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当代印度建国至今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过程。文中将这一演进过程分之为两个时间段,即独立建国到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47-1991),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91-)。在这两个时间段,印度的国家创新系统皆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分别就这两个阶段,分析了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整体经济环境,各创新主体的发展状况及相关制度的影响,各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制定建设,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制度建设。最后,初步归纳了印度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轨迹。其中,本文上篇主要分析了当代印度独立建国到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47-1991)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情况。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自十八、十九世纪至今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过程。文中将这一演进过程分之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第二阶段为晚清政府时期(1860-1911),第三阶段是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第四阶段为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8),第五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至今(1978-)。本文分别就这五个阶段,分析了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整体经济环境,各创新主体的发展状况及相关制度的影响,各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制定建设,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制度建设。最后,初步归纳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轨迹。其中,本文下篇主要分析了后两个阶段,即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今的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我国自十八、十九世纪至今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过程。文中将这一演进过程分之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第二阶段为晚清政府时期(1860-1911);第三阶段是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第四阶段为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第五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今(1978-)。本文分别就这五个阶段,分析了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整体经济环境,各创新主体的发展状况及相关制度的影响,各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制度建设。最后,初步归纳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轨迹。本文上篇主要分析了前三个阶段,即从十八、十九世纪到中华民国时期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情况。  相似文献   

4.
韩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韩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过程。文中将这一演进过程分之为四个时间段进行考察,即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90年代,以及90年代至今。在这四个时间段中,韩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中分别就这四个阶段,分析了韩国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整体经济环境,各创新主体的发展状况及相关制度的影响,各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其之创新体系的演化对于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英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演进过程分为三个时间段,即工业革命—19世纪末、19世纪末到二战前,以及二战后至今。在这三个时间段中,英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文中分别就这三个阶段,分析了英国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整体经济环境,各创新主体的发展状况及相关制度及其建设的影响,以及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技术创新系统的历史沿革、改革历程和现状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考察我国技术创新系统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历程,以探寻我国技术系统的历史成因。通过统计数据和横向比较指出,我国科技体制及经济体制改革至今并未使科技与经济相脱节问题有明显改观,本文从改革配套、思路调整、创新主体、政府功能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创新驱动战略是从经济结构供给侧发力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根本途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制度保障,创新型企业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主体力量。以通用电气创新发展历程为历史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长期可持续发展中演进和形成的创新机制,分析创新机制的构成要素,理解创新机制的运行原理及实际运行状况,分析企业创新发展与行业、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创新型企业建设、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构筑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创新体系是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在总结其成员国创新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向其成员国倡导的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一项战略举措。它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和“制度创新系统”3部分构成。在这里,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目的,制度创新是纽带和指挥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3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执行主体各不相同。知识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是大学和研究院所,包括国家研究机构及企业研究所的一部分;技术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是企业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本身以及大学和国家研究机构中的技术开发中心等;制度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是政府及各级与科技、教育、经济相关的管理部门。3个系统的执行主体虽各不相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3个系统是相互昆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为发展数字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前已形成较完备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规范与引导数字经济有序健康发展。为了揭示不同时期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变迁的演进路径、内在逻辑与基本规律,本文在构建中国数字经济政策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对1977—2023年国家层面颁布的数字经济政策展开文本挖掘与政策梳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政策历经萌芽、信息化、“互联网+”、数字经济四个演进阶段;(2)政策发布数量阶段性差异明显,总体呈现波动性增长,政策发布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3)政策焦点具有阶段演化性,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及国家对于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在关键历史事件推动下,数字经济政策重点从基础生产制造逐渐转向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过程。文中将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变归纳为四个时期,即德川时代是日本科学技术的孕育期(1603-1867),明治时代至二战前是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期(1868-1945),战后至七十年度末是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重建与发展期(1945-1979),八十年代后是日本国家的创新系统的调整与完善期(1980-)。本篇主要分析德川时代、以及明治时代至二战前两个阶段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创新系统(NIS)作为分析国家层面技术创新的框架,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认识还存在较多争议,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还很不完善。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解释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内在机理,以及政府政策和国际环境对于国家创新系统转变的影响。分析发现,影响“创新供给”的因素和影响“创新需求”的因素,都会作用于一国创新系统的变化,最终是一国的科技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一国创新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标准从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已经转变成为涉及国家安全、关系国家生态发展、经济生活变化的重要工具。伴随着标准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显现,标准治理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标准化政策是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最直接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标准化政策,是我国标准体制改革的重要依据。基于不同时期政策的发文数量、府际关系、主题变迁等文本特征,本文搜集了1979-2017年国家层面的标准化政策,通过R、Gephi等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其发文单位府际关系网络,挖掘发文单位之间的合作情况;利用对应分析研究不同阶段的主题演变;最后进行内容分析,对每一阶段的政策文本进行主题词分析和关键政策分析,从而研究标准化政策的演进路线,探究我国标准化管理的发展轨迹和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标准化政策的供给能力不断加强,政策发文效力扩大;标准体制改革,呈现与创新、产业协同发展的趋势;不同时期的标准化政策重点随技术变革而不断扩散,渗透到更多领域;政府积极引导标准化成为新技术及产业发展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康瑾  陈凯华 《科研管理》2021,42(4):1-10
数字化时代,数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到创新发展经济体系中,改变了原有的要素构成和主体关系,急需健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提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并从“围绕数字自身创新发展形成的经济体系(Ⅰ型)”和“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数字化(Ⅱ型)”两个相互融合增值的体系出发,来界定和理解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内涵。本文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不断升级突破、知识生产方式不断优化、创新要素关系不断增强、创新主体边界不断扩大、制度和条件不断完善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演化提供了动力支撑。最后,本文在数字化背景下拓展了熊彼特的创新发展经济理论,指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通过投入创新数字化、产品创新数字化、工艺创新数字化、市场创新数字化、组织创新数字化等五类渠道实现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14.
刘云  谭龙  李正风  程旖婕  刘立 《科学学研究》2015,33(9):1324-1339
系统梳理了国家创新体系及其国际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在前人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结构-主体"分析模型的基础上,首次从系统和动态演进的视角,研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要素-制度-功能-阶段"四维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参鉴国际权威创新评价报告的基础指标及数据,研究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综合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综合水平得分最高,中国的得分在所有发达国家之后,但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制度维度。最后,本文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发展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draws a historical picture of conceptual linkages of innovation systems (I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GVC). We used a co-citation technique to map the evolution of these two fields since 1990. We highlighted the connecting node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first decade witnessed a connection betwee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NIS) and GVC, mediated by regional studies related to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district-based innovation. The tradeoff between tacit sticky local and codified transferable global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and learning's importance in upgrading in GVC generated two new routes in the second decade. In the last decade, although these routes are retained, their mediating nodes have changed with the literature on 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transition from IS and the path dependency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districts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Recent trends indicate that evolutionary views o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catch-up may open new opportunities to link the two, and some lesson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more structured interaction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6.
涂俊  吴贵生 《中国软科学》2005,28(2):105-110
巴西在20世纪90年代大力推行以"华盛顿共识"为基础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稳定和恢复了巴西的经济。然而,过分自由的宏观经济政策削弱了巴西国内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给巴西带来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暗毁(undermine)。以巴西案例为鉴,本文提出,我国应该着眼于中长期技术经济发展,采取积极的创新政策,建设和增强国家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