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过程设计是实现教与学有效转化的重要抓手,科学且清晰的逻辑思路是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追求的目标。高中思政课是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思政课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维度出发,基于教材知识编排逻辑、教材知识学理逻辑、教材知识历史逻辑、学生学习认知逻辑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方可实现课堂教学逻辑自洽,彰显思政课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如何实现议题式教学是高中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要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在议题式教学中传播思想政治学科理论知识,展现思政课培育政治认同的课程价值,理直气壮地回应现实问题,真正做到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高度统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张健 《江苏教育》2023,(20):89-90
<正>高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高中思政课进行价值引领对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对教师来说,坚持价值引领可以增强对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引路人。对学生而言,强化价值引领可以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在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中强化价值引领高中思政课是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课程,高中思政课教学要在知识传授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课程建设的落脚点,主题式课堂教学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益尝试。主题式课堂教学以主题为统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相统一,从教学主题共同化设计、教学目标层次化制订、教学内容环扣化衔接、教学方法交互化选择、教学评价连贯化进行五个维度展开探索,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为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地方红色课程资源是存在于每个师生身边的“活教材”。巧妙运用好地方红色课程资源对于引领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通过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切入地方红色课程资源,优化教学环节,使其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从而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效果,培育高中学生核心素养,最终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高中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为此,思政课教学应该注意课程原理与时代主题的耦合,在此过程中关注时代潮流、发出主流声音、构建主流话语。这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需要,是推动思政课深度学习的需要。在阐释时代主题时,应坚持正向引导原则、事理交融原则、思想解惑原则、课程拓展原则。教师阐释的时代主题内容应该准确有据,运用比较法、转化法、推理法实现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7.
高中思政课具有综合性强、注重活动体验等特点。新时代,做好高中思政课教学工作,需要系统把握。从教学的前后、左右、上下、内外四个空间分析高中与初中、高校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前后联系,展示高中思政课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之间的左右互助,阐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上下联动,讲述高中思政课堂的内外衔接,力图为创新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中思政课学习中师生对思政之美、教材之美较为忽视的现状,以高中思政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为例,从三大议题入手,提炼出理想美、品格美、情操美、法治美四大美育主题,挖掘了该单元的美育内涵;从四大核心素养入手,对应单元核心素养的具体培育要求,从认识美的理想、感受美的情操、欣赏美的品格、创造美的素养四个维度制定单元美育评价建议。同时,基于教材中不同主题的复现率,提出了设计跨单元任务,拓展主题深度等教学设计建议。在致力于实现高中思政美育教学评一体化的同时,提升高中思政课美育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9.
“大思政课”推进过程中,许多高中学校结合思政课程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形式单一、组织乏力、与课程衔接不畅、研学目标不明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握学校思政课实施红色研学策略,坚持因校制宜、情理交融、形式多样、家校协同原则,在目标定位上坚持呼应时代主题、增强文化自信、拓宽历史视野、学好课程理论,使红色研学行稳致远、走实走心。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相互衔接,共同承担着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初高中思政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存在“异”和“通”。怎样做好初高中思政教学的衔接,是每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分析初高中思政教学的衔接策略,以期为初高中思政教学的有效衔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价值引领既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中思政课改革,必须贯穿与凸显价值引领。高中思政课教学实现价值引领要审视教师自身,引导价值引领;重视教学准备,预设价值引领;优化课程教学,凸显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精神谱系的新内容,伟大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集中彰显了党的核心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基于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内在逻辑,深入探究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中《政治与法治》模块教学的现实路径,对增强高中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培育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志山 《物理之友》2023,(8):34-35+42
高中物理课程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中学物理教学可以依托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经验,针对高中教育教学特点,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探索高中物理课程思政教育策略,让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效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课以一体化视域统筹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关节点,要求按照思政课特点,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找准“种好责任田”“阶梯式递进”“立德树人”等出发点和着力点,把握好同一课程在不同学段育人目标达成的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入和层层递进,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知行合一观,实现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主线式情境具有主题统一、主次连贯、逻辑递进、便于迁移等特征,能促进教师教学过程的连贯顺畅、学生知识体系的逻辑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地理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教师需要明确基于主线式情境的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原则,然后设计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框架。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入境、展境、转境、出境的顺序,使学生在设境激思、渐入佳境、情境深化、情境迁移的过程中,完成渐入新课、以感促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转变,从而厚植家国情怀,实现思政育人。  相似文献   

16.
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先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再选择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设计学习活动或任务的教学设计模式。将逆向教学设计作为思政课一体化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密钥”,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前提,也是教师实现思政课程深度教学的内在要求,更是学生成为“时代新人”立德修身的重要保障。思政课一体化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逻辑进阶,找准教学“密钥”,即逆向教学设计,进而探索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密钥”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我们在课程教学实施中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优化案例,创设真实、具体、富有价值的情境。通过深度建构情境内容、精心设计活动任务、有效开展情境活动,实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必备品格的锻造及关键能力的提升,即让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充分彰显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特有课程智慧与独特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18.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基本原则,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概论课供给质量。首先,深挖课程理论性:剖析理论渊源,彰显理论学理性;分析理论逻辑,强化科学性;挖掘理论意蕴,突出价值引领性。其次,厚植课程实践性:聚焦实践主题,以新技术助推思政课实践性“守正与创新”;观照实践逻辑,以新实践激发思政课内在活力;凸显实践价值,以新探索丰富思政课实践内涵。再次,融通理论性与实践性以实现二者高度统一:运用新技术提升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供给质量;推动思政课发挥深层次价值引领作用;拓展思政课全方位育人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资源丰富权威,与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天然契合,具备转化为良好教学资源的功能优势。丰富权威的知识资源能强化高中思政课政治引领力;品类多元的文化资源能聚合高中思政课思想感召力;全效性媒体资源能提升高中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能增强高中思政课教学时效性。高中思政课教师巧用、活用、善用、精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资源,将其高效转化为课程资源,对于增强思政课教学时效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聚焦初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共同逻辑,衔接两学段核心素养的不同层次,体验式问题组是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