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触颇深。我想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每个编辑大慨都是如此,都会有一些个人的真情实感。读书是快乐,读书是幸福,惟有读书滋味最长。本刊今年第五期卷首语叫“人的最大幸福是读书”;杨绛有篇文章题目就叫“没有书不好过日子”,她把读书和过日子等同起来;我也赞赏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相似文献   

2.
每年出九万多种书又好又不好现在全国每年出书九万多种,是好还是不好?对这个问题,各人的答案不会一致。我的答案是:又好又不好。说好,是因为这些书显示了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速度,从1979年的每年出书一万多种,增长到现在每年出书九万  相似文献   

3.
不求甚解.好还是不好?嘿嘿.这可叫我怎么说呢?“不求甚解”语见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似文献   

4.
书香墨香是一种有别于法国香水之香,它从小到老熏染着我,还将伴随我以至终生。所以我说,我的一生,除了读书之外,还是离不开书——既撰文著书,也编书出书。学习、工作,都是与书为伴。就读书而言,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应该说(至少从理论上说)书是人人皆读的。但就以接受教育在学校读书而言,亦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不是有所谓之“厌学生”么?虽然被动读书的不仅是“厌学生”。离开学校后,更未必人人仍然读书。真正能毕生手不释卷的,还有知之者、  相似文献   

5.
过去极左的时候,读书多的人被看成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甚至说他们最无知识,是“臭老九”,而且好像永远也改造不好。现在气象一变,一下子有高学历的人又成了香饽饽,好像只有他们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干成。我看两种看法都是走极端。学自然科学,在学校里有动手干的实验室,还要到工厂、科研单位、工地去实习,书本知识与实际的需要之间结合得比较紧。学社会科学的,有的就难说了。现在有本科生、硕士生,一毕业就去当村里的一把手的,当然可能干好,但是我看是不一定那么容易干好。社会科学是研究和社会打交道,是要和有各种欲望,各…  相似文献   

6.
让我谈谈读书,我很喜欢这个题目,总觉得谈起读书就有说不完的话,就有回忆不完的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加长,疾病带给我的痛苦越来越多了。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我曾用极大的热情学习和写作,那时,身体依托了精神的力量支撑着,而现在,每天躺在床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越来越长了,我渐渐感到,无论我怎样用意志与疾病抗争,生存还是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而精力充沛地去创造,又是依靠健康的体魄。  相似文献   

7.
淘书的印记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真正爱读书的人是离不开淘书的。我的朋友中颇有几位藏书家,他们都把淘书当作一种真正的享受。每逢造访他们的书斋时,他们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一次次淘书的经历——这一本购自特价书市的最后一天;那一本是地摊“拣漏”所得的精品……我自己也是一样,我的一万余册藏书。绝大多数是辛辛苦苦又乐此不疲地淘来的,有些书的内容在读过许多年之后已经淡忘,但淘得这本书的过程却  相似文献   

8.
北京合恒印刷有限公司(原泰米新宝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进口了一台快霸DI46-4数字彩色胶印机,现在正在试运行阶段,现就使用中的若干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供读者参考。1.DI印刷现在是赔钱还是赚钱?如果赔钱,对未来前途的估计如何?估计何时能收回投资?我们对此项目是持乐观态度的,否则就不会投资了。用一种简易的方法来估算,该印刷机的印刷速度是每小时一万印。如果每天能有十万印的业务,每印能有一角钱的纯利的话,每天可有一万元的纯利。而这种估测并不过分,因此5至6年内收回投资应不成问题。目前该机正在试运行阶段,没正式对外…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入伍后,看到新闻干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世。我决心读书。几年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书籍等。愈是读书,愈感到自己的不足,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我边读书边积累资料,案头的资料越…  相似文献   

10.
不知怎么了,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带评论鲁迅的文章,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却并没读懂,也在那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跟着瞎起哄,我觉得这更不好。 我虽然很尊崇鲁迅,但知道他毕竟也是人,而是人就难免有人的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他的伟大,其实并…  相似文献   

11.
1960年,我和妻子张敬在西雅图花一万美元,买了一栋带地下室的小花园洋房.现在听起来简直像是白捡来的,而五十年前的一万美元绝不是小数字.那时只需首付350美元,就可以拿到房子了,而当时我们连这350美元也付不出,还是向人借钱才凑足了的,现在想想,胆子也是够大的.  相似文献   

