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高明作南戏《琵琶记》有意改变传说中蔡伯喈的负心汉形象,无意中却加深了这个形象的悲剧意蕴。他恪守封建纲常导致忠孝不能两全的痛苦,他的懦弱和贪婪致使他在“三不从”的外在压力面前委曲求全、顺其自然。是时代的必然和自身的弱点使他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独立意志,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情非得已的负心汉。  相似文献   

2.
《氓》与《美狄亚》是中西文学史上较早描写弃妇的作品,它们确立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始乱终弃”式的文学主题。历来这些弃妇作品中的弃妇形象成为人们研讨的主体,而对其中的负心汉形象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一些。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氓》和《美狄亚》两部弃妇作品中的负心汉形象,在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探讨的同时,揭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对负心汉形象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其成熟实际上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一般认为,宋杂剧是南戏的母体。该文从南戏的源流演变中揭示出南方的民间说唱艺术和歌舞小戏在南戏的形成发展中具有不亚于宋杂剧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剖析其特点,进一步拓展说明南戏的兴盛繁荣对今天中国戏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近代以来现存宋元南戏剧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和“四大南戏”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了对研究现状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为元杂剧、南戏乃至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参照。  相似文献   

5.
"南戏"本义与发源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戏因其上承唐宋杂剧,下启明清传奇,旁融说唱艺术而成中国戏剧发展史中一大关纽,备受学者关注。“南戏”一词,一般以元末的《青楼集》为最早,但早在元初,关汉卿笔下就巳出现“南戏”之名;“南戏”语义最初含有贬义,是元人以统治中心自居而对宋代以降戏文的贬称。根据新发现的材料,南戏的发源地可进一步认定为温州。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中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负心汉只是其反面人物形象中的一类.他们花心、见异思迁、对感情不专一;不负责任,甚至功成名就之后抛弃糟糠之妻.出现负心汉的原因在于他们和女子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封建文人才子利己主义的劣根性以及封建包办婚姻的结果.元杂剧中描写的负心汉形象实际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从中歌颂了女子的坚强和敢于抗争的可贵精神,也反映了女性恪守伦常背后的男权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南词叙录》中,徐渭一反前人鄙视南戏的陈腐观念,探本求源,热情肯定了南戏“村坊之音”的民间出身及历史地住,公正品评南戏、北曲不同的审美风格,关注南戏声腔流变新现象。表现出倡导本色、大胆肯定民间艺术的俗文化戏曲观。  相似文献   

8.
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白话小说出现伊始的固定模式之一,然而经历几个世纪文学的变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异,才子与佳人的定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其中的套用模式,“痴心女子负心汉”“门当户对”等也有了不同的内涵。探讨王朔小说对才子佳人模式的改造变形.旨在从变形中透视王朔小说的原始模式。由此发掘小说创作的互文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界真正的南戏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而日本学者早在明治时期就已经涉足南戏研究.明治后期,笹川临风先声夺人,负开拓之功,而森槐南的南戏研究不仅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且对后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客观上造成了南戏研究的声势,推动了南戏研究的进步.明治末大正初开始,狩野直喜、盐谷温、宫原民平等人以大量精力关注、研究中国俗文学,他们的相关著述中,都包含了南戏研究.随着新材料的发现,昭和时期青木正儿的南戏研究超过了此前所有日本南戏研究者的水平,故他在南戏研究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是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故事生动刻画了莫稽这个负心汉形象。但和其他负心汉不同,作者最终为其安排了一个“大团圆”结局。文章从晚明社会的大背景出发,分析莫稽负心及大团圆结局的成因,并对故事中这个负心汉何以得到“优待”等一些问题加以反思,以期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阐述1920年以来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历史,并对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进行了风格归类,对于民族歌剧的教学进行了一般性的探讨。从不同角度,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列举了我国歌剧的代表剧目和唱段,目的是为了广大师生及其观众能更多地关注这些民族歌剧中的精品之作,并提出了"振兴民族歌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曹禺的话剧是诗与戏剧的结合。他的话剧创作,从情感态度到表现手法,从主题内容到表演效果,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曹禺的话剧是真正的诗化戏剧。  相似文献   

13.
崔保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7):75-77,92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最早是原始社会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随后经历了先秦、汉魏到初唐的漫长萌芽阶段,终于在唐代中后期得以形成,紧随其后的宋金元时期是戏曲的成熟期,最终迎来了明清时期的空前繁荣以及发展到现在不景气的现状。纵观它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过程,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原因和戏曲音乐学问题。本文以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秦腔为例,来论述多学科综合的戏曲音乐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年来的福建戏曲研究既注重中国古典戏曲文献的整理、曲史的钩沉,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与戏曲文化意义、艺术理论的探索,又关注闽地特色剧种的发展传播,致力于探寻本土剧种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发掘闽台戏曲的血脉亲缘。  相似文献   

15.
欧洲歌剧自诞生以来,影响着世界歌剧的发展,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歌剧,在借鉴与吸取欧洲传统歌剧经验的基础上,歌剧创作者们不断丰富着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将更多的中国风格与民族元素融入了歌剧的创作当中,力图追求欧洲传统歌剧与我国歌剧的完美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歌剧题材的选择与音乐的创作也开始注重时代性的体现,流行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歌剧创作中,但是与传统的经典歌剧相比,新歌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歌剧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国歌剧创作还需要更多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美声唱法"早已传入中国并已开花结果,但多年以来中国的民族歌剧体系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来,这是个重大缺憾。因此研究建议采用"移植法"和"嫁接法"来解决创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的问题。"移植法"是引进欧美歌剧,把欧美歌剧逐渐中国化,"嫁接法"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逐步欧美化,是从中国戏曲里"中心开花"式地嫁接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来。  相似文献   

17.
重释革命样板戏叙事结构中的英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叙事学的结构/功能规则,样板戏叙事结构中包含着六个英雄模式,依次是:隐性英雄、显性英雄、准英雄、亚英雄、反英雄、泛英雄。这些英雄模式在叙事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它们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顺利进入样板戏的内在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18.
格鲁克是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是歌剧的改革者。在18世纪初,他对意大利正歌剧提出了改革。主张音乐要为戏剧服务,简化音乐及情节,摈弃传统的炫技要求,提倡自然淳朴的表现,并强调歌剧应有深刻的内容,追求戏剧的真实性,力求将歌剧的各种表现手段融会一体。由他创作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就努力实现了这些改革主张,并获得了成功,在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近 2 0年来 ,我国话剧表演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文章从艺术真实、对话机制、表演模式等方面对话剧改造与转换的得失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乾隆三十年至乾隆四十年之间,是蒋士铨戏曲创作的一次高潮。在此期间,他流转于江浙一带的书院,共创作了五部剧作。蒋士铨中年书院时期戏曲创作高潮的形成除却与他早年的坎坷遭际与南归之后的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外,也有一定的客观促因:江浙地区戏曲品评之风的盛行、演出活动的激励以及众多剧作家汇聚所形成的客观文化环境都对蒋氏的戏剧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