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价值基因专利权人利益与人类生命健康权益的冲突、美国专利制度对科研豁免规定的严格条件、美国专利法对专利权客体所持的开放、包容态度,这既是Myriad Genetics案发生的根源所在,也传达了基因技术与专利制度的互动诉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的关于分离的DNA序列不具备可专利性的回应只是暂时平息基因专利争议的权宜之计,远未实现基因技术与专利制度的良性互动。通过适度放宽科研豁免条件、限缩基因类专利的客体范围,以平衡基因技术专利权人利益与人类生命健康权益,推动基因专利制度的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因技术一直游走在专利制度的边缘,当前基因专利已经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2013年,美国最高法院最终在Myriad案中否定了分离基因的可专利性,某种程度上确立了摇摆多年的基因专利立场。而欧盟的基因专利问题在负重中前行,承认分离基因及基因检测技术可以授权。以欧美为代表的两种明显对立的基因专利立场背后,有深层的司法历史、政策考量等因素。为了达到促进技术、利益平衡和社会发展的目的,采用更高标准是基因专利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3.
近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人类基因专利"案作出裁决,认为人类基因专利无效。这一裁决逆转了先前有关判例,并且终结了美国三十多年的基因专利授权历史,从而给基因科技和生物医药带来危机和新的契机。一、基因科技和生物医药2013年是华生与克里克发表DNA双螺旋结构六十周年。六十年以来,基因科技和生物医药为人类各种疾病的诊断医治带来光明。同时,它们也造就了巨大财富。  相似文献   

4.
在基因技术不断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基因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就是基因是否可被授予专利。争议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基因是科学发现还是发明创造;如何平衡基因专利权人、社会公众以及基因资源提供方的利益。本文以美国的Myriad案为例探讨了这些争议点,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新技术行业尤其是通信及互联网行业的标准必要专利之争成为焦点问题。其中许可费的计算问题尤为关键。我国司法实践中,尚未明确确立系统的计算方法。从目前来看,包括审理高通反垄断调查、华为与IDC之间标准必要专利诉讼在内的中国法院都倾向于以终端产品价格作为计算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的基数。本文梳理美国相关判例中与之相关的一套理论,介绍了分配原则、最小可销售单元原则及整体市场价值原则等,并通过Laser Dynamic v.Quanta Computer USA Inc.案、CSIRO v.Cisco Systems Inc.案两个判例详析了美国法院针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借此提出美国判例对我国同类案例的借鉴意义:以最小可销售单元价格作为计算基数为基础,以整机价格作为基数为例外,能够规避许可费堆叠及专利劫持等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  相似文献   

6.
2010年6月28日,备受关注的Bilski案终于尘埃落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定维持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对Bilski案的判决,认定案件所涉专利运用对冲原理规避能源市场风险的方法是不可专利性主题。至此,关于此案是否为可专利性主题的长达十几年的争论以不可专利性划上了句点。鉴于美国的影响力,Bilski案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Bilski案的案情介绍,简单梳理美国法院对专利性主题的研究动态,进而总结该案对我国可专利性主题审查和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化学领域中存在广泛的组合物产品的用途限定的作用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说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在专利性判断中的作用,阐述其在新颖性判断时可起辅助检索的间接作用,在创造性判断时可作为确定所属技术领域的依据,在侵权判断时可明确专利保护的范围,只有将组合物的用途限定所起的作用在确定保护范围和判断专利性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保护专利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2012年3月20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Prometheus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Prometheus的医疗方法不具有可专利性。本文结合医疗方法涉及的美国专利法第101条、机器或转换测试、自然法则、自然现象等标准分析了美国医疗方法可专利性的评判思路。  相似文献   

9.
海外动态     
<正>美国专利商标局更新显而易见性审查指南据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网站及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报道,2010年9月1日,美国专利商标局在《联邦公报》上就显而易见性公布新审查指南,即《2010 KSR案新指南》。2007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根据联邦最高法院对KSR诉Teleflex案的判决就显而易见性发布了新的审查指南。美国专利商标局此次对2007年的显而易见性审查指南进行了更新,新的审查指南参考了24件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相似文献   

10.
在专利申请或诉讼过程中,美国法院和美国专利商标局对《美国专利法》第1 01条规定的可专利主题判断标准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应该如何判断《美国专利法》第1 01条所规范的可专利主题,权利要求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落入该条规定的范畴,成为备受美国知识产权界争论的问题。本文以科米斯基案为例,寻找不同判断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可专利主题范围的认识中容易出现的误区予以澄清,为判断可专利主题提供更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2月,美国知识产权前沿(Ipfrontier)网站公布了“2006年度美国最高法院十大专利案件”。备受业界关注的凯斯乐(KSR)与泰利福(Teleflex“)显而易见性”案位居十大专利案件榜首;它莫西芬(Tamoxifen)反向支付反垄断案再度入选;影响面较大的医学免疫(MedImmune)公司诉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专利许可有效性规避案和安进(Amgen)公司权利要求重新解释(de novo Claim Construction)案均榜上有名。本文就“十大专利案件”作简要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正>据美国知识产权所有人协会和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报道,2010年6月28日,备受关注的Bilski案终于尘埃落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定维持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对Bilski案的判决,认定案件所涉专利运用对冲原理规避能源市场风险的方法是不可专利性主题。  相似文献   

