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跨世纪的哲学主题──谈和谐与和谐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本世纪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和谐或矛盾的分析,认为和谐是下个世纪哲学和人类智慧关心的主题。在世纪之交人们应该由本世纪的征服控制性思维方式转变为和谐思维方式。和谐思维方式是以追求“对立面统一”和“往返流动”、“融合”为价值目标的思维;是系统的、美的和实践性的思维。下个世纪人们只有用这种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斗争思维方式,一种是和谐思维方式,它们产生和发展各有其不同的条件和背景。从斗争哲学到和谐思维的转变,不仅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缘由和发展路径,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思维的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解读--一个思维方式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性思维、人本思维、整体思维、和谐思维经过创造性诠释与现代转换,可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资源。即以感性思维“中和”理性主义,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以主体、人本思维倡导人的全面发展;以整体思维观照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和谐思维寻求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融会古今、辩证扬弃、东西互补、吸纳和超越后现代,把传统思维方式转化为可资当代社会发展利用的精神资源,真正实现发展的科学性、全面性、人本性、和谐性。  相似文献   

4.
和谐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中国的文化精神。在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之后,和谐价值观所包蕴的和谐思维凸现了整体、辩证、对话、融通、公正和人文等诸多特征,它们为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打开了新颖的却又是历史的视窗。素质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用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采构建素质教育的文化理念与行为路径。  相似文献   

5.
和谐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中国的文化精神。在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之后,和谐价值观所包蕴的和谐思维凸现了整体、辩证、对话、融通、公正和人文等诸多特征,它们为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打开了新颖的却又是历史的视窗。素质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用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构建素质教育的文化理念与行为路径。  相似文献   

6.
汪薇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39-40
和谐社会的构建依赖于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和谐社会理论的精髓则是和谐思维方式。因此剖析和谐思维方式的内涵,探讨和谐思维方式培养途径有着重要意义。只有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前提,以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为基础,同时立足社会层面不断反思,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正确思维方式,即真正的和谐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和谐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身和谐。矛盾主要是指辩证思维下的矛盾,即对立统一。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达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在实践中正确地处理这几对关系中的矛盾,使之成为相互促进的关系,推动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思维方式是一定文化的特质,是一定文化之所以成为该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和谐价值的追求,就应该了解为什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和谐价值的追求是那么恒久。决定这一点的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即讲求一元、天人合一、注重整体、追求和谐的独特思想;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尤为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人与国之间关系的和谐,由此衍生出独特的中华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9.
系统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从整体出发,处理好系统内部各要素,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是理论性、认识性的问题,更是价值观念、发展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转变的问题。和谐社会的价值哲学基础是"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和思维观。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资源的科学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在经济发展上以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等等。而要全面处理好这些问题,必须用多维性系统思维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10.
曾令华 《教育与职业》2008,(14):184-185
和谐思维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谐思维方法是认识人类社会实践包括教育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具有鲜明特点和规律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准确分析判断形势,正确理解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