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师,请您走下讲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最近的数次听课中,发现一个现象:过去讲课时脚步很少离开讲台的教师,有一部分已经非常自然地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腰弯下来和学生说话或者跟学生讨论,学生上讲台的次数明显比以前多了.但是也发现,仍有一部分教师还是独霸着讲台,高高在上,对学生"发号施令".认真分析一下这一现象,会从中看出当今教育转型过程中不同教师的不同心态.  相似文献   

2.
上文从六个方面谈了教学技艺。有了教学技艺,就有了上好一节课的基本保证。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课堂上能不能让你上好课,这还要看执教者随堂处理课上偶发事件的本领如何。有的教师课备得非常好,高高兴兴地登上讲台,刚讲不一会儿,嗨,就有学生蓄  相似文献   

3.
韦红 《广西教育》2012,(4):66-66
当我站在讲台上,50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对我说“老师,教师节快乐”时,我就觉得自己是太阳底下最幸福的老师,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成就感最大的时刻。  相似文献   

4.
马新芬 《教育》2015,(5):73
十年前,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笔者脸红心跳,语无伦次。可那些稚嫩的面孔却对年轻的教师充满了好奇。当笔者紧张站在讲台上时,学生用掌声给了老师鼓励。从此,笔者心中就有了一个信念:"这三尺讲台就是我的舞台,学生就是我站在这里的动力。"可是,后来教学实践却残酷地表明:一切非如预想,教学上笔者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新教师的"困难"一是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新手,感觉高中数学内容很多,有的题目难度较大,知识形成过程的难点较难突破;所以,  相似文献   

5.
讲台,是教师固有的位置。当了老师,习惯于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口若悬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习惯了或背或抱着两臂,在教室里巡视徘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就这么过!有一天,上自习课,学生们正安静地看着书。教室里有一张空位,那是一个生病的学生的位子,我慢慢坐了下来。看着学生投来好奇的目光,我感到很不适应,于是,顺手拿起旁边同学的"读书笔记"看起来。里面有一篇随笔很精彩。我情不自禁地问这个女孩:"这篇随笔你是怎么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最近的数次听课中,发现一个现象:过去讲课时脚步很少离开讲台的教师,有一部分已经非常自然地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腰弯下来和学生说话或者跟学生讨论,学生上讲台的次数明显比以前多了。但是也发现,仍有一部分教师还是独霸着讲台,高高在上,对学生“发号施令”。认真分析一下这一现象,会从中看出当今教育转型过程中不同教师的不同心态。一、愿不愿走下讲台,反映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  相似文献   

7.
<正>"讲台"是利用高出地面的三尺之地,给教师施展教学的舞台。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出讲台,提供给学生们更大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舞"出更多的精彩。一、让出讲台,天地更宽特级教师钱守旺的20个教学主张中谈到了"让出讲台天地更宽",让我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更加深有体会。三年级下学期,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相似文献   

8.
做学生时,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者,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崇敬;大学,我选的是师范,把"学高为师,生正为范"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一心憧憬自己走上讲台去引导学生;参加工作后, 我一门心思相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好心理辅导老师,开始尽心尽力地帮助每一个学生;14年教学生涯一路走来,有膨胀、有伤感、有疲惫、有感动……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和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共同活动。一名教师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掌握这门艺术:教师课堂教学教育机智艺术,课堂教学的"再创造"艺术,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艺术,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课堂教学中处理违纪行为艺术,课堂教学中的阅读艺术。  相似文献   

10.
微笑——一个很简单的表情,但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你面带微笑地走上讲台,可以说明你心情舒畅,态度温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把传授知识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既而表现出你从内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友好且平等相处。这样,学生就会心情放松,集中注意力,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就显得轻松活泼,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提高。所以,微笑是每位教师在讲台上的最佳选择。在讲台上,你的微笑告诉学生,你很高兴为他们讲课,愿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及生活上遇到的难题。这也是对学生的喜欢、关怀、理解与爱护。所以,微笑有…  相似文献   

