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人们往往运用想象使其作品灵动而隽永。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无论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地沟通、共鸣。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创作、鉴赏离不开想象,诗歌的教学也离不开想象。在诗歌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形象思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使诗歌中的人物、景物、场面等描写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意蕴和真谛,体会诗歌之美。可通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想象诗歌内外诗人的形象,想象诗句的未言之意,领略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诗歌短小精悍、言简意丰、跳跃性强,这就决定了诗歌鉴赏必须依靠想象。想象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欣赏者也是一种必要。因此,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诗歌鉴赏规律,善于运用"补白"艺术——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美国诗歌的中国形象之所以呈现一种异于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形象的风貌,与诗人们想象中国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致而言,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运用再造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再造中国器物表征与再造中国化视觉空间,旨在通过"发现"中国来言说自我.运用互文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歌文体、句法结构、立意进行仿拟,对中国字和句进行直接粘贴,意在通过"师法"中国文学和文化来丰富自我.运用相反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将混乱、称霸的美国与和谐、友善的中国进行对比,意在通过"正视"中国来反思自我.可以说,这三种想象中国的方式,在20世纪美国的不同历史情势下,都成为这一时期美国诗人具有积极意义的批判性武器,它们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系,对美国现实进行了社会和审美等方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是抒情诗。西方诗学认为抒情诗表现诗人封闭的内心世界,诗人无须从外境出发去寻找诗的源泉。中国诗学认为抒情诗的源泉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诗情是由外境触发的,诗人的想象也离不开外景,诗人创作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  相似文献   

6.
李惠燕 《辅导员》2013,(24):42-42
<正>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在初中经典诗歌教学中,教师的巧"留白",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诵读中带动思维的转动,强化和延长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的画面美,大胆想象诗中所呈现的意象,实现学生、文本、诗人三者间的对话,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情感,更能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语文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  相似文献   

7.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中国的诗歌,无论是在文化认知、理解功能方面,还是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文人想象中国的作品迥然不同的特征。在文化认知功能方面,随着历史的流变,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诗歌呈现出一种逐渐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我"与"他"的不平等关系转换为"我"与"你"的平等关系的态势。在文化理解功能方面,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拥有共享的历史和共同的民族文化。这就使得,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强调换位思考在两岸对话过程中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过程。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受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维的影响,主张让不同的文化多元共存,达成一种相互协调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佟娟 《语文天地》2015,(7):61-62
"诗词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谢冕《论诗》)诗歌词曲的寥寥数语,简约而不简单,语言的不连贯性、跳跃性,给读者更多想象的思维空间,能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正是想象思维  相似文献   

9.
<正>诗歌是一种重在抒情意志,以意境感人的文学体裁。同时,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等特点。在诗歌的教学中,把握诗人的"情"和"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想象能力,领悟诗的意境,向学生进行心灵的陶冶和审美的教育。如何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和"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继承了唐前诗歌加工历史素材的手法,掌握了将史与诗融合的有效方式,或按史书所载史料提炼历史素材,或超越史书史料生发想象。善于选择浓缩式想象、联缀式想象、填充式想象、换位式想象、虚构式想象等处理历史素材的诗歌想象技巧,对史料进行细微的剪裁、加工,创造出诗歌的历史意象及历史情境。这体现了唐诗在文体方面融合历史的多样性技巧探索,证明唐代诗人大大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相似文献   

11.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想象则是构成创新性思维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写作离不开想象,鉴赏诗歌更离不开想象。笔者认为,利用诗歌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是加深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方法要求,也是锻炼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想象是诗歌的生命,诗离不开想象。作为诗歌中特殊的一种,儿童诗当然也离不开想象。离开了想象,就很难写出儿童诗。但我们一定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基础,做虚假、畸形与荒谬的想象。我们的想象一定要真实、正常与恰当,什么是真实、正常与恰当的想象?那就是有生活基础的想象。  相似文献   

13.
正霍俊明认为:"诗歌是维持纷乱世界中内心平衡的装置,诗歌必须维持内心的记忆和对生存现场的持续发现和命名。诗人必须具有担当情怀、语言良知和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应该说,他对诗歌观念的这一界定体现出了很强烈的圆融个体与现实存在和历史想象之间关系的色彩。由于以上三者之间并不是一个自足的三角关系,所以它需要诗人通过对个体经验和语言之间关系的把握来加以实现;同时,由于诗人强调  相似文献   

14.
王辉锋 《辅导员》2014,(11):17-18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诗离不开想象。作为诗歌中特殊的一种,儿童诗当然也离不开想象。离开了想象,就很难写出儿童诗。但我们一定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基础,做虚假、畸形与荒谬的想象。我们的想象一定要真实、正常与恰当,什么是真实、正常与恰当的想象?那就是有生活基础的想象。  相似文献   

15.
冯广军 《成才之路》2014,(29):65-65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蕴含着美的情感、意境和形式。诗歌教学万不可脱离诗歌的本质之美。"多维朗读,触摸诗人情感之美;品析词句,破译诗歌形式之美;促发想象,玩味诗歌意境之美;拓展资源,开掘诗歌深度之美",从而让诗歌教学行走在"美"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诗人郭沫若、王独清、辛笛分别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认识,郭沫若的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王独清的(情+力)+(音+色)=诗,辛笛的印象(官能通感)÷思维=诗,三个数学公式是三位诗人对诗歌本质特点的深刻理解和创作体会。公式中或对"和"的分解,或两数相加求"和",或用除数求商,都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诗歌本质特点的独到见解。这些认识对于人们认识诗歌的特性和进行诗歌创作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诗歌教学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正>诗歌创作,是在诗人主观情志的关照下依靠联想和想象完成的。所以,鉴赏者要学会跟随诗人的想象去揣摩诗人的写作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这样,考试作答才会有话可说。那么如何快速赏析和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简而言之,赏析解答诗歌要学会感悟、陈述"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的两种赏析方式和"三步"答题法。一、要能赏析"见山是山"的内容"见山是山",本出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境界之一,我这里所说"见山是山"指的是赏析  相似文献   

19.
郑宁 《考试周刊》2013,(39):43-44
<正>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阶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普遍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目前通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已占课文很大比例。教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同样,在阅读和鉴赏文本时,也离不开想象的参与。想象在阅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借助想象,可以品味意境意境是在抒情作品中,艺术家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的,有兴发感动作用的艺术境界。诗歌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通过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诗人涌动于胸中的情感,无法让人直接感知,因此,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往往把情感凝结成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