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初中生》2008,(Z9)
【技法阐释】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  相似文献   

2.
付建军 《初中生》2008,(9):24-27
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委婉地宣泄出去。如果所借之物就是眼前所见之物,所托之心表现为某种道理,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即物明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善于“以物兴怀”“托物伸意”,具体为以物寄志、即物寓情、借物议政、假物明理、托物讽刺等.在表现艺术上,咏物诗惯于横向参比而不同于咏史诗的喜欢纵向(古今)对比;咏物诗往往更加富于想象与联想,甚至可以达到形神兼备乃至遗貌存神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托物且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怎样在作文中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呢?同学们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寻找要托之物 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相托的,同学们要认真比较筛选,选出最能表达自己"志向"的事物.优秀的古典诗词作者在创作托物言志这一类作品时,总是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悉心的体验,进而准确地寻觅出能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主旨的客观对象,即找准言"志"之"物".而我们则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寻找:  相似文献   

5.
巨乃岐 《天中学刊》2010,25(3):45-49
荀子是先秦时期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具有丰富的技术价值论思想.他的技术价值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解蔽""求正"、"善假于物""制天命而用之"、"以心制欲""顺其天政"、"性伪合"等的阐述中.  相似文献   

6.
艺术创作超越不了物与情的关系,感物兴情是一个方面,托物寓情则是另一个方面。托物寓情以比为中心,其实质是由心至物,以物比心。比是一种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其展示的是心的主导性,心为情动,情决定对物的去取。比在通常的思维情况下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的思维方式多元共生的。它必须与兴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托物寓情。就比而言,其有实比和虚比之别。实比是表,虚比是里;实比是理智,虚比是直观;实比是物,虚比是情;实比是狭义的修辞手段,虚比是典型的思维方式。它们始终是一体化的,共同承担着托物寓情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正>托物言志,又叫咏物言志,指的是一种借助具有显著特征的具体之物寄托特定情思的表现手法。记叙文中的托物言志,是指通过细致描绘某种具体事物的形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愿望等。作文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物"为基础托物言志的记叙文,"物"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写志的基础是咏物,如果不能在文中很好地展现所  相似文献   

8.
李贽《童心说》提出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理解"童心"最根本的关键点在于"无本之末"和"最初一念之本心"。李贽的童心来源于佛家,指"父母未生之时",带有人的生理欲望的自然之心,与"闻见道理"之心相对,以反对"天理"。与此相应,《童心说》中的"真"与"假"也非一般意义的"真"和"假","真"是指未被遮盖、未丧失的人的自然天性;"假"即指丧失自然天性而"闻见道理"主于其内,其形式为真,内涵则因丧失自然天性而变为假。  相似文献   

9.
《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托物言志的名文被编者放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同一课中,编者的比较教学意图显而易见;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看到两者"托物言志"手法的同,围绕相同点去组织教学,而恰恰没有看到两文在"托物言志"这"同"的外衣下,包裹着迥然不同的内涵和旨趣这一巨大的"异",  相似文献   

10.
有言在先 "托物寓意"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动物、植物、花草)的"形"进行形象具体的描绘,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抒情言志作铺垫的.既然是"托物言志",就必然要采用象征手法展开联想,而类比往往是引起联想、运用象征手法的基础,这就必须做到"联想自然",应找准托物言志的"相托点".  相似文献   

11.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1,(24):36-37
诗法指津"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寄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异托邦"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参照"乌托邦"自创的一个哲学概念.从创立这术语之始,就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福柯关于空间的思考是由中国百科全书上关于动物的分类引发的.在涉及中国丈化的问题上,福柯至少表达了两层含义:这种文化让西方人不安的混乱性质,即异托邦性质;中国文化又是乌托邦的巨大源泉.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和谐,不是混乱,不存在福柯在<词与物>中所谈及的典型的异托邦属性,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是被想象出来的一个具有乌托邦属性的世界.将异托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一番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异托邦的含义,进而澄清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现代派书家为了打破以文字识读和书写为根本的习惯性思维,对西方现代派绘画进行了生硬的嫁接.但从书画创作审美体验中的"心物"之轴来分析,书法与传统的中国诗、画相比,虽有其独特性质,仍然是点画结构与主体意的融合,即意与象、心与物的统一.而现代派绘画从再现跨越到表现,只注重意与心的一端,强调心与物的对立.这可从现代派绘画与书法发展的实践以及相互借鉴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4.
聚焦托物言志作文是中学阶段作文训练的重点,又是难点。托物言志,横跨了两种性质的内容,既要写形象化的"物",又要写抽象化的"志",所以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运用,是感性和理性的立体体现。托物言志,要求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统一。内在的,要求"物"所体现的精神与"志"有本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2.领会文章赋物以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感知作者思想情感。二、能力目标1.品味文章关键词句,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句子。2.紧扣文本,自主学习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深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主旨。三、情感目标联系时代背景,明确作者在爱绿之情中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品读赏析法,讨论交流法,拓展延伸法。  相似文献   

16.
这里的讨论围绕着"物"而展开。王阳明所说的"物"就是"意之所在";在"心"或"良知"之外无所谓"物"。良知发用流行,物才作为其本身而显现;良知发用流行,万物才是一体的。其中的启示是:时时刻刻都可以是本心当下醒悟的契机,即每时每刻都可能是"永恒的当下"!知和行在人之"绽出的"生存之中合一。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作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之一,其词作于"剪红刻翠"之外"另立一宗"。本文试着从辛弃疾的登临词入手,来探究辛弃疾雄豪中见悲婉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为:登临时的"感心之物",即富有形象性的自然界景物和以用典为主的人世间事象;登临时的"感物之心",即他内在的"想为"和外界环境对他摒斥压抑所致的"不让为"两种力量的相互激荡。这种雄豪中见悲婉的艺术风格遂使得辛弃疾的登临词既拓其境又具词之眇。  相似文献   

18.
一、提高审美情趣 古人云:"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即"真,善,美"的统一.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可见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我国诗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境的精神内涵即心与物的统一以及如何统一的问题.禅宗对心与物关系的审美传达对诗歌意境认识的生成影响至大,并最终促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至高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周志恩 《新高考》2011,(Z1):32-33
托物言志是借助富有某种显著特征的具体之物来寄托特定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类散文,是指通过细致描绘某种具体之物的特征,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志趣愿望的散文。"托物言志"中的"物"是作者借助那些与现实密切相符的事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载体,将其人格化、感情化,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对这个思想情感"载体"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以寄托自己的情志。一、找准所托之物,把握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