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良好表现有目共睹,世人称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顾及灾难当事人内心感受、忽视人文关怀等有违新闻职业伦理的行为。敬业而善良的记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一方面,突发灾难情境本来就对新闻职业伦理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职业伦理意识也不够强。加强新闻职业伦理教育,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灾难事件报道资源共享机制,使新闻职业伦理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是一个崇高、神圣、光荣、受人尊敬的职业。在西方国家,记者被戴上了"无冕之王"、"第四权力"等桂冠,这虽然并不多么符合实际,但也可以体味出记者在社会上和人们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当今新闻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广泛、深刻的新时代,新闻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手。可见新闻敏感对于记者多么重要。笔者认为构成记者最核心的职业素养就是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4.
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记者作为媒体公信力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如何坚守职业精神,是一场考验。一、走进新闻现场,经受住"客观真实"的考验走进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业行为。自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方式更加丰富、便捷,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MSN、微信等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让记者的采访大大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以致于有些记者忘掉了"脚板底下出新闻"。甚至有的记者过度依赖电  相似文献   

5.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1在"读图时代",图片新闻以独特的方式迅速发展,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新闻摄影会引起一些新闻伦理方面的争议。在突发性灾难发生后,如何使灾难新闻报道符合伦理道德,往往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新闻摄影在灾难报道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新闻摄影具备新闻性、真实性和瞬间形象性等特性。新闻摄影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传递新闻信息量的多少及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主要是指记者寻找、捕捉、判定新闻价值的自觉意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是记者职业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业务能力.新闻敏感度则侧重于将捕捉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及时高效地撰写成新闻稿件的能力.这二者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记者是否称职的标志.本文主要论述记者具有新闻敏感性的意义,分析如何提高新闻敏感度的方法,以期能够为相关的实践提供些许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陈明 《青年记者》2006,(8):65-65
当前中国体育报道中存在的问题1、新闻真实性让位于新闻的轰动性部分体育记者往往在新闻竞争的压力下置新闻真实性于不顾,这严重影响记者及媒体声誉。比如在韩日世界杯期间,有一条范志毅和郝海东打起来的爆炸性新闻挂在网上,弄得满城风雨,事情真相不过是国内两名记者坐在一大巴  相似文献   

8.
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除恶扶正,为民奔走。但是,当灾难突至,记者采访受难者时,却让对方非常痛苦。回忆,不停地回忆已过去的惨烈一幕,使受访者的心再次流血。这是最近灾难采访中出现的"新闻冷暴力"现象。如何规避"新闻冷暴力",如何既坚守传媒责任,保  相似文献   

9.
新技术在重塑、优化传媒产业链时,也带给传媒业冲击和挑战.算法的"黑箱效应";数据报告的不公开;数据环境的严峻性都导致了用户与生产信息的互联网企业之间的"信息鸿沟",将受众桎梏于"信息茧房"中,从技术层面瓦解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石,作为新闻专业主义内核的"职业共同体"正在让位于算法时代的人工智能写手们.因此,传统工业文明时...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的记者:灾难情境中的新闻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雄 《视听界》2008,(4):31-35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的记者们设置了一个令人压抑的灾难性采访——报道情境。地震不仅震撼着全体国人的心,也震撼着我们对媒体。记者.新闻伦理等基础问题的认知。记者是特殊的职业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向全国人民报道地震全过程的重担;与此同时。记者和他们的报道对象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一系列问题便浮现出来:记者如何在灾难性情境中从事新闻报道?当“记者”和“人”的身份发生冲突时,如何权衡和取舍?汶川大地震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闻伦理在特殊情境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牧 《军事记者》2008,(5):18-19
新闻伦理学,是指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原则解决新闻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的道德关系、行为规范以及新闻媒介的社会道德功能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新闻从业人员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一门学问。新闻伦理思想离不开对道德关系、行为规范和新闻从业人员品质修养的研究,而灾难性报道与道德关系、行为规范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品质修养有着特殊关系。因而,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运用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思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作为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新闻观念的具体表现值得探究。笔者通过对九位日本新闻职业工作者和普通民众的深度访谈,总结出日本新闻观念呈现为两类主体之间的期待与现实的错位状态。而且,只有当日本新闻职业工作者自身的新闻观念让位于普通民众的新闻观念并形成观念自觉时,两类主体之间的观念错位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3.
"职业主义"和"社会伦理"冲突中的记者角色,是由记者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然而要在二者冲突间重塑角色,则必然应回顾已有新闻实践取向;最后分别通过承继人、把关人、缔造者、传播者等加以角色重塑。  相似文献   

14.
一、记者职业道德概念新闻职业道德,也叫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活动中所应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基于新闻工作的特点而对记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新闻记者的职业特征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人",交游广泛,经历丰富,生活内容多变。记者的双重身份(公  相似文献   

15.
曾几何时,平面媒体被分成了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事实上,文字记者在用文字记录时代发展、民生进步的同时,用好手中的相机同样重要。文字记者“随手拍”记录下的新闻画面,不仅是对新闻摄影的有益补充,有时自己的文字还不得不让位于自己的摄影。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记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理想,但一直以来,也有不少的报道使人们认为记者是冷血动物,媒体的所作所为是极其令人生厌的。面对这一现象,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显得更有"人情味",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然而新闻报道要做到有人情味,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很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8):51-53
记者在新闻现场肩负着"群众的眼睛"的职责,只有把握现场,才能准确地传达出现场发生的真实场景,选择核心的新闻信息,配以相应的画面,这才是出镜记者职业素养的体现。《匹诺曹》是2014年由韩国SBS电视台播出的一名有着特殊才能的电视出境记者的故事,反映当今新闻记者的职业状态引人关注,尤其是其中涉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更是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8.
新闻特写——写人写事,文情并茂,感染力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不仅须熟悉消息、通讯等采写手法,而且应学会新闻采写的十八般武艺,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职业媒体人。新闻特写正是展示记者写作文采的一块芳草园地,应下功夫掌握它的采写技能为我所用。那么,什么是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19):23-30
作为经典自由主义新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社群规范与认同凝聚方面居功至伟。但是在对新闻专业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和横向的专业对比后发现,围绕新闻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专业"与"职业"之争,二是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本身的争议,三是新情境新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在全球媒体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对专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本文在分析新闻专业化问题和英美专业主义理论模型理论缺陷的同时,探讨了全球新闻时代和全民记者时代,专业主义的合法性与实际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袁伟 《视听纵横》2007,(3):117-117
记者,这是一个多么崇高而神圣的称谓。在西方,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我国著名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曾经寄语记者,"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记者的新闻道德是和一般的社会道德交融在一起的,像水与乳那样难于分开。著名记者邵飘萍在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论述"外交记者之资格与准备"这一问题时,把"品性"作为记者资格的第一要素.邵飘萍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