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教学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的能力。在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中,教材从生活着手,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接着,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堂“做”数学的课。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双手通过操作和观察来“做”数学。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嘶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3.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人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平面图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请问:你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所乘坐的公共汽车是什么形状?你每天所面对的书本又是什么形状?当我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就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世界中。《图形的初步认识》的第一单元内容讲述的就是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初步知识,使同学们逐步认识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发展同学们的空间观念,学习此部分内容的关键在于抓住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5.
肖凤英 《湖北教育》2003,(11):37-38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的《认识平面图形》,学生课前的认知状况是:一部分学生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四种基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少数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稍逊,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不够清楚明了。  相似文献   

6.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内容领域"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部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7.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规定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它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安排《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自己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直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感受这些图形的一些简单特征。下面,谈谈我在学习这一单元内容时的体会与思考。一、教材理解人教版实验教材改变了先认识平面图形、后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体例,先认识物体(实物),后认识平面图形,体现了“由体到面”…  相似文献   

8.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开门篇,是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过渡与衔接,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桥梁与纽带,正如裴光亚老师所说“从三维空间开始,让学生感受一下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由立体到平面,因为三维空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是学生首先能感知到的,几何学习应该从直观感知开始”.  相似文献   

9.
《长方体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学好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本课知识点多,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突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相似文献   

11.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认识比例之前新增的内容。从这一单元来看.比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一方面能为学生直观地理解比例的意义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平面图形的测量(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单元空间与图形部分中关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第二课时。关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部分内容,教材共编写了四个例题。从纵向看,它们是按照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来编排的:从横向看,它们又都可以归结为图形特征的认识和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测量与计算两个方面的内容。这节课,学  相似文献   

13.
张洪江老师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比较成功地体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方向。《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深入学习立体图形的起始课。学生认识立体图形要比认识平面图形困难得多,张洪江老师是怎样上好这节课的呢?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长方体和正方体”属空间与图形部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关于立体图形的最基础知识,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概念。不可否认,计算教学是第一,二学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切忌将计算作为本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它们是认识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中考考查《图形认识初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图形认识”是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认识和几何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时代丰富的教学素材,通过平面与立体图形间转化与区别的分析,利用情境创设、巧设疑问、激发思维活跃度等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对“图形认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障学生数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完整性。本文将从教育现状、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等方面做出分析,并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图形认识”教学效果提供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标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和第二学段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表面积计算后,对立体图形的再一次认识,是学生数学思维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提升,是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等的重要基础。体积与容积,学生“熟悉”但并不“熟识”。  相似文献   

18.
探索梯形     
严雪 《考试周刊》2013,(71):75-75
一、内容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在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征认识的基础之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梯形的学习与其他的平面图形不同之处在于,其他平面图形是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而梯形学生则是初次接触。  相似文献   

19.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平面图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教学目标: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  相似文献   

20.
[本章知识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知识,教科书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