达同一语义的不同修辞形式或手段的“语义等值形式”是语言运用中等值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语义等值形式的使用,不仅止于单词的调换及其作为独词句或省略句的形式出现,也包括句子等大一级的语言片段的置换.而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构成的语义等值修辞手段更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语义等值形式”是我们认识语言运用规律的一个视点,其贯彻于语用中,是为了强化语言单位的表达功能的,具有特殊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5.
程娥 《考试周刊》2007,(40):45-46
本文从语义、运用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对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进行了全面比较,指出这种差异造成的翻译上的、交际中的问题,提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对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给予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动副型短语动词"是指由动词+副词小品词构成的短语动词。等值翻译理论要在三个层面(韵律层、语义层和语用层)中间进行动态操作以求得译作与原作的最大等值。根据等值翻译理论,从三个层面翻译动副型短语动词的实践中,语境和隐喻识解尤其重要。在翻译动副型短语动词时,应该根据其所在句子的语境,综合考虑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理解,然后突出一个层面着手翻译。实践证明,用等值理论来应对这类短语动词的翻译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黄亚丽 《现代英语》2023,(19):119-122
任何交际都是在一定的语言文化中进行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离不开对语境文化的考虑。语境的高低差异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意义时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尽相同。文章从高、低语境的含义入手,从语义、句法结构和语用含义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在英汉语言中的体现,探析了不同的语境文化对汉英翻译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语义和使用两方面概括分析了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亲属称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英汉亲属称谓词在区分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父系与母系以及长幼辈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国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英汉两民族宗法发展水平不同、生育观和生育数量不同以及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等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外学讨论的语境多限于语用意义上的语境,尚未论及语义语境并对其作用加以分析。本认为语境可以分出语用语境和语义语境两个范畴,其作用别是制约交际时的词语搭配和具化或延伸、拓展词语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及对等翻译——以《木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交语境下的各种英汉称谓语,不能简单地按其字面意思理解,而必须依据语境提供的信息,揣摩其语用含义和语用功能选用恰当的称谓词语,表达称谓者的情感,传达称谓者的语气,体现交际者之间的身份,反映交际发生的特定场合,以达到称谓语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用语义的传递。本文以动画电影《木兰》为例,以顺应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电影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并探讨其对等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