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先秦道家教学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先秦诸子的教学思想,理论界通常比较重视儒家和墨家,甚至有道、法两家没有教学思想的说法,这是个缺乏严格论证的结论。 一 对待历史问题必须重视其客观性,但实际上人们却往往会运用传统的先验意念来约束这种客观性。研究先秦诸子的教学思想,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以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教学思想作为准绳去评价墨家、道家和法家。所以,儒家讲究社会人本主义,社会观就被确认为有丰富的教学思想,而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讲究自然人本主义,自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侠客的产生和其作为一个阶层的发展壮大,先秦诸子对侠客事迹的记载和评论,对中国古代侠义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道家"以德御剑"的观点、儒家"仁"与"义"的提倡、墨家"公义重于私仇"的主张,都对侠义精神的形成以及侠义精神内涵的复杂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墨家、道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修齐治平说。一方面,由于三家政治原则不同,所以对身、家、国三环节的侧重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己的政治学特色:儒家重修身,墨家重齐家,道家(黄老)重治国。另一方面,儒、墨、道三家,都注重政治上身、家、国的一贯性,其途虽殊,其致则一,皆欲实现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审美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源远流长,较为系统的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思想家。本文通过对孔子等人教育思想的评析,揭示儒家、道家的审美教育思想的不同特征,以及对于形成审美教育思想的中国传统的根源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两个学派,它们在治国思想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内圣外王”是它们治国思想的共同核心,正因为如此,最终形成了中国主流文化的儒道互补格局。  相似文献   

6.
儒道生态思想的两种理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之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思想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先秦诸家,特别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学说中。古代生态思想表现出两种理性,即生态道德理性和生态实践理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思想为现代文明的生态观确立提供了深厚的价值支持资源。  相似文献   

7.
馮友蘭先生著《中国哲学史新編》(下简称《新编》)第一册(先秦部分)最近出版了。我們讀过本書之后,觉得比过去馮先生所写的《中国哲学史》有显著的不同,对我們有很多启发。本书在思想上是比較一貫的,因此对馮先生所提出的哲学发展的线索有深刻的印象。在馮先生看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互轉化構成了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馮先生抓住了先秦哲学思想中两大派别——儒家和道家。認为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儒家哲学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轉化;从老子到庄子,道家完成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将"仁"作为价值的核心,阐发出包括"礼、乐、政、刑"在内的一整套完整治国方略体系。先秦儒家的刑罚思想作为这一体系的组成部分,既具备了儒家的核心价值,又拥有刑罚所独有的原则与规范,这种特点由儒家的价值理念与刑罚自身的特点共同作用而造成。文章梳理先秦儒家关于刑罚制度的产生、构建、运行以及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联系的论述,了解在这些论述中所包含的刑罚思想,并从中剥离出具有普适性的刑法理念,从而为今天的刑罚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胡素梅 《天中学刊》2009,24(5):70-72
先秦儒家、道家都注重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修养道德、节制嗜欲以养生,但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又存在不同.儒家重养生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抱负,道家则是为了保全人的生命价值;儒家养生重在修养道德,道家重在顺应自然;儒家养生偏动,道家偏静;儒家养生主张怡养情志,道家主张保精守气.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在今天仍然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特色使得多种法律思想在激烈交锋中相互发展,而作为争论焦点的"人性论",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一时期法律思想的切入点.本文阐述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对于人性论的不同观点,并进而分析了人性论对先秦及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道、法思想是《淮南子·原道训》的核心思想,二者在政治哲学上相通、相融,在政治实践上又相反、相成,形成了“以道为主,兼融法家”的内在理论结构。《原道训》对法家思想进行了“道家化”的批评,在“无为一有为”的政治命题中深刻反思了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并以其为参照,阐发了“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核心政治理念。《原道训》所反映的道、法思想关系在《淮南子》中具有代表性,其“以道融法、尊道抑法”的理论取向彰显出道、法思想在(《淮南子》政治思想体系中实际的理论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是夹杂于其中的其他流派的思想——儒家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思想格格不入。庄子的思想是“无为不治”。在“无为不治”思想的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13.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儒学的传入对南诏大理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诏大理国制度化教育始于儒学,形成于"儒释"阶层的出现;从南诏到大理国,虽然经历了从"以道治心"到"以佛治心"的转变,但始终坚持以儒学教育为根本;儒学为先,儒释道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对其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在21世纪和平发展进程中,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而要高度重视对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精华的研究和汲取。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的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管理就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旨、融合儒法等家思想的汉初集大成之作,其教育目的也体现了这一"以道统儒"的特点。其"主道员"、"臣道方"的教育等级论对君主和人臣提出了不同的目标期望;其"返性""去载"的教育目的论基于道家人性论的立场,借鉴儒法等家的学习思想,提出培养不同类型的、为维系统治和国家发展服务的人才的教育目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孔子和今文学》一文是蒙文通晚年最重要的一篇经学论文,集中体现了他的经学思想。在该文中,他综合了《儒学五论》的主要观点,从解决今古学入手来思考经、子、史的关系,通过构建"批判儒学"来重新定位经、子、史的关系,通过对儒学根源的不断回溯来彰显今文学(实际上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他自觉地将治子之法与治史之法结合起来,着眼于思想与历史的互动,在儒学与诸子传记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中来考察儒家思想的变迁,揭示了今文学的根本精神是"革命""素王"说,今文学井田、辟雍、巡狩等制度寄寓了天下大同、万民平等的理想,从而基本上揭示了今古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发展历史,就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而言,儒佛道三家并驾齐驱,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天冬合一观念,由此出发.关于心理健康思想方面引申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终极价值的统一四大命题。本文以儒佛道思想为内容,以心理健康思想为目标,初步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以期丰富当今心理健康理论,以中国哲学智慧进一步阐释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品质,蕴含着儒道文化的精华。王旭烽在其小说《南方有嘉木》中塑造了一个时代"多余人"典型杭天醉形象,杭天醉身上既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两面性,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与秦晖就20世纪文化启蒙的方向与功过问题的商榷文章。秦晖《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人》一文认为中国的传统主要是儒表法里,而非儒法互补;认为20世纪中国启蒙运动存在反儒不反法的失误,本文提出秦晖的文章在史实、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均有失严谨。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的失误更多地应该是批判武器本身,而非批判对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性是人的根本,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头。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主体与本源。通过比较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的人性观,发现两者小同大异。综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儒家思想穿越百家争鸣的血战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主导而道家思想最终走向离群索居、回避世俗的重要原因是其人性观之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