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永宁加盖 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厂加盖,面值0.5分至100元,全组共29种(表4),其排版格式除036与大业加盖02相同,为方体字外,其余都以本厂特制的四个五号楷体字排成方阵,中间下方植五号阿拉伯数字(图15),浇版印刷。略与三一加盖相似,但“圆”字呈狭长形;角数面值票的阿拉伯数值字体较大,“角”字腹中的“土”部与左撇、右竖都不连接(图16)。  相似文献   

2.
傅湘洲 《上海集邮》2006,(11):43-44
六、印花税票改作金圆邮票的分组、分类 (九)现代加盖上海现代书局以平版胶印加盖,面值5角、3元、50元,全组共6种(表11)。其中5角面值分用大小字两种不同印版加盖,大字印版的“中华民国邮政”六字总长11.5ram,“中”字中间一竖为直穿向下的长竖(图44a);小字印版的“中华民国邮政”六字总长11mm,“中”字中间一竖为仅到穿出“口”部即止的短竖(图44b)。  相似文献   

3.
(四)顺发加盖上海顺发印刷所加盖。全组仅1种(表5),排版格式为“金圆伍角”四个五号楷字列成方阵,中间下方为五号阿拉伯数字(图20).活版铅字印刷。所用原票和加盖版式都与第五组元华加盖相同,二者的区别处在:①此为黑色加盖,元华为蓝色加盖,②“伍、金”二字与“角、圆”二字的间距,此约8mm,元华约7mm。  相似文献   

4.
傅湘洲 《上海集邮》2006,(12):36-37
(十)永宁加盖 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以铸模凸版加盖,面值1元至1000元,全组共12种(表12)。永宁加盖的显特征为除第“86票外的其余11种加盖字较上海另外二家的字体略大,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5.
龙泉 《收藏界》2013,(1):72-73
一、民国三年交通银行“五元”券上的“此票不买日贷”戳记 “此票不买目货”票券,是民国三年交通银行发行的火车图案,加盖“天津”的五元券,后盖上三枚“此票不买日货”戳记的货币。分别是:正面中间右侧竖排“此票不买日货”,左侧六字分右左竖排,每排三字“此票不买日货”,背面中间位置戳记与正面左侧戳记同(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6.
张健 《上海集邮》2009,(1):41-42
在“文革”中个人崇拜达到顶峰的1968年,邮政总局与上海市邮政局都不约而同地发行了加盖“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普9型天安门图邮资明信片(下称“‘敬祝’片”)。现存上海“敬祝”片(图1)的最早使用日期明显早于总局“敬祝”片。因此,目前集邮界普遍认为:上海“敬祝”片加盖在前,总局“敬祝”片是受其影响后加盖的,  相似文献   

7.
上海三一印刷公司以五号楷体字分左右直行排成“改作邮票”,“金圆××圆”及下端横行方体阿拉伯字数值制成电铸版加盖于伦敦版包裹印纸(图51),全组共3种(表16)。[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闫学民 《收藏》2011,(8):113-113
笔者在欣赏藏友的人民币系列藏品时,见到两张第三套人民币中的1角券(俗称“一毛钱”),因其主色和背面着色与常见的“褐色1角”券(图1)不同,而被称之为“枣红1角”(图2)和“背绿1角”(图3)。  相似文献   

9.
胡安宁 《收藏》2006,(11):137-137
票据为19&;#215;87厘米,顶端印制有“中国人民银行““支票”字样及其微记,右边有账号、支票编号,右上方的蓝色字戳下有不易发现的防伪标识。两张支票分别填写着“贰拾捌万叁千元”(图1)和“壹拾万零叁千元”(网2),在科目栏上加盖了“私营商业存款”6字,这是两张由支票直接转为商业存款的存款单。最突出的特点是加盖了两行醒目的蓝色长条字戳“捐献飞机大炮,打败美国强盗”,同时加盖了“捐献“和“注销”的红色字戳,说明这两张存单已经捐献给抗美援朝,不再兑付。这种把存款变为捐献的做法,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年抗美援朝的热情。  相似文献   

