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功保:如何练好学好太极拳是一个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问题,有很多拳家从技术的角度做了大量的分析。我听说您在很多场合讲到要练好太极拳必须要具备“五心”“三要素”,很有特点。能否请您详细解释一下?  相似文献   

2.
八极单式拳在整个八极拳的训练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地位,是习练者能尽快掌握八极拳各种发力的必经之路。八极单式拳各地练法颇多,但拳理拳法基本一致。笔者在此将陆续对一些较具代表性的拳式加以整理,归为二十一式向大家进行演示说明,以供八极拳爱好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式太极拳发祥地——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着两句朴素而又贴切的拳谚:“如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要想拳练好,必须圈练小”。虽然是两句极为普通的谚语,却道出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与前提,又道出了阶段过渡升华的原则。由此可见,陈氏太极拳运动既要有全身划圈锻练的表现,又要有以圈大小程度  相似文献   

4.
刘俊峰 《中华武术》2001,(11):29-29
练过形意拳的人大都知道形意拳劲的核心就是“钻翻”劲,练好鹰捉正是掌握“钻翻”劲最好的一趟拳,是向更深层技术进军的必经之路。五行拳、十二形拳,虽劲路各有特点,但练哪趟拳也不如练鹰捉对掌握“钻翻”劲的效果明显。因此,鹰捉被视为开启形意拳奥秘之门的钥匙,被称为形意母拳。  相似文献   

5.
1.要先练好一种流派的太极拳,再练其他。有公园的太极拳辅导站里,众多太极拳爱好者跟着辅导员听着音乐打太极拳,而且是一个套路接着一个套路地练,简化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杨式竞赛套路、吴式竞赛套路、陈式竞赛套路、孙式竞赛套路、32式太极剑等等,整个练完也差不多一小时了,满头大汗。我个人认为这只仅仅达到了锻炼身体的要求,而要想练好太极拳是绝对不能这样的。虽然各种流派太极拳的拳理相通,但每个流派太极拳的特点不同,练习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在没有系统地掌握好一种流派的太极拳之前,每天每个流派的太极拳不断重复地打下来,一定会打成四不像的。  相似文献   

6.
柳有才  殷光远 《武当》2010,(5):22-23
演练太极拳要把握好要点,在行功走架中动作协调、圆润,把太极拳的拳势与神韵体现出来。做到神形俱备,神意自然。根据笔者的粗浅体会,练好太极拳除了严格对照拳经拳论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陈钰骅 《武当》2001,(5):24-24
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问题。修炼者应先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理解,是决定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寿山 《武当》2004,(1):15-15
太极拳神、意、气,是构成其内功的三大要素。其中气与呼吸法,既是练好内功,又是学好拳架的重要因素,它对整体技术的提高和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拳论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那么,练拳时应循序渐进,分阶段修炼,掌握与运用好呼吸。  相似文献   

9.
张建础 《精武》2009,(1):58-58
笔者偶得《精武》2008年第十期杂志,发现其中一篇题为《拳道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文章突出反映了南北两家合一通背拳爱好者的争论,言辞非常激烈,并多次涉及到先师郭长生,很出乎我的意料,笔者虽不喜舞文弄墨.但在此也不得不说上几句。  相似文献   

10.
李晓东 《武当》2009,(1):6-9
此拳是笔者随李铸老师所学,其源流已无法考证。据练此拳的杨仲伟老师讲,这套拳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水国术馆主任王斡丞老师得奇人独自秘授。现本人根据所学及采用杨仲伟老师整理的文学资料,将“内家十二象太极高翰作一介绍,供武术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八极单式拳在整个八极拳的训练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习练者能尽快掌握八极拳各种发力的必经之路。八极单式拳各地练法颇多,但拳理拳法基本一致。笔者在此将陆续对一些较具代表性的拳式加以整理,将其归为二十一式向大家进行演示说明,以供八极拳爱好者学习参考。继上一期所介绍的撑掌、撑锤、降龙式、伏虎式、向锤、胯打六式后,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霸王折江、迎门铁扇、黑虎提、圈抱掌、搓提和炮提六式。  相似文献   

