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能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又能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深入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将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融入”的必备条件,构建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评价效果创新的“融入”基本模式,从而提升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以史鉴人的红色文化育人效果,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作为思想政治学科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议题式教学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高中思政课教师应遵循“八个相统一”,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坚持以素养立意,整合多方资源,巧设走心议题,让课堂“议”味深长;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多层逻辑,让情知相连,情理共生;组织沉浸式议学,促进学生思维进阶;进行多元化评价,深度反思,形成可视化成果,促进知信行合一,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2):115-116
本研究以"知、信、行"为研究视角,通过运用《鹰潭市全民体育健身"知、信、行"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居民体育健身知、信、行的现状,掌握鹰潭市全民体育健身知、信、行的情况,旨在为鹰潭市全民体育健身工作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另外,得出鹰潭市全民体育健身"知、信、行"的相关关系,以期为鹰潭市全民体育健身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欠佳、亲和力不足、知行转化困难等问题。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形成“三资源、双平台,理实结合、知信行统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通过融合时事热点、地方红色教育、职业教育三类资源,以校内外协同平台为支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知信行统一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形式及精神内核,决定了其具备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逻辑合理性。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受资源转化利用客观条件制约,存在有机融合难点,亟待完善效能评价体系。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原则,通过丰富与教学相契合的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虚实相融的教学生态,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6.
基于实践哲学理念的“两课”教改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 课” 是 系 统 地 对 学 生 进 行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和 思 想 品 德 教 育 的 主 要 渠 道 和 基 本 环 节 。 其 基 本目 标 是 如 何 引 导 学 生 由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 认 知转 化 为 认 同 ,由 认 同 转 化 为 信 仰 ,再 由 信 仰 外 化 为行 动 ,实 现 知 、情 、、行 的 有 机 统 一 。 为 了 达 到 这 一目 标 ,加 强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切 实 贯 彻 理 论 和 实 践 相结 合 的 教 育 方 针 ,拓 展“两 课”教 学 空 间 ,推 行 双 轨制 教 学 模 式 ,是 提 升 “两 课” 教 学 实 效 性 的 有 效 途径 。这 既 是…  相似文献   

7.
刘浩天 《文教资料》2013,(14):182-184
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限制因素很多,而瓶颈则在"信、学、用"三个环节上,高校思政课必须实现"真信、真学、真用",才能真正地实现其有效性。本文从"信学用"入手,探讨了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对其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着力营建。南京市小行小学在儿童“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地铁等地域资源为载体,通过建设METRO学习空间,构建“1+1+X”课程群,开发METRO学习范式,形成多元评价体系,探索育人模式的深刻转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9.
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一门关键的思政课程,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灵魂课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准确把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突出特色,强调实效。精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厘清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红色文化资源与“概论”课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开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改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效果。  相似文献   

10.
“四史”教育给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思政课在进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通过精创真实情境、触动真感情,精设真实任务、激发真思维,精研发展性评价、实现真收获,精晓实践路径、坚持真力行,助力“四史”教育与高中思政课深度融合,进而培育学生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政课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将理论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自觉的行为追求,体现知信行一体化。构建知信行一体化考核方式,用无纸化考试考核“知”,用课堂面试的方式考核“信”,以德育档案和道德银行的方式考核“行”,根据四门思政课的特点合理设置比例,以推动思政课考核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资源丰富权威,与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天然契合,具备转化为良好教学资源的功能优势。丰富权威的知识资源能强化高中思政课政治引领力;品类多元的文化资源能聚合高中思政课思想感召力;全效性媒体资源能提升高中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能增强高中思政课教学时效性。高中思政课教师巧用、活用、善用、精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资源,将其高效转化为课程资源,对于增强思政课教学时效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沙遗址博物馆中文字说明所配有的英文翻译.是向外展示本国文化的窗口,举足轻重.本文试图以"信、达、雅"为切入点来探讨其英译从而得出"信、达、雅"对博物馆文字说明英译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西藏民族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的西藏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展览馆、校史馆、西藏历史文化博物馆等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分析"三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分析表明,西藏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这些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为例,探讨黔东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依据该课程标准和具体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相似文献   

16.
周蕾 《黑河学院学报》2023,(4):103-105+108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生动素材和重要内容组成。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为依据,构建以红色文化融合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体系、挖掘创设红色文化情境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沉浸式交互体验的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和推进红色文化融入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等路径,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重庆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挖掘红色资源是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从“人、事、物”三个方面分析重庆綦江红色文化资源概况;其次,从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学生思想建设两个方面分析其现实意义;最后,提出课程育人主渠道、实践育人主阵地、文化育人主旋律、网络育人主媒体四大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18.
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即通过施加合理的教育活动,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发展变化过程。 知、情、信、意、行是品德的基本构成。知是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情是人对周围和外界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信是人对人生和社会政治理想的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神木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实际,构建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实施“12345育人模式”,即贯彻“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以完善学习培训体系、教师评价体系、教师业绩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面向爱国、忠诚、敬业、责任目标,整合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杨家将文化、神府红色文化、国防教育资源。要完善三大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多元课堂强技厚德,助力职教人才培养;重视育人共同体共建共享,汇聚合力同向同行;整合五大特色资源,强化主题活动文化育人。  相似文献   

20.
按照思政"金课"标准,将地方红色文化有效地融入"概论"课的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向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合与转化,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实施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融合,以守正创新为遵循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思政"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原则,从课堂教学、思政综合实践和第二课堂多维度打造"概论课""金课",起到传播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