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术报》2002年3月16日17版《毛主席生活专用瓷交接仪式暨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一文称:“这批主席用瓷,共计近600余件”。这句话让人不解:“600”的前面是“近”,后面是“余”,究竟是“不足600”,还是“600有余”? 查《现代汉语词典》得知,“近”有4解,都与“远”相对。在这里应作“接近”解。但无论怎样“相近”,毕竟还没有达到“相等”的  相似文献   

2.
在人民日报重新提出“刹住长风”的时候,我们想借贵刊一角,赞一赞广播新闻上“短”风范例:《江苏快讯》。《江苏快讯》,是今年6月1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新节目。问世时间虽短,却受到听众的普遍重视和欢迎。我们这里不少人听《江苏快讯》已成“瘾”,迟睡觉,少休息可以,不听《江苏快讯》,象丢  相似文献   

3.
漫谈"现行档案"、"档案产业"等档案专业用语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了《档案学研究》2003年第5期晋平的《不应否认“现行档案”的存在———兼与吴品才同志商榷》后,觉得我日常使用的一些专业用语,如“现行档案”、“实物档案”、“文书档案”、“档案产业”等,是否合适,是需要斟酌一下的。这里谈谈我的认识。建议将“现行档案”改称“现时档案”吴品才在《档案学研究》2003年第2期的文章中说“现行档案”概念从根本上说是不应该存在的,而晋平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现行档案”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从《档案法》第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将档案定位为“…  相似文献   

4.
工人日报2005年10月9日《北京有一个温暖的家》一文,第一段第四行“首善之都”一词,从字面意思理解语意重复。经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工具书,发现它们里面都没有“首善之都”这样的说法。《辞海》对“首善”的解释为:《汉书·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意谓实施教化自京师开始,京师为四方的模范。后因此称京师为首善之区《。现代汉语词不达意典》中“首善之区”词条的解释是“首都”之意。显然,文中“首善之都”是误用,正确的用法应是“首善之区”,这里的“区”,不是行政区划的某个区,而是指“地域”、“…  相似文献   

5.
石美 《今传媒》2003,(2):55
感谢《华商报》于2002年12月5日的“报刊浏览”版上转载了署名“中新”的文章:《美国青年掀起婚前禁欲风》。文章说:“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报道,美国社会近年来正兴起一股婚前禁欲风,誓言婚后才开始性生活的少男少女越来越多;美国总统布什甚至想把节欲的价值观推销到全球各地,美政府计划把补助各界宣传禁欲的经费提高三分之一到1.35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胡根喜 《传媒》2002,(3):41-42
老上海的大报,有《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的“报界四大金刚”之说。可是,在旧上海更能迎合市民趣味的,却是一些充斥街头巷尾,令男女老幼爱不释手的,却是那些以市井风惰、各界名人的趣事轶闻、连载小说、随笔杂谈为主要内容的小报。其中,在市民中影响比较大的,当数《晶报》、《金刚钻》、《罗宾汉》、《福尔摩斯》,人们也把它们归在一起,称之为上海滩报界“四小金刚”。  相似文献   

7.
李敬泽 《传媒》2002,(11):47-48
张懿翎写《把绵羊和山羊分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我想她是被语言的快感支配着,紧锣密鼓、急管繁弦,昆山玉碎凤凰叫、大珠小珠落玉盘,是数来宝是Rap,是羚羊疯马般的速度。 汉语中的“快感”、“快乐”都要求“快”,要快啊,人被某种内心的声音催促,如电如风。“快”将挟来千变万化、汹涌奔腾的世界,一日  相似文献   

8.
“连篇累牍”这个成语常被人误用,错就错在褒贬不分。例如:“在我国重要经济类报刊如《中国经济时报》……上揭露上市公司和金融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的报道真可谓连篇累牍、屡见不鲜”(《吴敬琏:股市不能太“黑”》,《南方周末》2000年11月2日第1版)。 笔者以为,这里的“连篇累牍”属误用。 “连篇累牍”亦作“累牍连篇”。此中“篇”,是指古代把写有诗文的竹简用绳子或皮条连在一起,“牍”,则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狭长木板。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知晓,  相似文献   

9.
纵览全国各类报纸,不难发现,我们的一些记者、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有着爱唱“流行曲”的嗜好。这里的“流行曲”包括两层含义。 狭义上的“流行曲”,指流行歌曲的唱词。这不,电视剧《水浒传》的《好汉歌》刚开始流传,《风风火火闯九洲》、《风风火火闯世界》、《风风火火闯市场》、《风风火火闯××》的标题就风靡全国的大报小报,真有一种“风  相似文献   

10.
焦霓 《新闻知识》2004,(3):58-58
我写过1篇小《永远何其多》,讲作和报、刊、台用“永远”做题太多,发表在2002年8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上。但当时我并没分析哪个梨子酸,哪个梨子不酸。结果到羊年“风”仍未止,只好再次给“永远”号号脉,扎扎银针。  相似文献   

