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表达不重要,天天练发音也没必要,甚至认为播音、主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节目主持人只能来自优秀的记者和编辑.这种观点是将有声语言当做了“思维的附属品”,对有声语言创作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事实上无论一个播音员、主持人主持什么节目,运用了哪些技巧,能力有多强、素质有多高、思维品质有多好,最终呈现给受众的都要落实到有声语言的表现上,没有语言表达,思维也没有实际的意义.中国播音学的奠基人张颂教授不断强调“语言功力”的重要性,并指出:语言功力并非只是“语言”的功力,它包括运用语言所必须的功底,和运用语言所涵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馆员与读者--现代图书馆事业的两大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读者被认为是图书馆工作的“上帝”和主体,从图书馆事业的目的和宗旨来说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近年来,在图书馆界时髦着这样一种观点:馆员才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和核心,离开了馆员,图书馆工作将陷于瘫痪和停滞,作为“上帝”的读者也将不复存在。上述两种观点相互对立,各有道理。文章试从馆员、读者在图书馆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工作的现状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表明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苏联著名记者波列伏依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工作者,那他的生命就不是以年计算,也不是以10年计算,而是以通讯报道来计算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其中那些最有意义的、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就成为他一生的里程碑。”尽可能多写一些“最有意义的、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是每一个有追求的记者心底的愿望。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勤奋,二是多求异少求同。作为一名记者,勤奋应不难做到。但在勤奋工作的同时,也要讲求方式方法,否则,“药不对症使船装”,越勤奋,生产的信息垃圾越多,于己于社会均无益。多求异少求同,也许可以算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所谓立愈,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自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主题。 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立意便是文章的“灵魂”了。一个人要只有骨肉、四肢发达,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岂不成了一个毫无智能的“躯壳”!一箱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效果的好坏,其决定因索和衍量的关性,主要取决于立意。 “立意”既然如此重要,所以古人一向主张“意在笔先”,这样写起来才能心有“主…  相似文献   

5.
评论的力度     
新闻评论,特别是作为报纸的“旗帜”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在观点正确、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论述还必须有力度。我们有时说一篇评论分量不足,并不是因为它的观点不正确,而是它的论述过于空泛,缺乏深度,缺乏力度。这样的评论就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难以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评论是发挥党报指导性功能的最重要的手段,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论述缺乏力度,话说不到位,“旗帜”就很难鲜明得起来。增强力度是提高评论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增强评论的力度?我想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洞实现实的能力。一篇评论有没有…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理念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文章提出了“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和“以人为本、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并阐述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在我眼里,理论文章总是和一些高深莫测的“大家”联系在一起的,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关系不紧,所以,以前也不怎么关注这块领域,更不用说写作了。可是没想到,实习时我恰恰分在了理论部。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拉近了我与理论文章的距离,并对它有了新的认识。我体会到,理论文章和新闻报道有很多相似之处,学习理论文章对提高通讯员分析问题、锤炼语言等能力大有帮助。三个“并非”理论文章的采选并非不关注基层报道员。以前总听说理论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大学教授、研究室研究员和军师以上领导干部,最低的也是团级领导,但这段时间从来…  相似文献   

8.
“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这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多次讲话,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对中国和前苏联、东欧新闻界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结合对1989年的北京政治风波和近年来新闻界的一些错误观点与倾向的分析,文章指出:舆论导向的错误,盖源于理论导向的错误。进入90年代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新闻理论观点已得到遏制,但从深层次看,一些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淡化党性,在党性与人民性问题上宣传二元论;鼓吹舆论多元化,非党报可与党的政策不一致;不讲党性,不讲“政治家办报”,而讲“新闻是商品”,“读者(听观众)是上帝”;反对把哲学概念引进新闻学;不同意新闻要把握“本质真实”、“总体真实”……。文章强调正确的舆论导向来自正确的理论导向,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9.
确立文章主题的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司有和主题是文章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和见解。要写文章,就必须先确立主题。1.归纳综合法确立主题在研究工作获得若干个结果时,采用这个方法。当这若干个结果可以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归纳出一个新的正确判断时,就以此判断作为文章...  相似文献   

10.
在文坛、报界,文章剽窃向来为人所憎恶,也在打击、治理之列。但“创意剽窃”这一现象却未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在看法上也许人们见仁见智,致使“创意剽窃”现象越来越严重。 我在长期的读报与集报中,经常发现一些文章题目十分相似,语言相近,甚至题目完全一样,而语言却不一样,特别是在言论、杂谈、杂志这些题材中,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这一现象说明“创意剽窃”确实存在。 所谓“创意剽窃”,就是某一作者的一个“思维创意”,“文章题目创意”,甚至文章名字被多人采用,不但文名相似,文章里头内容以至情节也很相似,只是在文…  相似文献   

11.
“文责自负”与“文责共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责”应该“自负”还是应该“共负” ?这一问题在编辑出版界曾经有过争论。《“文责自负”质疑》一文 (见《中国出版》 1995年第 12期 )的作者主张“文责”应该“共负”,我读后感到作者提出的观点有新意,颇能引发人作进一步的思考。   该文阐述道:“‘文责’到底谁负 ?文章发表后,一旦产生负面效应,文责问题就相伴而生。要追究责任,出版社编辑部自然首当其冲。显然,‘文责’首先要由出版者负。当然,作为文章的创作者,对文章的内容是要负责的。因此,文稿一旦发表,就拥有了社会属性,作者和出版者之间就构成了命运共同体,风…  相似文献   

