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与时俱进,建设和谐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和谐的角度出发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建构在“和谐”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和谐教育以“和谐”的理念作为出发点,以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为理论依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推行和谐的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人本关怀的有力体现,是教育层次的理想阶段,它着眼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发展,体现对人的关怀,使教育客体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体现在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之中,而这一过程需要教育的关怀和引导。教育以“人”为研究起点,理当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完善生命。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人需要爱的温暖,就像沙漠之需绿洲、春草之盼甘霖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连接感情的纽带,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交融的催化剂。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是现实中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个性多样化和生活多样化决定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精湛的教育艺术引领学生,在细微处凸现人文关怀,演绎无私关爱,让真爱伴学生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4.
读者心声     
教育是培育人的实践活动,聚焦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心灵。本真的教育能够练就教师的自我成长,育出高质量的生命群体。《教育科学论坛》2014年第3期中以“心灵关怀:师生成长的生命修炼”为主题的三篇文章,纯朴清新,饱含温暖,含露真情,令我受益颇多,回味无穷。不论是漆英“心灵关怀的校本策略”的分享,还是李志“以心育心”的呼吁,或者是李朝晖“心育之路”的告白,都体现着心灵关怀、师生成长、生命交融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论素质教育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孟庆男 《教育探索》2004,(11):32-34
素质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根本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这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核心之点就在于它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的教育,主要表现为它特别关怀人的发展、关怀人的需要、关怀人的成长、关怀人的价值、关怀人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孟庆男 《学科教育》2003,(11):15-18
思想政治课的素质教育,是与传统教育根本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它是一种以“人本思想”为指导的人性关怀的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它特别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应该诗意的栖息于世界。教育作为一种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理应从关注“人”生命的角度出发来促进“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因而教育是一件极其谨慎的事,它需要教师精神世界的日益完善。”因此,从教师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教师,将更好地实现教育对教师的生命关怀,引导教师走向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对话教育是一种符合现代“人”的观念的一种教育实施理念,它体现出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儿童从“物”还原到人的位置。但是,这种教育理念要真正融入于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三个现实条件: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教育爱始终存在于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懂得谦逊。  相似文献   

9.
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因为人文关怀符合教育的本质。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是人对人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等,它的目的是促进人健康、快乐、自主、幸福地成长,而实现该目的的条件是平等、爱、谦逊和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1970年出版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就提出了教育要从“银行储蓄观”转向“解放教育观”,教学要打破“讲解式教学”实施“对话式教学”,“对话”要建立在平等、爱、谦逊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主张。这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以促进生命的不断成长,所以,教育就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关怀生命是使个体实现生命可能性的教育的需要,教育对生命的关怀必须由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教师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和谐,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作为教育的一种目标,就是要把学校建成最适宜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让学校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师生的全面关怀。建设和谐学校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关怀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品格,体现着教育的本真涵义,是对美好教育理想的关注。教育的实质就是在于对人的呵护与培育,教育关怀应始终渗透于教育现实之中。终极性教育关怀意味着对人的未来、对人类的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这是一种超越功利、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生最高的价值目标和人生最高意义的关注与关怀.也是一种不仅使人知道“人何能生”,还要使人知道“人为何生”的教育,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李翠兰 《小学生》2012,(8):78-78
幼儿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能使幼儿教师个人担负起幼儿教师角色的品质,它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成长,对幼儿教育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道德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沉思,可以让人重新审度幼儿教师教育与培养的价值和意义。幼教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爱儿童,爱事业,重师表,善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负面教育以对儿童的殷切关怀为出发点,应该而且必须是那些排除了不利于儿童成长的因素的教育,所要做的是改善儿童。一种完整教育中的爱,必然由了解开始,以尊重为前提,以关心为载体,以责任心来维持。为了让儿童成为更好的他,爱既要关心儿童向着善的方向行进,也要注意使他免于伤害以及防止他向恶的方向发展。负面教育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是一...  相似文献   

15.
孙超 《教学随笔》2016,(3):152-152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幼儿,为了一切的幼儿,为了幼儿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蒋红梅 《班主任》2000,(3):14-15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人们常把师爱比喻为母爱。母爱是伟大的,但师爱要高于母爱,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私情或好恶去对待学生,而应带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按照接班人的要求去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教育,就其本身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也就是说,教育活动所应当关注的是个体的生命,这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之所在。从目前教育发展形势来看,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同时,也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教育无一例外是追求育人的教育,无论教育的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多变,但教育“尊重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活,追求人的自由”的宗旨却始终不变,这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奉行“行知兼善,爱满天下”的至善教育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讲,至善教育是让小学生体验到爱的教育。 一、“至善”教育的内涵 “善”有三层涵义:一是善良,指人的品德;二是美好,指人的状态;三是善于,指人的能力。“至善”的“至”有“到”和“极、最”的意思,而产生了“追求善、达成善”以及“善的极致”两个内涵,至善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能力。至善教育要求教育要对学生呈现出内心的善良,要尊重、理解、关爱、宽容学生,要对教育奉献,对学生负责,而这个要求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爱和快乐,并能将这种爱传递到日常生活中,让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本原得到弘扬。至善教育的理念既契合了陶行知先生“行以求知知更行”的知行合一学说,又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相融,是求善与至善的交相辉映。因此,“至善教育”就是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养育善心,崇尚美好,追求卓越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班主任,要懂得热爱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严格要求也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严中有爱,严就是爱。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孟庆男 《教育学报》2003,(11):15-18
思想政治课的素质教育,是与传统教育根本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它是一种以“人本思想”为指导的人性关怀的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它特别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