11.
贾甲 《今传媒》2006,(10):9
近来,网络上以歪曲红色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且越来越离谱,成了十足的“恶作剧”,令人反胃和气愤。“恶搞”到底恶在何处?这里试析一、二。“恶搞”亵渎历史。红色经典记录的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弘扬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人们记忆中的一  相似文献   

12.
2002年7月18日《今晚报》3版《杨三姐“告状”到津》文中说:“剧中,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担纲重要角色。”这里的“担纲重要角色”值得商榷。 “担纲”是文化娱乐界近年出现的新词。“纲”的本义是提网的总绳,后多用于比喻,如“纲目”、“提纲挈领”。“纲”指主要的、关键的东西;“担纲”即指担任重要角色或  相似文献   

13.
"新闻线人"黄兴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多岁的老黄,是个地道的成都市民。精悍利索,衣着整洁,说话快且嗓门大,脑瓜灵活。一看就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果然如此——“管闲事”初尝做“线人”甜头在亲戚朋友和同事的眼中,老黄是个管得宽的热心人。用成都话说叫“十处打锣他九处在场”。那里发生了什么事,他不仅爱凑热闹,还喜欢当“包打听”。1991年的一天,他骑车去看父母。路经一心桥横街时,见这里街道污泥淖水、坑坑洼洼、还没路灯,行人路过这里是怨声载道,自己也曾摔过跤。这次他不能熟视无睹了,一时热血挥笔写了一篇情况反映投给《成都晚报》,没想到很快就变…  相似文献   

14.
周杰伦的《龙拳》因一年一度的除夕盛宴被再度炒得沸沸扬扬,在百事公司推出的这个产品宣传广告“龙拳篇”的MTV中,大量运用了中国功夫、武馆、龙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但整个MTV的拍摄手法和周杰伦的打扮又极具日本漫画风格。在这里,“龙”和“拳”都被现代都市流行文化加以包装改造、重新演绎了。在这里,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坐拥“图”书之城甲方同类题材的书,前几年,重庆出版社出过“世界名画家画风”丛书,曾经很抢手。“画凤”系列图多。文字太少,北京外文出版社与台湾光复书局合作出版有《家庭艺术馆典藏系列──世界名画与巨匠》丛书,文字品评很到位,但图画略少。河北教育出版社的《...  相似文献   

16.
仁义 《传媒》2002,(4):1
“载”为“下载”,“栽”为“栽下”。 这里的意思是说,有的报纸因为随意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栽了跟头。 其实,互联网是个好东西。一点击,东西南北、世界各地的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等信息,尽收眼底。而且容量大、时效快,令人目不暇接。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社会生活,对出版传媒,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说“快”     
当由衷地感到欢畅兴奋的时候,古人常提到一个“快”字。如宋玉的“快哉此风”,如李贺的“青钱白壁买无端,丈夫快意方为欢”,如金人瑞(圣叹)在《西厢记》评点中的三十六则“不亦快哉”,“快”之一字自始至终具有一种极其丰富而又直观明了的内涵。这在明末清初的小品杂俎、书信尺牍以及小说戏曲的评点文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快”之一词不仅用来吐露某种衷怀,如“快何如之”、“大呼快快”、  相似文献   

18.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人家反而不相信,甚至还会心生厌恶。这里仅举一例。3月12日,某报刊登一则某县农民传唱《千字歌》的短消息,引起了我的兴趣。何为《千字歌》?什么样的《千字  相似文献   

19.
赵鹏 《现代传播》2001,(1):110-111
近年来,大陆历史题材电视剧掀起一股“戏说”风,始作俑者大概是《戏说乾隆》(严格说是合拍片),市场反响热烈,竟一连拍了三部,一百多集。后来又涌出《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也拍了三部)、《还珠格格》(第一部,第二部)、《快嘴李翠莲》、《皇嫂田桂花》等,这些“旧瓶装新酒”的“戏说剧”以其浓重的市井气息,诙谐甚至还有少许幽默赢得老百姓的喜爱,成为电视市场大卖点,大牌电视剧导演趋之若骛。这类风格历史剧快要成为大陆历史剧的主流了,而那些源于历史,力求“原汁原味”地还原历史的电视剧,虽然也有《雍正王朝…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杂志2006年2月号上刊发李磊明写的有关省级卫视特色频道建设的文章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一部《霍元甲》,一部《编辑部的故事》,就能造成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在这里“万人空巷”成语的使用很不恰当。成语“万人空巷”是指为了庆祝或欢迎,人们从家巷中出来了,是形容家家户户的人都到大街上或指定场所欢庆的盛况。可是李磊明的文章是电视节目好,吸引人们都回家收看,巷子没人了。这种情况用“万人空巷”成语来形容显然是不妥的。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很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成语使用得当,会使文章简洁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