13.
人类基因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未来的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都将建立在基因序列的基础之上,因此科学界、生命科学技术公司都在极力争夺基因资源的桥头堡。不过,随着生物学和遗传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人类基因专利申请活动的担忧也日益加深。到目前为止,美国专利商标局已至少给4382种人类基因授予了专利,其中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哮喘、癌症、肌肉萎缩症和其他严重疾病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4.
冯卫东 《今日科苑》2009,(15):31-32
人类基因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未来的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都将建立在基因序列的基础之上,因此科学界、生命科学技术公司都在极力争夺基因资源的桥头堡。不过,随着生物学和遗传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人类基因专利申请活动的担忧也日益加深。到目前为止,美国专利商标局已至少给4382种人类基因授予了专利,其中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哮喘、癌症、肌肉萎缩症和其他严重疾病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5.
疫情之下,瑞德西韦专利问题引发了学界对于第二医药用途可专利性及其判断的思考。我国专利制度虽然例外规定了第二医药用途的专利保护,但在规范"二次药用"与"诊疗方法"的科学性、体系性方面仍有不足,二者在实践中亦存在多重紧张关系。美国、欧盟、我国台湾地区的医药品专利保护范式对我国制度和实践的完善有一定借鉴意义。为回应第二医药用途专利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第二医药用途的可专利性判断标准,宜承认医药品给药特征对新颖性的突破,强调依据对比文件中所公开的实质性内容,考察在后发明的创造性,作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是否可得合理预见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2014年3月,两家中国企业北京颖泰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禾益化工有限公司成为了"337调查"案(No.337-TA-914)的强制应诉方,被指控美国进口以及美国国内市场销售的甲磺草胺、甲磺草胺组合物以及甲磺草胺制备方法侵犯了美国富美实公司的专利权(US7169952B2)。该案成为了我国农药企业遭遇的首起"337调查"案。本文通过分析涉案企业、涉案产品的相关专利,对该"337调查"案进行了解读和剖析,并对我国农药企业应对"337调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制度类似于本国优先权制度,已经实施了二十余年,它的存在是否有助于促进发明创造,提高专利质量?若是,则对我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研究方法]使用美国USPTO专利数据库,首先考察美国临时专利申请案的特性,然后使用6个与专利质量相关的指标比较了主张临时专利申请案优先权的专利(PA)和未主张临时专利申请案优先权的专利(NPA)的质量差异,并运用Logistics模型分析哪一专利指标与PA的关联性最强。[研究结论]研究表明,2004-2018年间,美国临时专利申请案不但存在国别(地区)差异,而且技术领域也存在显著差异。PA和NPA在平均前引和后引次数、专利权利要求数量、专利家族规模以及审查持续时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张临时专利申请案优先权的专利确实具有更高的专利质量,且专利请求项数与PA的关联性最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梳理了美国专利制度中非显而易见性标准的演变情况,对KSR案前后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判决的几个影响较大的医药专利的非显而易见性判断进行了分析总结,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专利非显而易见性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趋严的过程,美国法院在对非显而易见性问题上考虑角度全面,标准细化,综合考虑科技发展状况和目前科研水平合理判断等特点可以为我国医药领域专利创造性的把握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美国联邦上诉法院于2008年10月30日以合议庭(en banc)的形式审结了备受瞩目的In Re Bilski一案。加拿大专利法与美国专利法都未明确排除商业方法的专利适格性,主要依赖法院的判例和专利审查手册的规定。加拿大判定商业方法的专利适格性采用比美国严格的机器和转变标准。In Re Bilski案件对加拿大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的最新变革有一些影响,但绝非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专利质押融资的质物权利属性及债权担保特性基础上,研究了专利质押融资质物筛选一般原则及实施原则,提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专利质押融资质物筛选系统是解决当前专利质押融资问题的重要方向之一.据此,基于MAS(Multi Agent System)技术构建专利质押融资质物筛选系统结构,以行业专利本体库——质物专利库为路径建立筛选流程,从质物收益、质物质量及质物风险三个维度共十二个筛选指标,选用相应数据分析工具,对质物分级及筛选.本研究最后探讨了专利质押融资质物筛选系统的实施主体及运用范畴,为我国专利质押融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