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少华 《收藏》2009,(11):172-173
在中国观赏石市场,戈壁玛瑙石与广西大化石是无可争议的硬通货,与之相应,全国赏石界素有“南有柳州,北有阿拉善”的美誉,每年一届的柳州石展和阿拉善左旗石展成为中国奇石展览的两大品牌。  相似文献   

2.
李饶 《收藏》2001,(11):68-68
本期刊载的七幅彩照,是陕西省观赏石协会组织陕西奇石收藏家和奇石爱好者一行10人,于2001年7月lO日至16日参加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宁夏石文化研究会、宁夏华夏珍奇艺术城在银川市联合举办的“中国银川国际赏石旅游节”的部分展品。经过大会评委会的评审,陈松林的“秦俑魂”、“幼狮”,彭文的“龙马精神”,张新端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张三弟的“翠珠满堂”,  相似文献   

3.
藏石六忌     
愚木  刁磊 《收藏》2008,(10):126-127
近几年,国内出现了新一轮的观赏石高潮,奇石收藏越来越热,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赏石、藏石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针对奇石的赏玩、收藏,赏石界尚存在一些错误或不恰当的做法,需引起玩家和藏家的注意。本文所述藏石六忌,希望给予大家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谢礼波 《收藏》2009,(1):154-155
北宋书画家、赏石家米芾的“瘦、皱、透、漏”四字相石法,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经典。正确解渎“瘦、皱、透、漏”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髓,对于我们今天准确把握“质、色、形、纹”四大要素在奇石鉴赏中的相互关系,对于弘扬中华赏石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少华 《收藏》2006,(12):108-109
2006年10月3日,中国·漳州首届海峡两岸奇石展(德友盛杯)在天福园奇石古玩城隆重开幕,海峡两岸赏石界知名人士于中秋佳节团聚一堂。畅叙对祖国山水、美石的深情挚爱。  相似文献   

6.
李德寿 《收藏》2008,(3):148-149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赏石、藏石、爱石蔚然成风,赏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和企业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广泛融合。在这股赏石潮流中,文人墨客仍是领头人,奇石发源地的农民是奇石产业的大军,俗称石农,并且不少的奇石发源地都成了奇石村,农民靠彩石藏石发财致富。  相似文献   

7.
愚木 《收藏》2009,(5):134-13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观赏石市场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经过20多年风风雨雨的磨炼和经济大潮的洗礼,观赏石市场正逐渐成熟起来。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唯利是图的石商和疯狂的“石痴”,为了抬高石价牟取暴利,练就了一身“点石成金”的功夫,制造出一些“天价”奇石,给赏石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恭让 《收藏》2006,(10):119-119
兰州是黄河所流经七省区中唯一穿城而过的省城,赏石文化积淀异常丰富。其率先创办,苦心经营的《石友》杂志,因发行量大,影响广泛被誉为弘扬黄河文化的一面旗帜。近十年业,兰州积极参与重大的赏石活动,已先后举办了两届国际国内奇石大展。  相似文献   

9.
张维乾 《收藏》2008,(9):132-132
古老的金城兰州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冲击带,在漫长的岁月中,黄河上游大量的沙石被沉淀在这里,河床下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奇石资源。经过黄河水流多年冲刷而形成的黄河奇石,以石质细腻、纹理清晰、色彩绚丽、内涵丰富在赏石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鲍才盛 《收藏》2007,(11):133-133
笔者系一点斋斋主,自号一点先生。好结交世间正道朋友,常以“一蓑烟雨任平生”自慰。酷爱奇石、古玩,尤以奇石为最爱。赏石讲求石质、造型、图案、色彩、纹理及天然完整,尤其注重奇石的文化蕴涵。以下介绍几方一点斋藏石,供读者品评。  相似文献   

