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勰倾注其毕生的追求与思索而创作问世的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是其美学生命与心理体验的显现.其中,"文之枢纽"的文道论浓缩了刘勰的儒之途、道之心、佛之论、<易>之理等丰富性体验,蕴含了龙图龟书、玉版丹文、蓍草占卜等远古神话传说与古代巫术的神秘体验,而且丰富性体验和神秘体验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她以冷峻客观的写作态度抒写了丰富而悲凉的个体生命体验,真实地记录了战争状态下人的生存境况和心理活动,表现了对人类文明和人生理想的失望,其独特的审美意境具有现代小说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王晓雁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1):15-16,73
张爱玲的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她以冷峻客观的写作态度抒写了丰富而悲凉的个体生命体验,真实地记录了战争状态下人的生存境况和心理活动,表现了对人类文明和人生理想的失望,其独特的审美意境具有现代小说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朱文小说都是由主人公的活动,串起大量偶然性的生活片断。这是他体验人的生命形态的方式;小说中的人物,整体上都在表达他的情绪和感受,从而模糊了日常生活与小说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创作的一系列上海题材小说的特征表现为对上海市民日常生活意识的凸现。而王安忆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尤其是她的童年体验、孤独体验对王安忆的日常生活意识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古龙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他的作品题材形态各异、故事悬念重重、人物孤独寂寞、气氛神秘奇诡、人性复杂多变……本文认为古龙这些作品是其童年体验的艺术化记载,并从两个方面做了论述,得出结论: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自始至终都有其童年体验记忆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苏曼殊明显是一位介于“新”与“旧”之间的作家。以他的《断鸿零雁记》为代表的晚清小说中可以看到由古典性体验向现代性体验的艰难转变,可以说苏曼殊小说以其渐新渐变的叙述逐渐开创了中国小说的现代性空间,这就是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写作彰显出的一鲜明表征即是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的叙述。可以说,沈从文的乡村生命体验给了他丰富的民俗文化积淀,都市生命体验则给了他理性关注民俗的思致,它们共同为沈从文乡土小说写作言说民俗进而生成文艺民俗美学思想提供了平台;这种对故土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的眷恋作为沈从文都市社会生存中被现实激励生发出的主体性意识,对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写作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深刻影响。沈从文乡土小说写作民俗审美生成与其生命体验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对生命体验的强烈关注是新化运动的主要作家之一郁达夫在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内容。郁达夫小说独特的生命感悟与体验,常常是通过性与自我意识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对其小说加以梳理,并以精神分析学及社会化视角作初步考察,不失为对郁达夫经历及其小说的生命体验的一种认知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又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体验等的自然流露。从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创作技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小说与自身生活体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古代巡游地狱小说往往以巡游者的口吻追述其巡游经历,讲述主人公假死之后游历地狱及目睹地狱惩罚罪人等场景,丰富了文学书写题材、拓宽了文学想象视域。此类小说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历程,包括在地狱的心理感触、肉体受刑所引发的心理反差,返回人间之后的宗教体验、信仰心理,潜隐小说家的宗教心理或民间信仰。巡游地狱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巡游地狱场景对小说情节设置及宗教信仰灌输皆具影响,有助于考察民间信仰、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   

12.
对梦的偏爱是中国近代小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国近代小说中所显示出的大量的梦幻内容与梦幻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生动地折射出了中国近代文人的人生体验和理想追求。强烈的浮生若梦的人生体验和由于现实的不如人意所直接促成的对梦的强烈需求不仅使中国近代小说在内容上与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还在形式上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梦幻叙事”。  相似文献   

13.
小说为人们喜闻乐见.读小说不能仅仅直面语言指涉,小说的艺术世界与外在世界是相契的,小说的意义不假外求.写小说是一种体认世界的方式,读小说是一种情感体验,是亲动心.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严歌苓的新移民小说在题材上可划分为本土记忆、异族体验与跨国婚恋三大类型,这些小说已摆脱了早期北美新移民小说的简单与浮躁,体现出严歌苓在自我与他者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文化认同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5.
论体验学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从体验和反思中获得进步的学习方式。他萌芽于20世纪初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关注生活体验的人文科学研究的转型时期。他是一种主要以设定目标、体验情境、观察反思、抽象概括、行动应用等环节为过程,并具有情境性、行动性、反思性、感悟性和主体性特征,使学习者无论学习预定主题内容还是针对解决问题都能获得更好发展的学习。他还有着与传统学习不同的理念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孤独作为一种弥散性的情感体验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随处可见,集中表现于主人公的自闭与独语、自恋与自虐、自我存在的质询等三个方面。成长女性在对孤独的坚守中,又充满悖论意味地抵御着孤独,在坚守与抵御之间跳着属于自己的独步舞。  相似文献   

17.
根据较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春秋时期人们思维所能达到的深度 ,可从老子“道”论的内在逻辑、老子与道教联系导出 :老子宇宙本体“道”来源于其养生实践中的神秘的精神体验。此结论得到道教徒养生实践精神体验和现代内养功知识的支持 ,增强了说服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产生干20世纪的结构主义的一些观点解读产生于18世纪末的哥特小说,具体以经典文本《奥多芙的神秘》为例子,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主要分析《奥多芙的神秘》,结合其他哥特小说文本,探讨哥特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结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小说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主题的标签式判断”“要素的罗列式解剖”“情感体验的忽略性缺位”等,着眼于小说文本独特的“这一篇”与“这一个”来确定教学的核心价值,注重“读”小说过程中的阅读体验,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呈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在小说中对时间表现出异样的感悟和独特的体验,他往往把对时间的感受同人的境遇联系起来,揭示存在的虚幻和不真实性。关注卡夫卡小说中的时间表达有助于深入理解卡夫卡小说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