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伟 《科学文化评论》2011,8(1):123-126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不言”、“不议”、“不说”表达了一种崇尚沉默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人》2011,(5):53-53
内容: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  相似文献   

3.
如果用百度搜索“大道至简”这个词,可以发现很多关于“大道至简”的条目.有些条目说“大道至简”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经仔细查证,我发现《道德经》里并没有“大道至简”这几个字.其实“大道至简”是后人根据老子的哲学思想总结出来的,意思是“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同样,“大美天成”也不是庄子的原话,是后人从庄子的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中引伸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学术之道可以有多种理解, 韩非释:“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庄子则称:“行于万物者,道也。”并进一步阐述为“道,覆载万物者也, 洋洋乎大哉!”梁启超曾论到:“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国内在绝大多数有关这个话题的中文文献中,经常处于一种初期的、感想式的讨论,而缺少对于科学美学这一交叉领域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近来,吉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大美译丛》(刘兵主编)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套引进国外科学美学研究成果的丛书的取名,来自《庄子?知北游》中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说,宗旨是要弘扬“自然之美、科学之美”。在其第一批选题中,包括了《生命的曲线》、《美与科学革命》《心灵的标符── 音乐和数学…  相似文献   

6.
<正>抬头望,星空总是静谧深邃又复杂多变,其中既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开阔,亦含“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柔美沉醉,还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情丝期盼……但若要厘清星芒之间暗含的理学规律,将思想的边界延伸至远方,还要依靠“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的物理学。物理学当然是美的,它熠熠生辉地闪耀在对原初想法的锻造中。身处其中的人越是向前触及科学的前沿,接近人类认知能够抵达的边界,越会觉得自己眼前风光旖旎,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7.
中医自古虽有三才之名,却并未阐明三才的确切概念和定义,也没有说明三才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除方剂中有三才汤、三才封髓丹和针灸中有天、人、地三才针法等少数几处利用其外在形式外,并没有三才说的真实内容。其实,笔者通过探究三才的相互关系,发现三才说既是人体各单元的结构关系学,又是人体内外诸气的辈分关系学。《鶡冠子·泰录》说:“天地成于元气”,《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阴阳离合论》又说:“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就是说,天、地、人和万物这三才都是元气的产物,元气是第一代,天地是第二代,人和万物…  相似文献   

8.
道本无言,能言者即非道。故孟子云:难言也。今以难言而强言之,惟道本无也。无者天地之源,万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损坏,道乃永存。笔者认为,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非笔墨所能描述,但不说吧,人们就更无法了解,真是难言也。总之,太极拳与道是密不可分的,道是太极拳的体,太极拳是道之用。体离不开用(离开用就显不出体),用离不开体(离开体就缺乏了生机和活力),太极拳源于道,最终还复归于道。习练太极拳的真实目的应该是达到精神上的升华,感悟宇宙、人生之真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亦就是归于无极,合于道也。  相似文献   

9.
病因: 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 天地交万物生,人与天地相同。 这两句话是我论述本文的主题思想。 比方说,人体是个小天地,它也有太阳(命门之火),有大气层(元气),有雨露(血、津液),有禾苗(细胞)。血在脾的统帅下(如调度),津液在元气推动下(如电力),通过人体三关(尾闾关、辘辘关、玉枕关),在人体中往来循环升降不已;它灌注着皮毛,充实着腠里,如同滋润着大地的禾苗一样,在“生气之源,呼接於天,吸接於  相似文献   

10.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古人将天地并称,有“天公地母”之谓,认为“天地媾精,化生万物”。不单神圣的“天公”能够创生出神奇的生物,“地母”同样具有这样的伟力。  相似文献   

11.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说,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天人合一”观是中医独有的理论,即把人和宇宙合起来统一探索它们的共性,通过研究自然环境的变化来指导中医临床的诊治。一、“天人合一”观的理论根据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万物之生长、发展、运动、变化,都是气的作用。人之所以有生命活动,同样也是由于气的活动而维持的。宇宙形成之际,一气分阴阳,清阳上升则为天,浊气下降则为地。天在上,地在下,人生活于中间。人生来就禀受了天地之性,从而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与天地相通。《黄帝内经》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  相似文献   

