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戍边西北时采取了一系列以战止战的防御措施和以羌治羌的民族政策。他写于大顺城的名篇《渔家傲》正是其戍边经历的诗意呈现,透过词所表现的边地苦寒、相思情愫等表层思想内容,其潜隐的深层旨归仍然是范仲淹"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德瑜 《高中生》2009,(22):8-9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战"与"和"1.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如匈奴对秦汉,突厥对唐,契丹、女真、党项对宋,蒙古对宋、明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李德瑜 《高中生》2009,(11):8-9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战”与“和” 1.战争。 ①民族掠夺战争。如匈奴对秦汉,突厥对唐,契丹、女真、党项对宋,蒙古对宋、明等。  相似文献   

4.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宋仁宗时,西夏常侵扰西北边疆,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戍边四年,范仲淹亲身体验到戍边将士的艰辛和思家不能回的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5.
藏族与古羌人在族源上有着极大的关系。甘青地区是羌人的原始发源地,先秦至两汉时期羌人在此地区的聚居范围多有变化。先秦时期羌人分布受自然影响较大,从战国后期开始,尤其是两汉时期,战争、政府行为等人为因素表现更多。研究这一阶段甘青地区羌人的分布,有利于了解该民族的时空分布及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殷商至明清时期,羌民族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与杀戮。哎古.日戈萨作为羌族战争舞蹈的一种类型,其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与战争息息相关。这种古老的大型男子集体舞蹈,无论是在充满战乱的遥远年代,还是宁静祥和的今天,其独特的舞蹈语言都因袭着羌人的内聚和自信,表现出了羌人勇敢强悍的气质。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宋夏战争中,范仲淹三年戍边对于稳定边境局势堪称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正是这场战争,造就了这位历史人物。范仲淹居安思危的备边之道、怀来柔远的战略思想、以仁为本的治军用人方略在宋夏战争中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也为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战争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高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民族间战争形态的分类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之间,契门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平定民族叛乱的战…  相似文献   

9.
【原文】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相似文献   

10.
羊子以羌族后裔的身份言说羌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汶川羌》书写羌族历史,传承羌族文化,关注羌族的心灵史。羊子以个人的方式进入羌民族的心灵,思考现代文明与羌民族生存的关系,思考时代之波与羌民族生命的关系。羌的生存环境、生活画卷与生存状态,羌的心灵与性格,羌的信仰与习俗构成羌的文化世界。由此《汶川羌》成为羌族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11.
宝元至庆历年间是北宋的多事之秋,与夏战事纷争,与辽关系紧张,内政上问题积重。朝廷启用了一批富有政治才干的官员共赴国难。其中,范仲淹、韩琦表现尤为突出,为时人所称道,尤其是范仲淹更是被推崇为国臣第一。文章将二人在此时期的作为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加深对两位北宋名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既是重视教育的思想家,也是倡办教育事业的实干家。在其创办义庄义学的实践过程中,有很多新的创举。范仲淹在苏州创办的义庄义学,不但成为后人兴学的榜样,而且突破了单一家庭私塾的限制,对教育的普及有极大的贡献,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3.
范仲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教育家。兴学育人可以说是范仲淹行之终生的事业。他大力提倡改革科举制度,积极投身于兴办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范仲淹重视师资素质培养,力荐“明师”任教。在教育上他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的主张,范仲淹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至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宋代名臣范仲淹,多次出现于元明时期的戏曲作品中,集中表现为三类典型形象:贤明官员、仁德典范和风流文士。早期戏曲中的范仲淹形象和正史记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而入明以后又有了新的变化。导致范仲淹形象在戏曲作品中最终消失的原因在于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士人阶层所主导的社会舆论和下层民众审美需求的导向作用。戏曲中范仲淹形象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杂剧阶段的古典戏曲,无论在题材还是趣味上都迥异于后世作品。  相似文献   

15.
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三黜之后的范仲淹于败军之际受命守边。为扭转败局,有效抵御西夏入侵,他对西北地区军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战局面貌为之一新,其民族观也在这一时期初步成型并得以集中的贯彻实施。文章认为:范仲淹经略边地的作为彰显了他的人本主义理念,其御边所取的成功是他奉行正确民族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刘春霞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58-61,65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其文集中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范仲淹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宋廷积弱、战争屡败的情况下文人儒士普遍关注兵学问题的士风有关,也与其经略边防的实践经验密不可分。范仲淹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关于改革朝廷军事政策的观点;反对冒然兴兵、主张以"和"、"守"为主的边防政策。  相似文献   

17.
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使得士人政治地位提升。士人面临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又鉴于五代士风的消沉萎靡,因而大力提倡自我砥砺的人格精神,士人风貌开始转变,范仲淹是引起宋初士人风貌转变的标志性人物。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不断完善个人操守,形成重名节、重人格的精神品质,并在仕宦实践中身体力行,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言行对当时士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特质,成为时人的精神楷模。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在政治上、军事上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业,在文学方面,他也是北宋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文、赋、碑、铭、书、表,范仲淹都颇为擅长.然而长期以来,除范氏后人等少数学者外,多数人侧重于其政治和军事上的研究,相对忽视了他的文学成就,没能给予他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本文以范仲淹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分析范仲淹文学的独特之处和对当时及后世至深至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以其立意高远、抒情真切、写景雄奇而传诵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几乎是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背诵,而且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成为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然而,尚有一些问题,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特别时值今日,湖南岳阳籍青年作家张一一撰文声称:"<岳阳楼记>作者并非范仲淹!"并骂范仲淹欺世盗名,引起一场波浪翻滚的争论.为此,本文以事实为依据,用史料作佐证,还历史之本真.即从写作背景、文本,范仲淹生活道路与人生的矛盾性进行分析,从写作缘由等方面来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20.
《易义》是范仲淹专门解说《周易》的文字,是研究范仲淹易学思想的直接史料;《易义》诠释《周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专阐儒理、参证史事、对比见义;从易学的演变历史来看,这三种方法奠定了范仲淹在宋代易学中的开创性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