12.
王随运 《武当》2014,(9):21-22
练好太极拳是有步骤分层次的,其层次大致有三。第一层次轻、慢、匀、圆轻拳论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初练者虽说不容易做到轻灵,但必须从轻字入手,日久功深,自然水到渠成。应当从越轻越好的轻字上下工夫,才能达到拳论上所讲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度敏感。轻是步入灵动的阶梯,练好了轻,就为日后练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慢太极拳的动作比一般武术动作都要慢,尤其是在初练阶段,更须求慢。  相似文献   

13.
陈平秋 《精武》2007,(7):22-24
关于余拳,我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由于它的传人保守,我只能间接地窥见一斑,不可能全面地介绍;二是我在文章里也曾经间接地介绍了部分功法,训练方法。下面仅应爱好者们的要求,尽力归纳和具体地介绍我所能知的余拳的功法训练和招术特点,供爱好者们参考,也请真正的余拳高手指正。  相似文献   

14.
吕春亭 《中华武术》2005,(11):32-33
笔者常年与老年拳友在一起晨练太极拳之余,大家几乎从未间断地相互矫正动作外形,至今仍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使我深深感到太极拳的外形犹如雕刻艺术,需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能成功。习练太极拳第一道关就是外形关,过不好外形关,将一套好的拳打成“歪拳”,不说拳不像拳,就连健身成效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要练好太极拳,人人都需要下一番苦功,首先雕琢好自己的外形。  相似文献   

15.
《拳经捷要》之简译与浅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勇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5):118-118,121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和归纳法,对经典武术古籍《拳经捷要》进行了简要的直译和意译,同时在后面附上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以期对广大《拳经捷要》爱好者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相似文献   

16.
雷世泰 《武当》2009,(9):17-18
第一,推手的基础是练拳,而练拳的基础是站桩。只有扎扎实实地把三体式站好,把拳练好,才谈得上推手。这是必须强调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拳练不好,即使推手的经验再多,也只能在短时间内奏效,基础不牢的弊病迟早要显露出来,真正能在推手上有所造诣的,都是在练拳上下功夫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二人相搏最后解决问题的是实力,是你的基本功。推手充其量只是解决了“术”的问题,即招数,属于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认识卡力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那是2002年4月,来自世界各地的意拳爱好者云集北京凯迪克大酒店参加“意拳大师姚宗勋先生诞辰85周年纪念大会”。会后,经姚承光老师介绍,笔者有幸认识了卡力先生。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一种技击为目的的实用格斗术,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承,作为现代人如何将其练好呢?传承好呢?想练好这种技击术首先要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拳法,从基本功开始,使自己的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得到稳固发展,再从传统拳  相似文献   

19.
徒手体操的教学,似乎很容易,学生一教就会;其实,要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好徒手体操并培养出良好的基本姿态,往往是很难的,不仅要讲究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有具体措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抓基本部位的徒手体操要教好徒手体操,首先要抓好基本部位的徒手体操。这跟练武术一样,先要练好一招一式的基本功。基本部位的徒手体操练好了,其它复杂一些的徒手体操也就比较容易学了。我们有过这样的教训,某年级新生入学时,就要求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参加新公布  相似文献   

20.
武华彦 《精武》2004,(1):4-7
六手翻短小精悍,编排巧妙,技法丰富,易学好用,集八极拳搏击术之大成,实用价值很高。为使武术爱好者完整地学练六手翻,笔者把此拳分作单练、对接和秘技三大部分,介绍出来,以供广大读者研习。 单练六手翻时,要注意突出八极拳的主要特点,还要表现六手翻的独到之处。八极拳谚说:“学会六手翻,打架把人掀。”六手翻主要目的是把人摔倒,手法以六大开(顶、抱、单、提、挎、撞)中的“挎”为主,所以要重点把出现次数较多的“圈挎”、“翻挎”练好。六手翻的单打练熟了,对接就容易了,技法运用就能得心应手,在实战中就能发挥出威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