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信息资源日益重要的今天,人们对信息公平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公平和信息分配的不均衡,导致数字鸿沟现象的产生。文章从信息公平的含义入手,提出数字鸿沟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公平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实现信息公平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数字鸿沟的本质是经济鸿沟,是传统经济增长不均衡问题在信息时代的延伸和加剧。我国图书馆界应对数字鸿沟面临着种种困境,却仍能发挥其信息交换的枢纽作用,然此作用亦不宜过分夸大。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是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是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浅谈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新时期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的发展变化,图书馆馆员队伍现状,提出了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研究了数字环境下加强馆员队伍建设的对策,从而推进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数字鸿沟,是不同国家、地区差异而造成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象,它已成为一个危及社会的重大问题.应采取扩大招生,构筑图书馆和谐的网络环境等措施,来消除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6.
开架阅览就是方便读者,是现代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一种管理方式,也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种趋势,它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宗旨.其目的在弘扬图书馆精神,倡导以人为本,消除"数字鸿沟",关心弱者、走近平民、创新服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研究的重要课题,并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会.对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帮助高校图书馆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字鸿沟是基础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视野中“数字鸿沟”的概念、特征以及成因的解读,探讨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数字鸿沟的因素,澄清“数字鸿沟”的概念,分析其发展阶段和成因,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试论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历史时期,数字图书馆建设已是高等院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为顺利完成新时期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工作,我们就要明确认识新时期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变化,分析图书馆馆员队伍现状,认清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研究数字环境下加强馆员队伍建设的对策,推进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面对数字鸿沟,西部高校建设数字图书馆应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信息机会公平.文章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水平和专业人力资源建设三方面阐述了此问题.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被列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程,其中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建设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城乡差距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在城市的优先发展更扩大了城乡"数字鸿沟",并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这样的形势下应加快新媒体在农村的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城乡数字鸿沟与农村信息扶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城乡数字鸿沟已成为我国的一种新的贫富差距,其形势的严峻性突显了农村信息扶贫的必要性。本文研究了我国农村数字鸿沟问题的现状,分析了缩小数字鸿沟、开展农村信息扶贫的紧迫性,重点探讨了如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开展农村信息扶贫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文章探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传播业和社会运作机制带来的深刻影响,梳理了数字化时代的新闻采编方式的变化和公共协商机制的变迁,深刻反思了技术决定论的思维模式,指出公信力才是众声喧哗生态下的生存逻辑,并对日益严重的数字鸿沟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ystematically showcase and evaluate how students’, schools’, and countrie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development levels influence students’ digital reading literacy by using the data of 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2018 and the multi-level model approach. It is found that the ICT development at each level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s’ digital reading literacy,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teractive moderating effect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The gap in ICT development levels between the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and developed economies has a “Matthew effect” in widening the digital reading literacy gap in the short term, but in the long run, the faster growth of the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BRI in ICT development levels will narrow the gap and alleviate the effect. China should make use of its advantages in ICT development to engage in global education governance, facilitate the co-development in both the ICT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digital reading literacy for the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BRI,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ducation by opening up a new way of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文章综合应用文献研究、归纳和演绎等方法,首先,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三层数字鸿沟:数字技术的接入鸿沟、数字技术的使用鸿沟、素养鸿沟;其次,从技术赋能的内涵、技术赋能的运行逻辑及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可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运行逻辑;最后,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出发,构建了由核心层、应用层、支撑层、基础层、保障层等五个层面组成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路径,以实现从数字鸿沟到技术赋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利用PISA2018跨国学生测评数据,通过多层次模型方法系统刻画与评估个体-学校-国家层级的ICT水平对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影响路径及其效应。实证研究发现,不仅各层ICT水平对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且不同层级间存在显著的跨层交互调节效应;同时,“一带一路”国家与发达经济体在ICT水平上的发展差距在短期具有拉大数字化阅读素养差距的“马太效应”,但长期来看“一带一路”国家更快的ICT发展速率又将“平抑”技术分层导致的差异固化问题。中国应积极利用自身ICT发展优势,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ICT水平与国民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协同发展,为全球教育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数字史学逐渐成为国际史学界的一股新潮流,而非洲史同样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了自身的数字转向。非洲史的数字化既实现了部分宝贵史料的数字化保存,也在非洲史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数字化探索,还在一定程度上向公众开放。作为非洲史数字化的典范,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研究的数字化进程不仅体现了史料内容的日益丰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开放程度的空前扩大,还通过数据库大联通、跨库搜索和数字同行评审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颇具开创性的成果,为整个数字史学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同时,非洲史的数字化还有着与欧美发达地区数字化截然不同的特征,那就是由于殖民历史包袱和南北现实差距而带来的数字"帝国主义"威胁以及这其中敏感的道德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信息技术在促进社会公平和均衡发展方面的潜力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甚至推崇,但与此同时,关于信息技术是否可能导致新的不公与不均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论。传统意义上的“数字鸿沟”指的是人们在信息技术使用机会上存在的差异,通常以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率作为重要测算指标,聚焦“物理接入”层面。“新数字鸿沟”更多关注因计算机或上网技能差异而导致的“技能鸿沟”,以及因网络使用带宽、时长及使用方式差异而导致的“使用鸿沟”。虽然我国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已有政策和实践从整体上看还是更多着眼于“物理接入”层面。从“新数字鸿沟”的视角看,按照解决传统“数字鸿沟”问题的惯用路径,仅仅关注“物理接入”已不足以缩小数字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对“技能鸿沟”和“使用鸿沟”的关注应该成为决策者、研究者、学校甚至企业未来制定政策和开展实践的新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数控加工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数控加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相比传统普通机床加工技术而言,数控加工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机械加工。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数控加工技术而言,与国际先进水平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地完善。对于机械加工企业来说,数控加工技术水平决定整个企业的生产水平,因此探究提高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有效策略,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卉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3):136-140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知识进步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服务产业环境迅猛发展。数字图书馆正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有属性,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也具有相应的特点。本文在分析数字图书馆在网络化运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