12.
“文责自负”与“文责共负”矛盾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责”应该“自负”还是应该“共负”?这一问题在编辑出版界曾经有过争论。《“文责自负”质疑》一文(见《中国出版》1995年第12期)的作者主张“文责”应该“共负”,我读后感到作者提出的观点有新意,颇能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该文阐述道:“‘文责’到底谁负?文章发表后,一旦产生负面效应,文责问题就相伴而生。要追究责任,出版社编辑部自然首当其冲。显然,‘文责’首先要由出版者负。当然,作为文章的创作者,对文章的内容是要负责的。因此,文稿一旦发表,就拥有了社会属性,作者和出版者之间就构成了命运共同体,风险共担。由此,应…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要求“正确地使用语言”,做到“既要讲文明,又要讲规范”,指出决不能“听任语言混乱的现象存在而不予纠正”。这是值得高兴的。这篇社论,观点明确,语言健康,但有三处败笔。其一:“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把‘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列为罪状之一,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号召全党同志用很大的气力学习语言。”这句话,主谓失调。在语义上,主语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可是在结构上,主语却是“文章《反对党八股》”,即:“文章《反对党八股》把……列为……”;“文章《反对党八股》进行……批评”;“文章《反对党八股》号召……”。用“文章《反对党八股》”作“列为”、“进行”和“号召”等动词谓语的主语,这在语义或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结构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这一词组中之“的”字用得不当。用了这个“的”字,“毛泽东同志当时写”这一主谓词组便成了“文章《反对党八股》”的修饰语,修饰语中的“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4.
地方农民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最适宜?有人认为:地方农民报是给农民看的,在语言上“纯方言”化能给人以亲近感,而且可显得朴实,因而主张愈“土”愈好。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语言大众化才是地方农民报应当努力的方向,只有语言大众化,才能适应复杂庞大的读者群,而“纯方言”化恰恰只是迎合了占很小比例的一些读者。我觉得有的农民报在文章语言使用方面,过分追求“土”,从而使报纸显得有些粗俗了。  相似文献   

15.
四、理直辞达。新闻的倾向性要求消息不能只是客观地堆积事实,而是要通过报道事实告诉受众一定的道理。“事实说话”是新闻体裁的基本风格之一。这“说话”便是作者在消息中要告诉受众的道理。理直,是道理要正确合理,不是歪道理、错道理,这要求作者立场坚定、观点正确。辞达,就是要把事理表达得清楚明白,不隐晦曲折,不艰涩难懂,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这要求作者按照语言规律写作,语法正确,修辞讲究。毛泽东同志写的消息,以及历年获奖消息,一般都具有理直辞达的风格。理直、辞达是紧密联系而又互为条件的。一般说  相似文献   

16.
化兵 《出版参考》2007,(7S):I0001-I0001
信息大潮来袭,连方程式、药方等都进了数据库,“0”、“1”成为这个世界的通行语言。数字化时代,出版是不是“茅屋产业”?本刊专栏作者江红辉开始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并提出从理论上讲作者自己可以做出版,而且做起来一点都不难,实际上最大的挑战是在分销,怎么样才能让零售商来销售自己的图书。  相似文献   

17.
八月热帖     
殷秦 《网络传播》2006,(9):74-75
“公生明、廉生威。”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民公仆,在新的形势下,肩负着治党理国的重大历史使命,就必须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操守观。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心”,慎言、慎行、慎友,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始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你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才能被人民称作是好官,视为“青天”。  相似文献   

18.
其次,谈谈语法修养问题。 什么是语法?语法就是联词成句的规律。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语法,没有语法就不成其为语言,我们所使用的现代汉语也是如此。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重视学习语法,按照语法规律来写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便于读者理解,宣传的观点才易于为读者所接受,才能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有的同志,平时不注意学习语法,按语法规律写作,提笔为文草率从事,病句多,往往词不达意。事实证明,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在写作实践中就难免出语法错误。作为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向人民群众作宣传的重担,广大读者对新闻工作者的期望是很高的,人们常把报纸上刊登的文章作为引用的根据。可见,采编人员写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写文章每字每句都必须严肃对待。叶圣陶先生早在50年代曾谆谆告诫我们:“新闻工作对人民影响很大,最好能够做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恰当,都有力量。”这是何等语重心长的教诲。  相似文献   

19.
以文字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同时做到两点,文章才是真切的、活生生的: 一,作者的写作活动,首先是作者的真实心理活动;二,描写他人,刻画他人,首先是体察该人的真实思想、真实行为。 有一个常用词,叫作“真实”。以此要求作者,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描绘,就是要写得真实。有人问:在写作上什么最难?回答是:写像了最难,写真实了最难。“真”与“实”不是同一个概念。写“真”了,难;写“实”了,尤其难。“真”是指外观上的“大概齐”准确;“实”则是指内在的、精微的准确。…  相似文献   

20.
同样一件事的描写中,作者使用的词汇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就能反映出作者的爱憎和观点。但在一些文章和影视节目中还是经常发生一些语词褒贬义使用不正确的问题。现举例如下:一、1999年北京一家报纸,在报道“东史郎事件”时,曾把东史郎在《阵中日记》中的那个屠杀中国人的桥本光治称为东史郎的“战友”。这个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今日的日本右翼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