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认为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隐喻的手段,语法化本身具有隐喻特征。语法化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过程:语法化就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意象图式的映射过程。这位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化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角度看介词into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语义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分析介词的"基本意象图示,,以及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意义结构.通过应用意象图式原理来研究大量into相关的实例,发现在空间域里,介词的空间意义得以广泛延伸.通过对基本意象图式的扩展,可以实现介词into的空间域-时间域和空间域一抽象域转换,由此延伸出大量隐喻意义.以此为基础,导出以into为例的介词空间域-时间域及空间域-抽象域的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分析介词的“基本意象图示”以及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意义结构。通过应用意象图式原理来研究大量into相关的实例,发现在空间域里,介词的空间意义得以广泛延伸。通过对基本意象图式的扩展,可以实现介词into的空间域一时间域和空间域一抽象域转换,由此延伸出大量隐喻意义。以此为基础,导出以into为例的介词空间域一时间域及空间域一抽象域的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认为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隐喻的手段,语法化本身具有隐喻特征.语法化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过程:语法化就是从一个概念城(源城)到另一个概念城(目标城)的意象图式的映射过程.这位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化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5.
毕懿晴 《培训与研究》2006,23(12):28-30
本文通过对介词进行分析,探讨多义现象的认知理据意象图式的认知机制,分析了中心图式与变体图式对空间域多义的影响以及意象图式的隐喻扩展对抽象域多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义学认为空间方位的认知是人类认知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基本的意象图式是一种先于概念和语言的抽象结构。论文分析方位词DOWN的意象图式及其在语义拓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通过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DOWN的各义项从空间域向其它抽象域拓展和延伸,形成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7.
动结动词作为一种典型的汉语复合动词,往往无法从形态上体现语法功能,其语法化现象难以考证。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能有效规避语法功能在形态上的体现,从主体化和图式化两个维度确定语法化现象。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为动结动词的语法化现象提供理据。研究发现,汉语动结动词在事件融合下认知主体从最大域进入即时域,对V2事件的或然性做出选择,实现主体化特征。此外,V1的语义由最初动词的原型图式虚化为动词基本图式、由原先表征过程转向突显过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形成了从行为域向时间域上的抽象化转变,具有图式化特征。因此,汉语动结动词不仅是一种词汇化现象,更是一种语法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意象图式为人类身体经验中持续并重复发生且相对简单的结构,作为认知语言学中身体经验和概念结构的重要表现形式,意象图式为概念提供连贯性和秩序性,体现了抽象思维具体到抽象投射的隐喻推理能力,通过隐喻手段在空间域之中或从空间域到抽象域进行投射,从而使词汇意义得以在空间范畴内部或空间范畴到抽象范畴进行扩展。多义化过程中,图式内部观察者角度不同或注意力不同产生意象图式的变型,而始源意象图式为变型提供内部结构和关系,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释英语介词beyond的多义现象,探讨并确定其作为空间介词的原型意象图式,运用隐喻理论分析其多义性的形成过程。Beyond多义形成实际是由一个认知域向其他认知域,即由空间认知域向时间、能力和抽象关系认知域的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索了空间介词"up"的一词多义现象.意象图式和隐喻映射的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意象图式是基于人类身体经验而出现的前概念图式结构.隐喻映射是从具体始源域到抽象目标域的过程.空间介词"up"的众多意义可以分为包含"向上" "朝向" "位高"以及"终结"的意象图式意义和延伸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