12.
资讯     
《出版广角》2013,(23):94-96
[评刊]寻找独属于自己的风格文/宫立文学研究者吕叔湘先生曾说:"《读书》有《读书》的风格,这就不容易。很多杂志没有自己的风格,什么是《读书》的风格?正面说不好,可以从反面说,就是‘不庸俗’……可是‘不庸俗’要自然形成,不可立意求‘不庸俗’。那样就会矜持,就会刻意求工、求高、求深,就会流于晦涩。"我想以"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为宗旨的《出版广角》也不例外,也应当思考是否拥有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如何才能"不庸俗"。  相似文献   

13.
档案文献编纂不仅是对文献的整理活动,还是参与文化创造的社会活动,是对主流文化进行影响和塑造的一种途径。本文通过对孔子整理编纂“六经”的活动进行分析,探讨了档案文献编纂如何影响和塑造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4.
蓝皮 《大观周刊》2006,(21):I0036-I0036
我以前是不懂喝茶的,再好的茶到我嘴里也都一个滋味。在我看来,除了解渴,我感觉不出茶还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原先老婆和我一样也不怎么喜欢喝茶,每次去朋友家玩,遇到有人给她泡茶喝,问喝得浓还是淡,老婆一律是说:只要一点点茶叶。因为又是怕喝多了睡不着,又是怕茶太浓口感不好。我呢,遇到相同的情况没老婆麻烦,反正浓淡一样,也就无所谓了。  相似文献   

15.
抄书     
从古代起,许多学者就把抄书看作是与读书并重的一种求知方法,难怪他们把抄书干脆叫抄读。清代学者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论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条陈,什么办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心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著名作家姚雪垠谈读书体验时,也谈到了抄读的重要。他认为这是做学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看书的时候,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词句段落,或者是感到有什么心得体会,或者觉得里面有什么问题,就抄下来,或作摘录笔记,或作抄录卡片。可见,不管古人说的“读书必须过笔”,还是今人讲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都是强调读  相似文献   

16.
62年前,我的家乡上海解放了,当时,我正在上海虹口中学读书.这个学校原是上海师大附中,是个公立学校,多数学生家庭穷苦.解放前,有许多进步学生活动,也有不少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就在我读书的课堂外,便常有戴着黑墨镜、穿着长衫、戴着礼帽的人站在门外,很让人害怕. 我的家境不好,穿得很破烂,只有一套校服(是蓝色的大褂和一双球鞋),没有其他可穿的.所以一回到家就赶快脱下来,换上母亲穿破的衣服和鞋子,好在家干活.回家后要帮母亲抱弟妹,做家务,直到晚上八、九点钟小弟妹都睡了,我才能做功课.  相似文献   

17.
古人爱读书,爱藏书。当时图书多为木版印刷,印数很少。一个好的刻本.自然为文人学子所珍视;古人著书亦多述而不作,汲取诗文精华,以学富五车而自诩,除了少数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留下自己的理论著作以外,他们很少去进行自己的理论构建,宁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也罕为系统的哲学著作、理论著作。古代图书最早是用竹简或绢帛以手抄的形式出现,即便后来有了纸张,有了木版印刷,也还有许多书是抄写的,所以鲜有完整、系统的藏书,也鲜有完整、系统的图书目录,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图书目录学。《汉书·艺文志》虽是史志目录,但此前没有比它更完整、更系统的目录,因此,它仍算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了。  相似文献   

18.
失去的岁月     
周国平 《出版参考》2009,(12):34-35
上大学时,常常当我在灯下聚精会神读书时,灯突然灭了。这是全宿舍同学针对我一致作出的决议:遵守校规,按时熄灯。我多么恨那只拉开关的手,咔嚓一声,又从我的生命线上割走了一天。怔怔地坐在黑暗里,凝望着月色朦胧的窗外,我委屈得泪眼汪汪。年龄愈大,光阴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一天又一天,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就像水滴消失于大海。蓦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万多个昼夜,它们都已经不知去向。  相似文献   

19.
胡适读书的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茜 《图书馆杂志》2005,24(12):89-91
读书在我国国民的生活中已经有了淡出的迹象,有资料显示,在我国识字人群当中,1999年的阅读率为60.45%,2003年下降为51.7%,并且仅有5%的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这是一种现状,也是一个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读书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当我们走进胡适的读书世界以后。就会感觉到,那里有一缕清风向我们徐徐吹来,让我们沉静,更让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20.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