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些花儿     
正一纳兰容若的一句"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远没有"黛玉葬花"名气大,只是因为没有如电视剧那样被经典地呈现过而已,却同样凄美冷艳,读到若思量亦令人百转千回。世态炎凉如水时,黛玉含泪自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初看时,是她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情感慨,实则却一语成谶,暗合了贾家的兴衰,而金陵十二钗最终陷入悲惨境地,也正是所谓"花落人亡两不知"。而纳兰容若的葬花读来更多的是一种失意的悲  相似文献   

2.
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谈雪芹笔下的黛玉之死周广曾林黛玉在那首有名的《葬花词》中,曾提出这样一个使人极端费解的问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作为悲剧的女主角,她是自然要死的,但那是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收葬她的又是谁呢?这都是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据《红楼梦》改编而来的戏曲称为"红楼戏"。清代"红楼戏"中写"黛玉葬花"戏的戏曲作品较多且在数量上占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以《红楼梦戏曲集》中的"黛玉葬花"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清代"黛玉葬花"戏对小说《红楼梦》的改编,从而分析清代"黛玉葬花"戏改编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黛玉葬花     
在《红楼梦》里,宝玉在大观园生活时,他十四岁,黛玉十三岁。和大家都是同一个年龄段,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情节,是黛玉人格理想与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对花祭奠,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仪式,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下面所选是葬花的前奏,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和1987年《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剧本第七集"叔嫂染恙"。让大家来比较阅读一下两种文学样式,看看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5.
守住寂寞     
子夜读书,红楼遗梦,冷雨敲窗,薄衾生寒. 每次翻开《红楼梦》必读“黛玉葬花”,合上书总会有忧伤萦绕在心头,仿佛自己已跌入缥缈的太虚幻境里. 大观园里的姐妹,最有个性的是湘云和黛玉,湘云是不谙世事的傻里傻气,黛玉则是饱尝冷暖后的忧伤孤绝. 灿烂春日过后是清爽的初夏,姑娘们都在欣喜地准备迎接新的季节,嬉闹遮掩了悲泣,除了黛玉没有人会为飘零无依的花瓣悲伤.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由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创作,高鹗、程伟元整理完成,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诸多章回中,"黛玉葬花"给笔者的感触颇深,作为《红楼梦》的重要一部分,对整个作品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调。本文中,笔者首先从《红楼梦》这一文学著作出发,对其进行了简单地阐述,然后以"黛玉葬花"为线索,对其中蕴藏的情感进行了分析,从而表达出笔者自身对葬花这一回合乃至整部《红楼梦》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结尾部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相似文献   

8.
生者安葬亡人是正常行为,但一个大活人去葬花,于今天现实而理性的年轻人而言,却似乎是既罕见又另类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首次阅读《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几处情节时,很多读者一看到这个只有黛玉才独有的行为,必然认定这绝对是曹雪芹的首创,是他塑造黛玉性格的神来之笔,殊不知,早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芒种节举行饯花神活动就是一种民间风俗,曹雪芹以这个诗意的节日为背景,居然创造性地为我们挥洒出了一幅宝贵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9.
一《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与《桃花行》都是吟咏桃花的诗,是整部小说中仅有的两首与桃花有关的七言歌行体长诗。七言歌行体是一种适合抒发细微情感的诗歌形式,大观园中只有黛玉擅长此体,这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抒情诗人的气质是十分契合的。这两首充溢着悲剧美的桃花诗,非黛玉不能作。书中黛玉用以自喻的事物较多,清翠斑竹是她孤高纯洁的心性的象征。她把孤标傲世偕谁隐的菊花视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12.
贺春颖同学爱读书,她读书有三个特点,一是“早”:小学六年级时她就悄悄打开家里的书柜,读了《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豆蔻年华里,西厢那盘明月下缠绵的诗句、大观园里黛玉葬花的悲音、滚滚长江中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涛声,已不期然地浸润了这个女孩的心灵。二是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里黛玉悲泣葬花历来令观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除了个人、时代、社会根源使它悲剧意识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极为隽永的审美内涵,由此生发、透射出的邈远、空阔、无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里黛玉悲泣葬花历来令观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除了个人、时代、社会根源使它悲剧意识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极为隽永的审美内涵,由此生发、透射出的邈远、空阔、无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里我最喜欢晴雯.若问喜欢她的什么,我喜欢她像风一样的性格. 众女儿中黛玉最为有才,她的《葬花词》堪称前无古人;但她有着太多的娇气与孤傲,那是云一样的女子.  相似文献   

16.
王梓杰 《学语文》2012,(6):58-58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相似文献   

17.
《葬花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理香家飞燕泣残红”中,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这首诗是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的生活感受,蓄之既久,发之必烈。使人感到她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倾诉内心的情感。吟这首诗的前一天晚上,黛玉听说宝玉被贾政叫去,心中替他忧虑,晚饭后来始红院看望宝玉,叩门时,因晴委正和秋痕在拌嘴,没好气,又没听出黛玉的声音,不给开门,黛玉被怔在门外,回到湘馆,含着眼泪,直坐到二天。次日,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这天相传是花神退伍的日子,为…  相似文献   

18.
<正>在初冬的守候里,大地上翻舞着落叶的最后一场圆寂的梦,我想起了林黛玉的那首葬花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本散文集《花开花落都是缘》的作者山东作家林纾英,原来她在散文气质里一直营造着这样的一场多愁善感的葬花梦境。踩着落花的声音,朝出暮归,每次看到大街上的华灯初出,我的心就会生出此生愿向书中老的心愿,因为书香盈袖会让我们这一刻做着相同的梦,抵达文学的朝圣之地。  相似文献   

19.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20.
落花人独立     
我常以为黛玉差点儿就能嫁给宝玉,然而掩卷沉思又似乎不止“一点儿”。黛玉其实是注定要孑然一身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曲《葬花词》足以让黛玉孤标傲世。她的才情绝不是《红楼梦》里任何一位姑娘所能企及的。她的“一手夺魁菊花诗”,她的“重建桃花社”,她那“凭尔去,忍淹留”的“咏絮才”足以令天下人汗颜。然而树大招风呀,黛玉顶住了流言蜚语,什么“狐媚儿”,什么“刀子嘴”,什么“装主子”……她统统咽进心里化作斑斑血泪,然而她却挽不住她在贾府的“人心”。“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宝钗以她的端庄赢得了众人的称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