12.
与敏感握手     
“ 敏 感 点 ”是 现 今 出 现 频 率 比较 高 的 一个 关 键 词 。一 提 到“敏 感点 ”,交 谈 便 戛然 而 止 。“ 敏 感 点 ”成 了“无可 奉告”的遁 词,成 了雷 区、禁区 的同 义语。 “ 敏感 点 ”,说白 了无 非 是理 论的 难 点 ,或 者 是 学术 上 有  争 议的 问 题,或 者 是有 权威 人 士表 过什 么 态的 问 题 。这 类 敏感 话题议 不得 吗?不见 得!敏 感之所 以被 称做“敏感 ”,是因为 社会 正 在从 多角 度 对理 论发 出 呼唤 。可 见 ,敏 感 是产 生 新观 点的沃 土。“敏 感点”恰 恰是理 论界 大有作 为的 领域。敏感也 …  相似文献   

13.
赵霞  吕明慧 《科教文汇》2008,(20):145-145
物质世界的真与美从来都是统一的,物理学家往往借助美来认识世界、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有学者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成就的大小,事实上就是它的美学价值的大小。”美学因素不仅仅存在于物理学理论创立的原动力之中,还渗透于其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之中。杨振宁在《美和理论物理》一文中提出,物理学具有“物理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也有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样统一美”、“和谐奇异美”、“简洁明快美”。  相似文献   

14.
夺天地之造化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学工业造出了许多自然界本来没有的物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古人所梦想的“夺天地之造化”。然而这门学科发展之初也曾经历了一个幼稚的阶段——“化学的原始形态”的炼丹术。我国唐代陈少微《九还金丹妙诀》所载的“销汞法”(用汞和硫磺制丹砂),已经相当精确细致,其中详细记录了汞和硫的比例、加热的火候以及操作程序,最后达到“化为紫砂,分毫无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西方性混乱,举世瞩目。究其原因,十分复杂。在考察这一历史现象时,我们发现:在即使通过所谓“民主”选举产生的在政客中,也不乏风流成性者,这或许可用一句中国老话作为西方性混乱的注脚:“上梁不正下梁歪”。(本文引自即将出版的《西方性混乱透视》一书,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分院研究员储兆瑞编著。) 月收情书四万封的墨索里尼西方国家的首脑有不少人有情妇,这是举世皆知的事实。这里不说凯·萨默默斯比所写的《美国总统,我的情人》,这里的总统是指艾森豪威尔,也不说肯尼  相似文献   

16.
日本神话"天照大神"形象的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照大神”在日本神话中君临高天原,统领众神,是神话史上罕见的女性太阳神,又是日本皇室的皇祖神。这样一位女神形象非常特殊,极具日本特色。她对中国读者来说是相对陌生的。通过对她特殊形象的分析,我们能进一步接近这位女神,也更了解产生她、孕育她的日本文化。一、天照大神所体现出的母性原理无论是在《古事记》还是在《日本书纪》,都把天照大神尊崇为“日神”,也即是太阳神。光芒万丈,普照万物,代表着生命之源和至高无上的天地秩序。各国神话中不乏太阳神的影子,我们最耳熟能详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中国神话中的十日传说、…  相似文献   

17.
清明,本是季春时节的一个节令,传统的24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所谓“清明”,意思即指此时自然万物皆呈“清新明洁”之貌。这时节,气候温暖,雨水充沛,万物复苏发育,大自然一派  相似文献   

18.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周易》)。两仪者阴阳两性也。从未分化的“太极”状态,到阴阳两性的分化是一个进化过程。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文化中都有阴阳两性的概念,万物都有两性之分;月亮属阴,太阳属阳;水是阴,火是阳。非生命之物的两性区分只是一种观念,生命的两性区分却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9.
说“吹”     
<正> “吹!”古已有之,但追溯“吹”之本源,并无贬义。如《庄子·齐物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意即风吹所至,及于万物。后来其义渐变,如杜甫诗:“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这里的“吹嘘”,也不过是替人说好话,帮人宣扬而已。至于“吹牛”那是现代一些人的发明和专利。 试看今日之环宇,“吹”风甚盛,科技界也不例外。细绎“吹”者动机,各有不同;若归其类,则大致有  相似文献   

20.
老子在《道德经》中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