11.
邹顺驹 《收藏》2001,(10):16-17
天然性不仅是奇石艺术的灵魂,也是赏石文化的根本要素。因而要求天然奇石绝对保持天然状态,不能有任何加工,便成了当今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理念。张卫先生撰文介绍说:“台湾过去也有很多人喜欢玩图案石,后来因为出现了一些加工打磨等做手行为,他们就不敢再玩图案石了……转向于对有水洗皮肤的山形景观石的钟情,这是对图案石冷酷的一面”。其实这种赏石理念也存在于大陆许多地区,例如武汉就是如此。我曾同几位来访的武汉石商谈及当地奇石市场上的一个奇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李饶 《收藏》2001,(9):34-35
在赏石热向纵深发展,赏石队伍迅猛壮大,需求观赏石数量大增的今天,众多的爱石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奇石流通领域中,愈演愈烈的假冒伪劣商品石。原本,石头的品相坚贞,自然,纯朴,高洁,决无矫饰虚伪,而赏石界少数人为了牟取暴利,不顾人品道德,肆意在自然纯真的石头上动手动脚,以假乱真,在全国不少地区都有发生。他们采用切割打磨抛光、钻孔抛光、钻孔镶嵌、烧烤涂油、化学退色、染料浸色和用酸溶蚀作假石皮等手法,制造出假图案石、假象形石、假矿物晶体、假日月石、假文字石、假景观石和假古生物化石等,扰乱奇石市场,损害了赏石文化的声誉。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引起有关机构和奇石爱好者的高度重视,提高警觉,广为宣传,采取多种方法揭露和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相似文献   

13.
张少华 《收藏》2006,(2):113-113
2005年中国东南部又一赏石盛会——首届“天福园杯”不型奇石展于11月27日在漳州市芗城区天福园奇石市场隆重开幕。此次石展由漳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漳州市建设局、芗城区人民政府、华安县人民政府的漳州市观赏石协会协办,德友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承办。  相似文献   

14.
邹顺驹 《收藏》2007,(5):165-165
形质色纹是高度概括的赏石要领,它将赏石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赏石界即将问世的“国标”的基本框架便是由形质色纹理论构成的。  相似文献   

15.
吕耀文 《收藏》2009,(6):143-144
收藏者在鉴赏灵璧磬石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以下三种情况:其一,由于奇石摆放位置或赏石者视角的不同,该奇石会呈现不同的形象,其二,某块奇石上的两个以上的不同形体,共同强化一个主题;其三,某块奇石上的两个以上形体,由于赏石者视角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形象,并赋予不同的精神意味。  相似文献   

16.
韩蔚明 《收藏》2007,(5):164-165
历代赏石名著对上乘奇石多以“玉”形容。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其《怪石供》中云:“今齐安江得美百,与乇无辨。”可见玉的质色早已被奉为奇石的最高级别了。新疆和田玉以其温润细腻、滑如凝脂的特性被冠为软玉之首,其中又数五彩缤纷、自然天成的和田玉仔料中的观赏玉最为稀缺和珍贵。  相似文献   

17.
李庆辉 《收藏》2009,(6):140-141
奇石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乃客观之存在;赏石,作为人类独特的心理过程,乃主观之现象,是一种审美活动。由于中华奇石丰富多彩,加之个人的阅历、修养、学识等不同,对同一块奇石,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出现不同的心理价位,奇石因之呈现出不同的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汪枫 《武当》2009,(6):6-6
5月上旬,中国武当山首届“赏石论道”国际奇石展在武当山落下帷幕。在此次的奇石精品展期间,共收到全国各地的奇石共三百五十余件。由中国著名奇石艺术鉴评家、北京沈钧儒研究会会长沈宽,中国观赏石协会鉴评委员会主任沈连清,中国观赏石协会顾问闫立本,中国观赏石协会业务部主任王纪民,中国广西奇石协会会长张仕中,副会长朱立新,中国武汉中华奇石馆馆长叶昌程7人组成的评审组,在经过为期一周的认真观摩鉴常评定后.评洗出余奖24个.银奖40个.铜奖51个。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08,(6):137-137
综合消息:2008年4月11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举行了“道法自然:翦淞阁重要赏石收藏”专场拍卖,推出的27件拍品中有16件古代赏石。据透露,这些拍品来自台湾古董商20年收集的珍藏,这次史无前例的拍卖引起国内外藏界和观赏石界的极大关注。据悉,上拍的27件赏石成交了26件,成交率高达96%。  相似文献   

20.
高继 《收藏》2001,(5):18-19
新疆哈密兴起大漠戈壁奇石收藏玩赏之风,是近几年的事情。90年代后期,哈密地区经济发生着突飞猛进的改变,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潜意识中的赏石兴趣得以调动。有条件的赏石爱好者走出家门,借助不同的交通工具,北进天山,南下戈壁,在南湖戈壁及罗布泊边缘采集奇石,之后又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观赏石交易市场。目前店面已达30多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