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诗经·静女     
《学语文》2007,(2):1-1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静女~~  相似文献   

2.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邶风·静女》,三章,49字,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粗粗读之,内容大体清楚:男女约定幽会城隅,男子抚弄赏玩女子赠送的信物——彤管和荑,表达对女子的思慕之情。  相似文献   

3.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相似文献   

4.
1、《静女》中的女子应是男青年“寤寐思服”的美人解读《静女》一般不外两说。其一为刺时说,代表为郑玄。郑玄注《静女》为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其二为约会说。张松如主编的《中国诗歌史》云:“《邶风·静女》一诗,是写情人幽会的……”(P89)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第三册《语文》教科书也从此说。约会说近中的鹄,却将静女理解为浪漫多情主动示爱的“美人”。对此,笔者谈谈一己之见。《诗经》中“静女”一词只在本诗出现。朱熹注为:“静者,娴雅之意”;“静女”就是指文静稳重的女子。那么,女子为何能文静稳重呢?看《诗经》中的诗句:彼…  相似文献   

5.
新编的第三册高中语文课本增选了《诗经》中《邶风·静女》一诗,根据教材的注疏。将该文直译如下: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在城的角楼上等候着我。(你)藏在那里不露面,急得(我)挠头直徘徊。娴静的姑娘多么漂亮,送给我一根红管,红管红润闪亮亮,我喜爱漂亮的它。从郊外的田野采一束茅草芽送给我,它实在美丽不同寻常。不是茅草芽本身美丽,是因为它是美丽的姑娘赠给我的。(括号内的文字为笔者根据教材编者的理解补充的。)这一首诗写了三件事:约会,赠管,馈荑。那么,这三件事发生的先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真正记事是从诗开始的。《诗经》如此,荷马史诗也是如此,而海德格尔引用的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一句诗,则使人感受到诗对于人生的必要意义,诗也许更代表着人类本质追求的美。我们欣赏"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含蓄美,欣赏"亦知之所善  相似文献   

7.
李新华 《语文天地》2011,(23):24-25
人们一直对《诗经·静女》的"静女"一词的解释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以下多种见解,现在简单抄录一些。如"安静娴雅的姑娘","贞静之女子","贤淑的女子","娴雅的女子","文雅的女子","美女"等。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很理想,未能符合诗意。虽然历来有"诗无达诂"之语,但对"静女"这一关键词理解越接近  相似文献   

8.
新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选录了《诗经·邶风·静女》,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解释为:“赠我牧场白茅草,美妙异常放光华。”并且注释“洵”字为“诚然,实在”之意。此注表面看来似乎没有疑义。关于“洵”字注释,最早当属东汉郑玄之笺:“洵,信也。”后人笃信郑玄这一说法。现今几乎所有《诗经》注本,像《辞海》、《辞源》等  相似文献   

9.
说“彤管”     
《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的“彤管”,两千多年来一直不得确解。不久前,一九七七年十一月版《辞海》“管”字,依两汉旧说,有“又特指笔管”一解,且引此句诗为证。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译》一九七九年十月版,则与一九五六年版相同,仍然注为:“‘彤管’是涂红的管子,未详何物,或许就是管笛的管。一说,彤管是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郭璞《游仙诗》:‘陵冈掇丹荑’,丹荑就是彤管。依此说,此章的彤管和下章的荑同指一  相似文献   

10.
《邶风·静女》是《诗经》中描写男女恋情很有特色的诗篇。这首诗描述结构完整,约会过程表现为"不见"而"思念"而"相见";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也因人而异,运用动作和心理的正面描写表现男子的性急多情,美丽深情的女子则通过借物喻人以侧面烘托,颇呈实虚相生之妙。整首诗表现了朴素健康的爱情观和对美的感悟,富于哲理的情思,至今读来仍然具有正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水汶 《天中学刊》2015,30(1):77-81
《执竞》是《诗经·周颂》中的一首祭祖诗。从诗歌文本及周初历史史实来看,《执竞》诗当为"三王并祭"之诗。其诗反映的祭礼,参证甲骨卜辞、金文,"禘"祭在周代当是祭祀先祖的礼仪,有独祭、合祭,其中便有"三王合祭"的祭礼,这与《诗经·周颂·执竞》内容相合。因此,综合诗歌文本、周初历史背景及禘祭礼仪考察,《诗经·周颂·执竞》当是反映"禘祭三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2.
刘静 《辅导员》2012,(Z2):54-55
以四言为主、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的《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自然成了中学语文教材青睐的选材对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便选了《诗经》中的《周南·关雎》和《秦风·蒹葭》,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则选了《卫风·氓》《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总共五首,有两首在初中,三首在高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材对学生所学习课文的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把握同类文本的不同侧重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好  相似文献   

13.
近来教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讲到《静女》一诗,觉得教材对诗中“城隅”一词的注释有些不妥。笔者不揣浅陋,书一得之见于后,求教于大方之家。王力《古代汉语》在《静女》一诗的注释中说:“城隅,指城上的角楼。”然而同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到“宫室”时却说:“先秦文献很少看见楼字。”“可能战国晚期出现了楼房。”那么《诗经》产生在什么时代呢?该书在介绍《诗经》时说;“《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  相似文献   

14.
周建成 《现代语文》2002,(10):23-24
《诗经·邶风·静女》现收入高中语文第三册,诗共三章,写热恋中的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写得质朴流畅,没有什么艰深语。不过,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兹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公之于众,或许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召南·驺虞》一诗本义的理解,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不论是"诗经汉学"、"诗经宋学"还是不带宗派门户偏见的"独立思考派",对《驺虞》诗旨的探讨都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诗》之为"诗"是因为它本身是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结合《驺虞》诗篇的情感基调、诗歌反映的时代文化内涵以及先民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来看,它应该是一首哀叹艰苦狩猎生活的诗。  相似文献   

16.
杨润兰 《西藏教育》2008,(11):41-41
《诗经·卫风·氓》这首现实主义的完美里巷情歌,长期以来,被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笔者在阅读教材时发现,对于诗中的一些词句的理解还有以下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7.
《诗经·秦风·无衣》一诗多年来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篇目,尽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现行教材中被删除,但我们在《诗经》选篇的教学中,仍少不了对这首诗进行学习.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每当和学生一起学习这首诗时,总被诗中那种昂扬向上、团结协作、相互友爱、百姓齐心、不怕困难、同仇敌忾的精神美质所感染,其在《诗经》三百首诗中独特的风格给人留下了久长的回味.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学的样式之一,诗歌能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语言精练形象性强,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收入古代诗歌计23篇,目录如下:《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相似文献   

19.
陈仅蔑弃以考据训诂解《诗》之法,倡导从《诗经》用韵入手,诵《诗》以会悟其情其趣。他认为,《诗经》是后世诗文用韵之祖,归纳剖析《诗经》用韵情况,并从用韵角度析论《诗经》中诗歌的章法结构及用韵造成的节奏之美、艺术特色。陈仅以韵诵《诗》,注目于"《诗》之为诗"的诗歌属性,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20.
简本《礼记·缁衣》"轻绝贫贱"章所提出的"好仁",今本《礼记·缁衣》变为"好贤"。这是社会观念变迁的一个表现。此章所引诗句中的"朋友"之意亦有概念的变化。西周时期的"朋友"指同族兄弟,而春秋战国时期则变为同志、同师者之称。"轻绝贫贱"章引诗虽然用了同一句诗,但此"朋友"非彼"朋友",在引诗者的心目中,其意义是不一样的。此章所引《诗》句对于研究《诗经·大雅·既醉》篇的主旨也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