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属材料与热加工基础》是材料工程系热加工教研室为冷加工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依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制定了教学大纲,力图让学生对常用金属材料与材料的热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后续学好冷加工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各种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青铜鼎作为楚国造物艺术的典型代表,可为研究楚国的造物成因和设计文化提供较好的研究范例,有助于我们从中找到设计现象发生的规律,还能进一步帮助我们寻找创新性元素,发掘当下设计的设计趋势,为构筑未来设计前景提供依据。运用设计的历史性研究方法,对考古所见的楚国青铜鼎进行梳理,提取出其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如下:楚国青铜鼎的造型艺术呈现出鼎耳外撇,鼎身束颈、束腰、平底,鼎足细高且外撇的特征。纹样装饰艺术呈现出装饰主题的多样化和装饰组合的多元化特征。究其原因主要受到楚王族祖先曾从事职业、楚国国力兴衰、楚国工匠制造技艺、道家思想文化等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阳盆地地区作为东周时期楚国的一个重要统治区域,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楚国及属楚国家的青铜礼器。本文将在类型学的基础上,试从器物形制、铸造技术及田野考古发现等几方面对器物的来源问题进行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可将其分为热加工工艺(制造工艺)、冷加工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三部分。机械制造工艺作为机械制造(切削加工)专业的基础理论,也是为学习数控刀具、数控加工工艺等相关后继课程和生产实践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同时更是工艺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5.
云南晋宁石寨山发现滇文化墓地 在对晋宁县晋城镇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战国至西汉晚期的墓葬三十六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出土铜、金、铁、陶等文物近千件,其中以执伞铜俑、桶形贮贝器和立牛微形鼓等较有价值。这一发掘对云南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固原春秋战国墓地出土的青铜短剑、铜柄铁剑、戈、矛等兵器,是北方系青铜文化中常见的兵器,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产物。其中双兽首、蘑菇首等青铜兵器是北方系青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反映了草原民族杰出的创造力。这些自成系统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青铜文化,为区分北方系青铜文化的不同支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金工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对教材内容怎样适应专业需要作了一点改革尝试,其特点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与已出版的同类教材有明显区别1989年,高教出版社出版了机制专业统编教材《机械工程材料工艺学》,该教材的内容包含了工程材料和冷、热加工等.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各类中专校的机制专业大都不要求也无必要在金工课中讲授冷加工.而这本教材中冷加工的内容占130总学时的23%,这势必削弱了工程材料和热加工的必讲内容,不利于满足机制专业需要.这次新编金工教材仍以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金工大纲为依据,但全部删去了冷加工内容,也删减了不适应机制专业需要的其他内容,减为100学时.其中《机械工程材料》60学时,《热加工工艺》40学时.这样,既减少了总学时,又能适应招收高中毕业生二年制和初中毕业生三年制少学时金工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的固原是关中通往西北的咽喉,处在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这一时期的遗存如青铜短剑、铜柄铁剑、戈、矛、车马具、饰件等器物在固原县及彭阳、西吉、隆德及其相邻的甘肃庆阳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在固原境内,先后发掘有固原彭堡于家庄、杨郎马庄、彭阳草庙、西吉新营陈阳川等几十座墓葬,尤其1987年发掘的固原彭堡于家庄墓地和1989年发掘的杨郎马庄墓地所出土的各种器物,较全面地揭示了这种青铜文化遗存的内涵。 类似于家庄墓地的青铜文化遗存,除了在宁夏的固原、西吉、彭阳、隆德、中宁、中卫和相邻的甘肃宁县、庆阳、镇原、正宁、秦安等地发现外,还发现于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区。固原于家庄墓地出土的Ⅰ式青铜短剑剑首与毛庆沟的Ⅳ式时代相近,当在春秋晚期。Ⅱ  相似文献   

