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学家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讲了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穷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流传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接下来又会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孟子的这个话主要是对士大夫讲的,那么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就不需要骨气了呢?春秋时期有个故事,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有个难民经过,他傲慢地吆喝道:“嗟!来食。”用今天的话就是说:“喂,来吃吧!”看他那副脸孔、那个神气,这对于把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吃这个饭的滋味比死还难受。这个难民是有骨气的,宁可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也不接受这种带侮辱性的施舍。这个难民倒下了,但他的骨气千秋昂首挺立,千秋光耀神州,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相似文献   

3.
尊严的力量     
8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美国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镇长杰克逊大叔给一批又一批的流亡者送去粥食。这些流亡者显然已经好多天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接到东西,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来不及说,就个个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只有一个人例外。当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的面前时,这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问:“先生,吃你这么多东西,你有什么活找我做吗?”杰克逊大叔想,给一个流亡者一顿果腹的饮食,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这样做。于是他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来做。”那个流亡者的目光顿时黯淡下去了,他硕大的喉…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个叫《嗟来之食》的寓言故事。春秋时,有一年齐国闹饥荒,一个人便在路上向那些饥饿的灾民们施舍食物。过了一会儿,有个饿得摇摇晃晃的灾民走了过来,那个人便举起食物,对那个饥饿的灾民大声喊道:“嗟!来食(喂!来吃吧)!”那个灾民听了之后,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对那个施舍食物的人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所以才饿成这样的!”说完,灾民转身就走。那个人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心里很惭愧,赶紧去给灾民道歉。但灾民仍然不吃,最后被饿死了。我读完这个故事之后,心里非常羞愧,因为我曾经也为此而使我的几个好朋友渐渐…  相似文献   

5.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穴20分雪1.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填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穴4分雪①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huàn______然一新。②灰姑娘连丢下一只水晶鞋都无xiá______顾及。③不食嗟穴雪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④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穴雪。2.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穴雪穴2分雪A.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澎湃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穴“澎湃”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雪B.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穴“施舍”指把财物送给穷人或出…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个成语收做“嗟来之食”,说的是古代齐国有个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许多人读了这则成语,都不禁要赞叹那个齐人的骨气,但我则要反问:“为 何不吃‘嗟来食’?”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故 事中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太可惜 了。人们把这种东西归之为“骨气”。可为了 这个“骨气”就一死了之。为了这个“骨气”便 放弃宝贵的生命,值得吗? 让我们来看看越王勾践是怎么做的吧! 春秋越国惨败,越王勾践被俘。过厂长 达三年生不如死的生活;他才被放回国。在 这期间,他要对别人俯首称臣,对别人的命…  相似文献   

7.
《齐大饥》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嗟来之食”,大部分人的观点是:这个穷人很有骨气。其实不然,我觉得他有点傻。首先,他已经饿得快要死了,在这奄奄一息之时,有人能给他饭吃,就等于有人给他以生存的希望,他为什么要拒绝呢?这不是傻,又是什么呢?他大可以吃,填饱肚子,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一线希望生存下去。其次,即使黔敖起先对他态度不好,但后来,已经向他道歉了,他又何必斤斤计较,跟自己的肚子过不去呢?这不也是傻的表现吗?所以,我说他后来被饿死,完全是他的傻所造成的。他不吃那饭,就这样被饿死,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吗?这无疑是他咎由自取…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孟子的这个话主要是对士大夫讲的,那么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就不需要骨气了呢?春秋时期有个故事。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有个难民经过。他傲慢地吆喝道:“嗟!来食。”用今天的话就是说:“喂,来吃吧!”看他那副脸孔、那个神气,这对于把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吃这个饭的滋味比死还难受。  相似文献   

9.
泥鳅     
阅读提示注音识字:掀xiān翻瓮wèn词语解释:水圳(zhèn):田边的水沟。田塍(chén):田间的土埂子。薅(hāo):用手拔、揪。笱(ǒu):竹制的捕鱼工具,口小,鱼进去出不去。竹篾(m iè):竹子劈成的薄片。嗟(jiē)来之食: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腰弯酸了,手挖疼了,一条长长的水圳挖完了,可亮子的鱼篓里,还是只有两条小泥鳅崽崽。一连三天,亮子几乎都是空手而归。这怎么给妈妈熬泥鳅汤呢?亮子无奈地坐在田…  相似文献   

10.
<正>如果说孟子的这个话主要是对士大夫讲的,那么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就不需要骨气了呢?春秋时期有个故事,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有个难民经过,他傲慢地吆喝道:"嗟!来食。"用今天的话就是说:"喂,来吃吧!"看他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对于把尊严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这个穷人,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在生命与尊严之间,他选择了尊严,何等的骨气啊……”我正慷慨陈词,冷不丁有人冒出一句:“吃了又怎么样!”反驳之意咄咄逼人。我收住话头一看,是小丁。这时候,同学们的眼光齐刷刷地望着我,有的讶异,有的欣喜,有的则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1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这是课文《谈骨气》中引用的孟子的名言。在课文里,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宁死不降;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最终饿死;闻一多拍案而起,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对于文天祥  相似文献   

