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李雷东在《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论子何以"在齐闻韶"》一文中写道,西周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礼乐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语》与《史记》中都有关于孔子"在齐闻韶"的记载,而这一事件与春秋吋期的社会阶层变动、春秋赋诗以及文化融合等均有关联。孔子提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选择了周代的文化,而摒弃了其他文化形态。《墨子·兼爱下》说:"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替之犹以水救  相似文献   

2.
《论语》“子在齐闻韶”这段话今人皆作孔子赞美《韶》乐之论,此说盖源于朱熹的《四书集注》。其实,这全违背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境,对此自齐梁至宋代已有不少学者持有异议。根据孔子的礼乐观,本文作者认为“子在齐闻韶”不是孔子美《韶》乐而“不知肉味”。恰恰相反是闻《韶》而感伤齐政,食不甘味也。  相似文献   

3.
孔子思想涉及政治、文化、教育诸多方面并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论语·八佾》中可知“礼”和“乐”的含义不同于上古时期,“礼”和“乐”是为了表现“仁”的精神本质,从而形成以“仁”为核心的孔子礼乐观,是孔子礼乐思想的核心所在。文章立足于对该篇的分析,重点阐释孔子礼乐思想的文化教育价值,揭示孔子思想的现代性意义。它关注个体的存在与人格修养,崇尚“和而不同”的教育观念,并以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作为提升审美能力与人格魅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从“闻韶”看孔子的美学思想张文俊《论语·述而》写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①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部乐章演奏之后,很长时间觉得吃肉都没有滋味,于是说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韶》,相传为虞舜时期的乐舞,本...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一个伦理本位主义者,所以当他创立儒家学派时,便对古代的宗教与礼乐文化传统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改造,即将祀神祭祖的宗教礼乐变为施行伦理教化的手段,从而建立起以伦理本位主义为中心内容的儒家礼乐文化传统。孔子尊崇古代文化的传统,也尊重社会普遍的信仰,所以他虽不言“怪、力、乱、神”,却并不否认宗教。因此他所主张的礼乐教化思想实质上即是以传统文化(《诗》、《书》、《礼》、《乐》)为基础,以宗教礼乐为形式,而以伦理教化为内容的人文之学。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一个精深广博的思想体系,它包容了古代的宗教文化,但并没有让宗教文化代替它。也就  相似文献   

6.
从传世文献看 ,孔子论《诗》是站在文化的立场 ,运用引譬连类的方法加以推演 ,揭示其礼乐文化意义 ,以指导学《诗》者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子夏虽然接受了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认识的差距 ,其论 .《诗》则偏重于站在政治的立场 ,从诗反映社会政治和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角度来揭示诗义 ,其基本方法是以“美刺”说诗 ,以期发挥《诗》的政教作用。比较传世文献与上博楚竹书《诗论》对具体作品的评论 ,楚竹书《诗论》的立场和方法与孔子较为一致 ,竹书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礼乐"思想作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中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中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作为一部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其内容对于研究孔子的礼乐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这两本书无疑具有经典意义的。儒家音乐美学由孔子发端。他极为重视音乐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伦理功能,提出了“事君”、“事父”和“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后经公孙尼(公元前五世纪)作《乐记》、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儒家的音乐美学基  相似文献   

9.
荀况,作为儒家产场的坚定维护,在孔子“礼乐”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礼乐”思想的内涵及其作用,本对荀况《乐论》中的礼乐作用进行了分析叙述,以图对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论语·述而第七》提到“子不语怪,力,乱,神”,历来人们都是从表面上去理解,认为孔子不提怪异神鬼之事,其实在孔子理性化和历史化神鬼之事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儒家礼乐思想.本文以孔子对“夔一足”的解说为例,通过先秦散文的记载去分析孔子如何以儒家传统的礼乐思想理性化“夔一足”这一则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1.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12.
荀子在先秦诸子中最注重乐教问题,其《乐论》篇对孔子以来的儒家乐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的理论概括。他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的思想,立足于“性恶论”,强调礼乐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养的关系作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更为具体深入的论述。荀子的乐教思想主旨是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这两本书无疑是具有经典意义的。儒家音乐美学由孔子发端,他极为重视音乐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伦理功能,提出了“事君”“事父”和“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后经公孙尼(公元前五世纪)作《乐记》,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儒家的音乐美学基本立足于统治者的立场,总体上由两条互补的基线构成,一是由孔子的音乐“事君”思想被提高和普遍化为“乐与政通”的政治型音乐美学形式模式;二是“事父…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追求的超越性,这种思想源于殷商神权文化和周朝的礼乐思想。孔子以“仁”来解释“礼”,赋予“礼”以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美学现实现了个体存在的超越性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选自《论语·先进》的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它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思想。如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及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因而,对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  相似文献   

16.
阐述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易》“损”“益”二卦的理念,将其应用于对上古文化传统的阐释实践中,提出“损益”的阐释思想;分析孔子“损益”观的阐释实践,一方面,“减损”西周将礼主要用作社会规约的制度要求,提出要重视礼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益补”“礼”的意义内涵为“仁”,并从孝悌、治心与理想人格三个方面对“仁”的概念进行系统阐发;认为孔子“损益”的阐释思想及阐释实践,不仅丰富了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意义内涵,而且为后世儒学经典阐释提供了核心论域和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7.
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历来被封建统治者和儒家学派奉为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是极其复杂的,但仁是其核心,仁的含义笔者以为主要有两层意思,即忠诚守信宽容大度,正如曾子之言“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笔者不想全面谈论博大精深的夫子之道,只想结合《论语·先进》中的《侍坐》篇,谈谈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中和的道德追求、中庸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加之富有强烈参与意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重视礼乐在塑造人,完成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请看《侍坐》篇。《侍坐》是《论语·先进德》最后一章。它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路等四人申述各…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所以他是一个复古守旧的"呆"老夫子的形象。其实不然。孔子围绕着周礼和《诗经》,对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无论是在政治观念还是道德修养,研究学问还是教育弟子,都适应时势,灵活多变。《孔子家语》和《论语》中记录的孔子言行,都说明孔子并不呆板。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所以他是一个复古守旧的"呆"老夫子的形象。其实不然。孔子围绕着周礼和《诗经》,对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无论是在政治观念还是道德修养,研究学问还是教育弟子,都适应时势,灵活多变。《孔子家语》和《论语》中记录的孔子言行,都说明孔子并不呆板。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一书记述了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言论,书中弟子称孔子为“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称谓复杂多变。由于周代崇尚礼乐文化,对称谓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不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清代崔述以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而疑其篇章为伪作。通过辑录《论语》中称谓为“夫子”的言论,从“夫子”的本义和周代对称谓礼仪的规范两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夫子”这一称谓在《论语》中有不同含义,有表示对孔子学识的崇敬,也有表示对孔子曾是士大夫身份的尊重,从而说明在当时,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