9.
玻璃在其起源时代已经是一种艺术性的物质,人们利用它晶莹透亮,冷峻而坚固,同时具有折光反射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上达到变幻莫测、难以预想的艺术效果。玻璃艺术的技术实践部分主要分为三类:热加工技术、冷加工技术、玻璃与综合材料结合技术。其中当玻璃处于固态冷却阶段时,较之热融状态与其它材料相结合的限制条件相对更少.方式更为多元。文章从玻璃艺术冷加工的门类出发,阐述了不同冷加工方法的功效和科学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并结合当代玻璃艺术的最新动态,介绍了综合材料与玻璃连接的广义冷加工方式,由此进行冷加工的个人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先秦时代,等级高低和财富多少,是用青铜器的多少来衡量的。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第二高峰。楚国的青铜铸造技术,是第二高峰中的高峰。本文从楚国出土的典型青铜器入手,分析了春秋战国以来青铜器铸造技术较为重要的一些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屈原墓在汨罗山上”,然而汨罗山上有12座大型战国楚墓,因为年代久远,墓碑残蚀,到清初已无法确认那一座封土堆是屈原墓,出于对屈原的崇仰和对古墓的保护,民间便渐渐衍生出疑冢之说。通过考古勘探,证实这些封土堆都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楚墓,与罗子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战国楚墓祭祀竹简看《九歌》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山一号、天星观一号及包山二号三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占卜、祭祀竹简载录了楚国人信仰的数十种神祗。通过对这些神祗的考察,我们认为《九歌》确实属于沅湘民间祭歌,而不是楚国王室的祀典。  相似文献   

13.
望山一号、天星观一号及包山二号等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上都记载着楚国人祭祀的水神“大水”,“大水”系“长江之神”,而不是指“天水”、“银河”、“淮河”、“神道”。  相似文献   

14.
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认识和继承明显是不同的。前期,庾信作为“宫体”诗人,把《楚辞》看作是“吟咏情性”的“纯美”,对《楚辞》的继承也主要是对《楚辞》中“丽词佳句”的吸收。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庾信后期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庾信在创作中都有所继承。从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不同认识和继承,就能够明显看出庾信入北后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楚歌,顾名思义即楚地之歌,是产生在南方荆楚地区的地方歌谣。西汉时期,因为项羽、刘邦的楚籍关系而影响到北方地区,同时,也因为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所封侯王有不少是楚国人,对楚歌情有独钟,往往借楚歌来表达其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楚歌更充满了一种忧愁幽思、缠绵悱恻之情,也更加感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不少楚歌,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需求,也使我们更好地看到了楚歌所具有的更为深刻的意义与更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出土材料是可信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及包山楚简中有关的词语从字形、字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可探讨在战国末期至汉初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楚、秦和汉三在语言方面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楚夏同宗而共祖,皆是颛顼高阳之苗裔.颛顼系的两大支系夏和祝融各部都是夏文化的缔造者和开拓者;楚族的崛起恰好是在三苗的血肉之躯里注入了夏人的文化灵魂.屈原以忠而辅楚,"正道真"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继承家学渊源,传承夏人治国信史,保持夏人文化精神,实际上是楚人寻求文化正统和文化优越感的自我努力.  相似文献   

18.
楚简遣策车类字词繁多,且多与传世文献不合,对这些车名、车器加以考释,对于识读战国楚文字、探究楚国名物、文化、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认为,匈奴屠各来自休屠王部,身为屠各的刘渊应为休屠王部的后裔,他的南匈奴单于嫡裔身世系假托。考查历史资料,可知,西汉武帝时浑邪王部与休屠王部降汉,汉在缘边五郡故塞外置属国安置之。休屠王部部众被称为休屠,主要分布在凉、秦二州。十六国时期,有的休屠人已经发展为当地的大族。而屠各或异译为“休屠各”、“休著各”、“休著屠各”,可以混用。但是,休屠与屠各及其异译绝不混用。由于南匈奴单于与部众之间的矛盾长期积聚和不断激化,酿成中平五年南匈奴的事变,作为南匈奴“国人”,屠各在事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屠各种是匈奴占统治地位的部落,包括匈奴单于挛鞮氏及呼延、卜、兰、乔所谓“四姓”。《晋书.北狄匈奴传》关于“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的记载无可怀疑。屠各刘渊本是南匈奴单于嫡裔,绝非假托。南匈奴五部都以屠各刘氏为部帅,故五部匈奴都称为屠各,这不是所谓屠各之称的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