10.
李树 《上海集邮》2005,(10):18-19
“革”期间,各地邮局出售过一种在普9型天安门图普通邮资片上以红色加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字的邮资片。这种红字加印“敬祝”片由邮政总局发行,集邮界称“红字机盖”或“总局加盖”。“敬祝”片作为特殊时期发行的邮政用品,有着特殊年代的烙印,也是集邮乐于收集、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笔者经网上拍卖得到一件区票封,为1947年4月7日由山东德县(今德州)寄天津平信。信封正面贴山东二版毛像蓝色2元票1枚,销全点线全中文三格式沿用中华邮政日戳,下格“德县”二字中间下方有一“(挂)”字,估计是邮局人员将平信误用挂号专用日戳盖销所致(图1)。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张日本无邮资纪念明信片(图1),贴菊瓣皇徽图加盖“支那”5厘邮票,销1902年6月21日日本上海邮局双圈纪念邮戳。戳面外环上部为2行左读日文汉字“万国邮便联合加盟式拾五年祝典”,下部为同样意义的法文及“TOK101877-1902”,内圆上部为左读汉字邮局地名“上海”和日本纪年日期“35—6—21”(明治35年),下部为法文地名“SHANGHAI”;中间图案为2面交叉的旗帜,左为日本国旗,右为日本邮政“ ”形符号邮旗。  相似文献   

13.
同人 《收藏》2006,(4):55-55
我在这里把家藏清代徐三庚书写的横幅“味菘盦”(ān,同“庵”)介绍给各位读者。徐三庚(1826-1890年),字桂山,又字桂珊、诜郭,号井垒、又号袖海,别号金垒山民、似鱼室主、余粮生。  相似文献   

14.
杨萌 《收藏》2008,(9):72-72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又号青原、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逢(páng)戈庄(今属高密市)人。生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其祖父刘棨(qi)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土,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人称刘文清。刘墉书法初看圆、软、滑,仔细审视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其书法的境界可用“静”“淡”“清”三字概括。  相似文献   

15.
董诗赞 《收藏》2006,(1):151-151
编孵同志: 我是—个书画爱好者,10前—个道友送我—幅六尺八言对联,上联为“内史黄庭中郎缘绮”,引首题写“辛丑初秋”四字,下联为“尚书红杏学士青莲”,落款“陈寿封”三字,加盖两枚印章:“陈寿封印”“松坡”。  相似文献   

16.
孙家潭 《收藏》2006,(11):135-135
“壹钱合同”铜印,近似长方形,上端呈尖角,橛钮。印面无边栏,长4.5厘米,宽2.6厘米,高4.6厘米。印背凿刻上“上”字以指示正位。印台厚实,四周呈余坡状(图1、2)。印文“壹钱合同”朱文楷书直读,其中“合同”两字为合体(图3)。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各地邮亭所使用的日戳,其格式极不统一,大概以一个地区为主,如北京、西安多为三格式,“亭”及戳号多刻在下格。其它地区模式,有刻在上格、中格的,日期有横置、竖置的,所有数字有用汉字,也有用阿拉伯的,有左读也有右读的。所见最早1936年的上海戳,其“亭”字不但刻在上格,而且把“第二号邮亭”5个字用括号括着刻列其下,甚至青岛在下格把“邮亭”刻为外“K10SK”和贵阳简刻为“KI”的。  相似文献   

18.
何宏 《中国集邮》2000,(6):23-23
1945年秋,从吉林省长春流出一组貌似邮票的东西,上为“中华民国万岁”(左读)“民”与“国”中间为中华民国国徽,图似东北地图,上有“纪念九一八”5字和骷髅。“原票均系一版印制,分刷淡紫、淡绿、桔黄、玫瑰、浅蓝等五色。无面值,印竣后一律加盖黑色‘壹佰圆’及‘100’字样,再加盖蓝色‘改作×圆’。除浅蓝色不再加盖外,计淡紫  相似文献   

19.
杜晓俊 《收藏》2014,(3):68-69
作为“五毒”花钱的一个门类,面文“再月初五”(图1)、“五日午时”(图2)、“五月五日午时”(图3)、“午日午时”(图4)背“五毒”图案的民俗钱在郑轶伟主编的《中国花钱图典》一书中多有收录。此类花钱散见于各大钱谱和民俗书籍。  相似文献   

20.
1990年3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邮票全集》(解放区卷)有这样的描述“加盖于实心徽图代邮券”一节中“(9)5角门角(蓝)”(附图)。这枚邮票在其他目录中从未出现。《中国邮票全集》已经出版720多年。未见有人对此提出任何异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