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约与关怀:当代师德建设的伦理冲突及价值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家军 《江苏高教》2006,(2):111-113
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着正当与高尚、社会与个人、规约与关怀的伦理冲突。扭转错误取向、缓解伦理冲突的价值选择有:在师德标准上,确定合理的师德阈限,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的结合;在选择向度上,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双重需求,注重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在达成方式上,关注“法治”与“德治”的双重效果,注重规约与关怀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为规范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当前必须制订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专业标准。其内容应主要包括专业认知、专业能力、专业伦理、人格特质等四个方面,在标准制订中,要正确处理好应然与实然、共性与差异性、静态与动态、国际性与本土性等四对关系。  相似文献   

3.
师德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着虚与实、主观性与客观性、实然与应然、功利与道义的内在矛盾。当前,师德评价伦理目标有所偏差,师德评价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师德评价中教育观念滞后。师德评价应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及机制等诸多方面有所改进,以走上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应积极发挥师德评价对教育伦理发展和教育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引领教师的德性状况朝着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前行。第一,师德评价标准要体现完整性和层次性。既要反映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又要反映教育自身的特殊道德要求。师德评价标准的层次性,是基于教师德性状况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教育伦理规范的设立应体现价值的等级性。第二,应明晰师德评价的范围和教育行为的道德类型。师德评价中的"师德"是对于特定的教育主体而言的,包含主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在教育伦理学的意义上,教育道德行为可分为善的(道德的)、恶的(不道德的)和亦善亦恶(既道德又不道德)三种基本类型。第三,师德评价应将"具体考察"与"总体判断"结合起来。第四,师德评价实践活动应辅之以一定的伦理教化和道德激励。  相似文献   

4.
高校师德建设关键在于找准与高校教师思想的共鸣点,也就意味着要通过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实现师德建设的应然要求与实然需要之间的契合互洽、互相转化.回顾历史,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立足当下,尚存在高校师德思想建设的价值取向未形成整合共融,制度动力未形成合力系统,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之间关系失调等问题;面对未来,要继续完善师德思想建设、提升师德价值引领力,继续优化师德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继续加强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契合协调、提高师德建设内部生态.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从传统的社会形态向现代化的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中,法治伦理面临着在"应然"与"实然"之间悬置的尴尬。法律领域内应然状态下的权利义务对等和利益负担一致,与事实层面上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和利益负担不一致,成为法治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实现对我国法治伦理的完善,应当在法治伦理化和伦理法治化进程中,坚持正义原则的要求,走一条以程序正义为基点和出发点的法治伦理之路。  相似文献   

6.
建构良好的教师制度伦理体系能有效推进师德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教师制度伦理: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师德制度安排;利用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推进师德的规范化和法律化;建立和完善师德制度安排的内在伦理机制;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7.
制度伦理:师德建设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建没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师现实道德的缺失,使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实然的师德建设与应然的师德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迫使人们超越固有的思维定势,在更广阔的理论空间去找寻师德建设创新的路径一本文选择的路径是制霞伦理。  相似文献   

8.
师德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师现实道德的缺失,使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实然的师德建设与应然的师德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迫使人们超越固有的思维定势,在更广阔的理论空间去找寻师德建设创新的路径。本文选择的路径是制度伦理。一、制度伦理的内涵与功能关于制度伦理(也有人称为伦理制度、道德制度、制度的道德等),理论界的说法见仁见智。大致说来,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体现在社会基本制度,如经济、政治等制度的道德精神和道德理念,强调的是社会基本制度的管理合理性;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高尚、纯洁与教师职业的崇高神圣相重合,“应然师德”与“实然师德”的反差就需要讨论师德的致善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社会关注学校教育的重要焦点。由于多方面的缘由,师德表现的实然与应然间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应遵循教书育人原则、乐教勤业原则、人格示范原则。这是对教育者行为的根本要求,是调节指导和评价教育者行为的基本道德标准。在树立师德楷模的同时,更应树立师德标兵集体,形成共同价值追求,以期获得“合作学习”式的集体荣誉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法治"和"德治"都有其各自的功能优势与局限,因此高校管理必须进行"法治"与"德治"的最佳配置和科学链接,使二者功能相互匹配,互相融合,均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优化育人、管理环境,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终端和谐。  相似文献   

12.
搞好师德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有:树立正确的师德建设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注重教师的自我塑造;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加强教师的心理引导。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冲突一直是理论研究者最敏感的话题,站在伦理的角度评价法律的价值,只有设想一个秩序是"委托"另一个秩序的,才有可能从完全相同的观点把法律和道德看作是同时有效的。法律在伦理上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当法律进入道德的领域,对于那些批判则显得无辜。通过法律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罪恶,可以稳定人心,可以得到伦理上的"善"和"快乐",使得法律的工具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然而多数情况下,法律与道德发生了冲突,人们更倾向于不确定论。法律在伦理上的功能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道家只承认天道的最高权威,主张人们应该杜绝人性、伦理的任何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天人合一,即道家宣扬人们必须放弃人为努力,而无条件地去"与天为一"。道家的"天胜人"说——本然论;天命决定论——实然论;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天为一"——应然论。  相似文献   

15.
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是制定和执行各种各样配套的法律,而且也包括更新或重建我们民族的法伦理。亲属法伦理"爱有差等"及义务本位性,与"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法治精神相冲突,亲属法伦理重视亲情、讲求人性与人本、人道的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对亲属法伦理改造和继承.把法治理想转化为中国人的精神情感认同,这是我们实现最高层次的法律秩序—法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教师评价是指按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师工作的现实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只有满足社会、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评价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评价。经过调查研究,实然的教师评价距离应然的需要相差甚远。应采取各项措施使实然向应然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7.
"法治思维"本身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在应然视阈下的高校领导法治思维应当兼具观念层面、意志层面以及价值层面的多重内涵。但当下高校领导法治思维存在缺失,且法治环境的欠缺、权力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以及高校领导自身法治思维养成的主动性不强等因素阻碍了高校领导法治思维回归应然状态。高校领导法治思维养成,不仅需要高校领导自我学习与自我感悟,也需要完善高校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机制以及健全法治导向的监督奖惩机制,营造一个充满法制文化的高校氛围。  相似文献   

18.
论德育价值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价值关系作为德育与德育价值主体之间的关系,有三个层次即可能的价值关系、应然的价值关系、实然的价值关系。设计应然的价值关系必须以可能的价值关系为基础。德育实践的宗旨是将合目的性、体现科学性的应然的价值关系转化为实然的价值关系,同时它具有检验应然的价值关系的设计是否科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权利保障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和宪政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但是,当前农民工的应然权利与实然权利之间存在差距,有的权利被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的一些规范性文件所限制。确保农民工应然宪法权利的真正实现,必须树立宪法至上理念;重构宪法权利体系;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德治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作为人类社会秩序合理有序构建的最早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不同的政治伦理追求、不同伦理秩序的建构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孔子的德治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的构建及对当前中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