11.
近来报纸上登出了某些学校的些“创新做法”,包括拆除“三尺台”,美其名曰:“缩小了教师和学间的距离。”对此,笔者却感到无法同。三尺讲台产生于何时,未得考证只是连环画上孔夫子论道在树阴下学生们席地而坐不见讲台,那时有有教室、有没有课桌、有没有讲台是不得而知了。但是古往今来,讲就是教师的舞台,是教师的道具,使国内外的高等学府、成人学校也有讲台。即使诸如此类不论,拆“三尺讲台”的重大意义也难让人解,很难看出拆除“三尺讲台”“缩小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假有个讲台就拉大了教师和学生间的离,这么小心眼、这么…  相似文献   

12.
为师皆有体会:"在讲台上讲过的话对自己的记忆是一种强化",且"讲授过程是对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补充完善或重新构建过程"。鉴于此,更是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好地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笔者在数学教学中作了让学生走上讲台的尝试。一、开课让学生上讲台说每堂课的开始五分钟,是我留给学生上讲台说的时间。教改伊始,我只是让学生上讲台去说自己在上节课学习中掌握的主要内容和解题技巧等,目的也只是为了巩固所学数学知识、解题技巧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技巧的掌握程度。后来,学生胆大了,演讲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让学…  相似文献   

13.
彭广新 《学子》2014,(2):78-78
正每每在课堂,看到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回答问题,我就在想:他们的好奇心能得到满足吗?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去朗读、去讲解、去评议、去总结、去演出,去充分地表现自己,去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一、上讲台前的准备工作1.消除胆怯的心理,多鼓励多表扬先要让学生们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哪怕只是站在讲台上说声"老师好,同学们好",然后逐渐地让他们多说几句,直至  相似文献   

14.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15.
胡大平 《人民教育》2012,(20):44-45
对话这个词它包含两个字:"对"和"话"。我把它拆开来讨论。首先,关于"对"字,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才可以说是"对话",而不是独白?就教育、教学来说,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问题是:有一张讲台摆放在这里,当老师走上讲台的时候,不论你个头高矮,不论你学识多少,你拥有这个讲台就拥有这个权威,你怎样利用这个讲台来升华你作为教师的责任?在这里对话的"对"就涉及三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回应。这里出现了一个人以上的情景,我们经常会用英语来说,这就是face to face,面对面。我们教育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讲台上教师费尽心思去讲,讲台下学生却沉闷不语,甚至恹恹欲睡.学生的困惑是:不知该学什么、怎么学,考试跟着感觉走,分数完全凭运气.怎样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疲软"状态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到学生手里.当下各类教辅资料可谓铺天盖地,什么"教材全解""课文诠释"等,这些教辅资料对课文的涵盖可谓全面,此时的语文教师如果还按老套路走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因此,根据日常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我设计了教学"三步法".  相似文献   

17.
田丽岩 《教书育人》2004,(4M):28-29
讲台是教师和学生产生心理距离的开始,从教师站在讲台前的那一刻,教师和学生就有了各自的心理定位,就有了心理距离。但是,我们可以用充满爱的表情和各种体态语言缩短这个距离,让学习接收这样的信号:老师情绪很好,他喜欢我们。记得去年暑假前的一个大热天,下午第一节生物课。预备音乐已经响过,还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才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打破"独霸讲台、只揽黑板"的陈规陋习,应融在学生中去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有的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学生的眼睛就发亮;而有的教师一走上讲台,学生就黯然失色甚至如坐针毡,这种差别主要与不同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很大关系。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正视和注重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是当今每一个智慧型教师都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教育报"披露:我国的初中学生中有64.7%在农村中学就读.而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往往较差,不少生物教师常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在讲台上滔滔讲解,让学生默默聆听,根本不利用自然界这个"大生物实验室",使生物课教学坠入了"空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本人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放手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中去研读课本知识既使学生获得了真知,又使他们初步练就了研究生物的本领,收效甚好.现将本人的具体做法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