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陆启威 《云南教育》2002,(28):37-38
所谓兴奋点,是指学生情感反应最激烈,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心理活动。一般说来,当教学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学生的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便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情进行学习和思考,并将体验到创造的愉悦与激动。一、以“扣人心弦”的悬念捕捉兴奋点悬念指人们急切期待认识某事物的心理状态,它使兴趣不断向前延伸。研究表明:这种“悬念”将集中演化成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和广泛参与,于平淡处起波澜,使学生进入“心求而未得”的境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  相似文献   

2.
“悬念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付玉兰(临沂第十中学)兴趣源于“疑而生趣”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悬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过程成为渴求知识,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意向活动.悬念的设置,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来实现,也...  相似文献   

3.
教学悬念,就是教师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根据所授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目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从而激发兴趣,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之思维处于“活化”状态,然后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去追根寻源,进行探索,动脑动手发现规律,汲取知识.悬念的设置是一种教学艺术,它需要老师灵活多变不断创新,实验、模型、图片、板书、幻灯、录像、电影、故事、谜语、古诗、新闻、矿物、标本及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和自然现象,甚至气球、纸片等都能…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讲课的“开头语”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开头语”。并且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计。下面我想从语文教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对八种“开头语”的方式作一初步探讨。一、设置悬念式悬念能使人们产生一种想要了解事件发展或人物命运的迫切心情,它使人们急于想了解事情的结果,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这种心理状态在中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讲课的开  相似文献   

5.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山东省临沭县临沭镇第一小学刘桂云“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由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不应是“全息”,而应巧设空白,构成数学教学中的空白艺术,以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双边活动有机地协调进行.1.巧设悬念,布下空白悬念在心理上是指人对所学(或所见、所看)对象困惑不解而产…  相似文献   

7.
悬念用于生物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应用悬念的:一、如何播下悬念在教学中,先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结论或某一个突出的片断交待出来,让学生产生穷根究底的愿望,播下悬念的种子。例如:在讲“血型和输血”一部分内容时.借用了这样一个悬念:“在十九世纪时,医生们为伤员输血开始时竟获得I意外的成功。可当他们喜出望外如法为其它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这一事实令医生们大惑不解。为什么有的伤员输血后救了命,而有的却送了命?”这几句话就…  相似文献   

8.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而感到不满足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丰富想像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几种“悬念”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悬念是未知通向已知的一道神奇的“门”,打开这道“门”,豁然开朗,“门”未开时,扑朔迷离,使人急切想知道。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如能巧妙设立悬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国电影《滑动门》,是一部典型的解构叙事又叙述着充满悬念结局的佳作,它使我们每个人感同身受地发现自己心中的“滑动门”。王坚同志将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解构对象,为教学互动设计出一个个鲜活的、同样充满悬念的“滑动门”,促进学生思索、选择、判断、体验,促使教师成长教学理念、智慧引导选择、关照生命发展,从而实现师生生命轨迹在课堂相遇,开启思想品德思辨人生。  相似文献   

11.
一、何谓悬念 悬念有两解,一是挂念;二是欣赏戏曲、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众所周知,优秀的文艺作品,作者会设置许多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读者爱不释手,热切关注后事如何;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12.
青鸟  天天 《高中生》2014,(1):8-9
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问,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使读者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3.
纪雪珍 《农村教育》2002,(10):64-64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知不满足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4.
激趣三法     
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精心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则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急切期待学会、掌握的状态,教师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下传道授业,就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蒸发》一课时.可这样设置悬念:教师用刷子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一个大“水”字,然后组织学生观察“水”字有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5.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能完成或者不满足而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  相似文献   

16.
略谈悬念     
悬念,古典小说称之为“扣子”或“关子”,是一种在情节发展的开端或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以不断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切关注的心理状态的手法。叙事类文学作品,常常会有悬念出现,认识了解这种技法对提高鉴赏能力无疑是有益的。下面谈五点对悬念技巧应有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17.
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提高.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在物理学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激励性教育,发现激励性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之中,教与学将是一片阳光明媚.激励性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李杰 《中学理科》2007,(3):54-54
《物理课程标准》中谈到物理课程的目标是要:“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便是巧设悬念,引发质疑.悬念的设置,能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些疑问,生出诸多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十足地积极去思考,去探索.特别是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教学效果会更佳.那么如何让学生紧跟着你的“悬念”走呢?  相似文献   

19.
记得小时候听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常常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我国古典章回小说里经常被用到,称之为“悬念”设置。《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教授把讲座当作电视剧来设计.以悬念作牵引.同样吸引了“易粉”们的注意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20.
说“设疑”     
为了使课上得具体生动、妙趣横生,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设疑”。所谓“设疑”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人为地设置“疑点”。“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回答。而是设法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