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天津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天津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说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机构和专项资金;贯彻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缺乏强有力保障措施;对体育伤害事故的畏惧严重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学校体育工作,但长期以来相关人员思想麻痹、组织管理松散,体育锻炼达不到应有的实际效果。本人通过总结本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文献资料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乡统筹视角下成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存在着特色运动形式不多、部分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现行高考制度挤压学生锻炼时间、长效机制亟待建立等问题,而且结构分布呈现出城乡学校、学段间不平衡特征;应从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体育课程开发诸方面加以解决和应对.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学生的课间生活,让学生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提倡在义务教育阶段做到全面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以小型体育集体竞赛为突破口,以大课间为平台,落实学校各项体育赛事,以点带面充实学生的课外文体活动,促进体育课堂内外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纪、校风、校貌。  相似文献   

7.
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法,对西部四川、重庆、云南、甘肃、青海5省市98所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师资配备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兼职教师比较普遍;体育教师专业学历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西部边远山区体育教师学历提升与培训机会少;体育教师的评价激励措施缺乏,体育教师的权益得不到完全保证。从阳光体育运动的视角提出: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切实保障学生享有的体育权益不受侵害;西部省市编办、财政和教育部门要从编制政策的源头上,优先保证配齐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专职教师;健全完善西部"特岗计划"教师招聘考核制度;建立城乡均衡配置教师交流制度保障等,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广泛持久开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体育、艺术、学校特色创建融为一体,在统一的指挥下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体育活动。要在活动中做到行动统一,活动有序,设计合理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主要从项目选择、环节设计、场地设置和音乐选择四个方面着手设计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9.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加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是高校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作者就高校体育教育现状,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育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和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旨在探索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尊重学生个体要求、丰富活动内容等角度,提出了完善管理督查机制、合理安排场地内容、培训指导教师队伍、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特殊项目灵活自选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研与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阳光体育发展困境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领导组织机构不健全,教育法制观念较为淡薄;西部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条件与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教育观念落后,学校及家长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追求分数;校园运动意外伤害事故,成为校方开展阳光体育的后顾之忧。本文从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出以建立专门领导组织机构保障为先导等系列制度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体育舞蹈是"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竞赛实践法,以四川省中小学实施体育舞蹈推广工作的现状调查为突破口,研究在实施推广该项目中面临的问题、挑战,探索和构建了一个由职能部门充分协作、社会力量充分动员、大众共同参与的网络体系发展模式,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逐步丰富四川省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缩小四川省与全国发达地区之间的项目普及差距和技术水平差距.  相似文献   

13.
"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从不同社会视角来看,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经济学意义:阳光体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提升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可以提高政府体育财政的支出效用。然而现实中,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在从多维视角审视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从应试教育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博弈、学校对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畏惧、政府对阳光体育财政投入不足等角度,揭示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现阶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选择,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小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情况较为浅显,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情况较为乐观,但其个人自觉、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升学压力大、体育活动时间缺乏、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不足等是影响中小学生主动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建议在中小学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积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重视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体育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现状及改革方案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各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其它体育项目,不能满足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实际需要。在分析其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后,重点分析了当前的开展条件,指出: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当今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的“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据此提出如下建议:1)重新定位,纳入正轨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给予必要的课时保证;2)重点突破,先抓好特色项目,建立教学体系的核心;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供正常教学的必要保障;4)教育管理部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政策促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了四川省农村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结果显示:小学各年级每周体育课开课时数达标情况严重不足;小学"挤占"或"挪用"体育课的现象非常严重;课间操活动和"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总体实施情况较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总体趋势相对较好,但是整体执行效果较差。建议: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建设;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加大阳光体育宣传力度,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建立学校体育专项经费,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7.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高校课外俱乐部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对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持久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是对宏观社会经济进行的调控,课后服务作为重要的社会工程,对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核心素养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机遇为:国家政策支持体育类培训开展,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保障;重塑健康成长教育生态,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创造机遇;严禁学科类补课行为,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支持;学生体质发展切实需求,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创造条件。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挑战为:校内资源不足制约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普及性;绩效保障不足影响了学校落实课后服务的积极性;管理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性;校外培训资本化混淆了教育结果的公平性。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实现路径为:提升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质量,丰富课后体育服务育人新理念;构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明确各级管理职能新举措;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育新格局;明确学校育人主体地位,践行五育并举的新航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