13.
一个冬天,美国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许多逃难的流亡者。镇长杰克逊大叔给一批又一批的流亡者送去粥食。这些流亡者,显然已好多天设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接到东西,连一句感谢的话语也来不及说,就个个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我以“嗟来之食”的典故为材料,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出现了两类截然不同的文章。一类主张“不能食嗟来之食”,一类主张“要食嗟来之食”。前者约占80%,以《人生一世,骨气不能无》(后面简称《人》文)为代表;后者约占20%,以《要食嗟来之食》(后面简称《要》文)为代表。《人》文以传统的理解方法,歌颂了高尚的气节和情操,批判了丧失气节,丢弃人格的做法和败类。《要》文在肯定了“这个齐国人的气节是值得称赞的”之后说:“但我认为他的这种做法不尽妥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嗟来之食还是要吃的”。(详见原文)。  相似文献   

15.
《尊严》一课的教学顺利地进行着。突然,好问的小陈提问:“为什么杰克逊大叔认为哈默是个百分之一百的富翁?”他的问题引起了一阵哄笑。一学生抢着说:“因为他有尊严,懂得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人生,所以说他是个百分之一百的富翁。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没建设性。”小陈脸红红的,我鼓励他:“还有问题吗?不怕,大胆说出来!”小陈接着说:“我想问问,大家都认同杰克逊大叔的这一句话吗?”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对呀!难道你不赞同?”“我不这样认为。在这篇课文中的哈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经过努力成为了富翁。看来,‘他是个百分之一百的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读过‘嗟来之食’这个成语故事,它告诉了我们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有尊严。但他最终没成为富翁,而且还饿死了,这与哈默的境遇截然不同。难道有尊严就能成为富翁?这就是我的疑问。”顿时,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我把握住这个教育契机,及时让学生展开辩论:“你们对小陈的疑问有什么看法?”一阵沉默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学习委员小玲说:“我觉得小陈说得有理,有尊严不一定能成为富翁。因为成功还需要很多的努力。”辩论高手小高说:“对,尊严只是说明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并不代表一个...  相似文献   

16.
“窝囊”说     
也许是吴晗的《谈骨气》感染了少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常把“骨气”挂在嘴边,稍受委屈,或对方批评他的面色稍为严峻一点、粗暴一些,他就一触即跳,大吵大闹,认为这才算是有“骨气”,这才不“窝囊”。其实这样的同学并没有弄清,什么是骨气,什么叫窝囊:那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无一不是铮铮傲骨的铁血男儿,他们的确是有骨气的。那么,什么是窝囊呢?窝囊就是无能、怯懦、胆小怕事。面对猖獗的恶势力,只  相似文献   

17.
爸爸减肥记     
快爸爸看似有个将军肚,他一直觉得自己太胖,便下定决心——减肥。一天,妈妈早早地做好了丰盛的午餐,等爸爸回来吃。不一会儿,爸爸才慢悠悠地回来。“快吃饭!等会儿我还要上班。”爸爸见妈妈伸手拿他的碗,准备帮他盛饭,慌忙放下包,像旋风一样跑过去,然后紧急刹车,把碗一夺,大声宣布:“从今天开始,我决心减肥,所以我要自己来盛饭!”说完,便自己盛了小半碗饭,坐在餐桌旁慢慢地吃了起来。我探过头一看,很惊讶:“呀!才这么点儿。”妈妈听了,连忙跑过去一看,便大发雷霆道:“你以前都习惯吃三碗饭,现在只吃这么点儿,你想饿死是吧?”她边说边接爸爸…  相似文献   

18.
一、学情调查"《学会例证》议论文写作指导"是使用苏教版教材的我校初三年级的一次议论文写作指导课。我拟用例证议论文的典范之作——吴晗的《谈骨气》作为例子来辅助教学,可吃不准有关情况,于是笔者在自己所教的两个班级做了调查。学生小学时没有在教材上学过"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苏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也未选吴晗的《谈骨气》。他们在课外也没读过吴晗的《谈骨气》。只有两名学生在课外读过"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仅仅是故事,并没有接触到对这个故事作什么分析的文字。  相似文献   

19.
吴晗先生在《谈骨气》这篇短论中,先引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话,阐述“骨气”的含义,然后,分别引述文天祥拒降、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反动派手枪三个事例,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对照“嗟来之食”的原文,研读《谈骨气》,我认为不食“嗟来之食”作为事实论据,其充分性、典型性似有不足。“嗟来之食”的典故出自《礼记·檀弓下》,为方便对比评说,特将其与《谈骨气》中相关段落摘录于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语文教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去年十一月,我县举行了初中语文观摩教学评比,由较而片而县地层层选拔。我有幸参加了县里的评议,得以欣尝许多位教师的教学艺术,感触颇多。这里只略记一二。一初一教《谈骨气》,在搞清议论文三要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课文的论点、解释论点的语句和论据,随即出现如下板书:论点 解释论点 论据 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不受利诱为 国捐躯中国人民 骨气是 贫贱不能移是有骨气 齐国穷人不吃嗟来的 之食 威武不能屈 闻一多拍案而起接着教师提出:这三个论据能否调换位置?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